1、12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 (2016-2020 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 胜阶段,也是推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充分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趋势,结合我市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落实“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遵循 “四个着力”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 “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二五” 时 期,面对错综 复杂的发展形 势和周边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更新发展
2、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实现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84.9 亿元,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长 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66.3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43 亿元,是“十一五 ”时期的 2.1 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5亿元,年均增长 12.9%。(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初步核算,2015 年三次产业结3构为 15.9:40.9:43.2。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明显,粮食产量实现五连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有 22 家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本钢
3、不锈钢冷轧、老东北谷物大豆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凤城增压器等产业集群陆续形成。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 2010 年的 35.1%提高到 2015 年的 43.2%。(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丹通高速公路、丹海高速公路、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东北东部铁路、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丹东港 20 万吨矿石及多个大型专业化泊位等工程竣工,丹东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供水,金山热电实现集中供热。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和污水
4、、垃圾处理率明显提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四)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 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 26.6 亿美元,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长 7.9%。东港水产品养殖基地成为国家级出口基地。海关总署批准丹东为全国出境加工试点城市。成功举办了 4 届中朝博览会。中朝共管黄金坪经济区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十二五” 时期新办三 资企业 194 家。沿海区域4 个重点园区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丹东国门湾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边境经济合作区四至范围获国土资源部批准, 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已4上报待批。丹东港在牡丹江、通化、吉林等市建设的“陆港” 相继投入使
5、用,丹东至俄罗斯和蒙古的贸易实现海铁联运。(五)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生态建设全面推进,耕地、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如期完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7.5%。森林覆盖率达到 6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1.3 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 305 天。 “四城 联创” 和“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荣获省文明城市标兵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六)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公共行政服务体
6、系进一步完善, “三 级”服务网络 基本建成。简政放权 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清理行政职权项目 516 项,其中,取消 159 项、下放 242 项、合并13 项、前置改后置 58 项。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入使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深化,丹东化纤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农林综合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不动产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1970 个,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工作全面完成。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功能进
7、一步提升。公车制5度改革有序推进。(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级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义务教育“ 双高 ”普九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供 给水平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广泛普及,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省运会。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镇实名制就业五年累计超过 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实施了菜篮子、饮水安全、老旧小区改造、畅通工程、特殊困难群众关爱等一批民生工程。累计完成保障房建设 4.2 万多套。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5 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常住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24724 元和 12493 元, “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 12.1%和 12.9%。“平安丹东 ”、“法治丹东” 、“诚信丹 东”建设全面推进,连续获评“全国双 拥模范城 ”称号。依法治市全面 实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获得地方立法权,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城乡社区社团建设切实加强。公检法司、民政、外事、台务、侨务、老龄、质监、安监、消防、保密、档案、信访、气象、地震、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妇女儿童、国防动员、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就。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十二五” 预期目标,但经济下行未波及到民生,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趋稳向好,为“ 十三
9、五” 时期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夯实 了基础。同时, “十二五”时6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和牵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领域民生问题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这些矛盾和问题,要在“十三五” 时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二、 “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十三五” 时 期,丹东经济 和社会发展既面 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兴
10、经济体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环境更加严峻。从国内看,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 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加快形成并不断积蓄力量。同时,国内传统要素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风险挑战增多。从丹东看, “十三五”时期面临着新一轮东 北振兴、 “一带一路”、7沿边开发开放和东北东部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机遇;“十二五” 时
11、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开放格局进一步健全,沿江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将充分释放丹东资源优势,成为全市“十三五” 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求发展、盼振兴的强烈愿望,为“十三五” 时 期经济 社会发 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周边环境不确定等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看,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打赢老工 业基地爬坡过坎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肩负任务愈发艰巨。必须准确把握大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2、,保持战略定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丹东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大业推向前进。三、 “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落实“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 为指针,8以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为重点,以“四个着力” 为根本遵
13、循,以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 为 引擎,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突出“十个更加注重 ”,落实去产能、去 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谋振兴,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富裕程度,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加强生态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打赢老工业基地爬坡过坎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总体目标。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国家发展战略,以新一轮东北振兴、沿边开发开放和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以港兴市、开发开放发展战略,打造东北东部出海主通道、区域性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东北
14、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努力把丹东建设成为东北振兴沿边开发开放先导区和生态宜居滨城。再经过 5 年左右的努力,到 2025 年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到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3%。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8%以上。城镇化率加快提高。9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就业比较充分,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15、10.5 万人。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 67%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85%以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国家和省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开放型经济
16、水平大幅提高,建成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对外开放新平台, “引 进来 ”与“走出去” 协调推进,开创对 外开放新格局。社会文明程度和法制建设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10专栏 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 标 属性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速 累计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984.9 1400 7.3全员劳动
17、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7.4 1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5.7 68 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45 5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43.2 48创新驱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投入强度(% ) 预期性 0.37 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2.2 3.3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49.6 70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预期性 43.1 70民生福祉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24724 35170 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12493 17770 7.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0.5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2.3 10.5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约束性 16767 44016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预期性 89.4 94.5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约束性 2675 44690人均期望寿命(岁) 预期性 80 81生态文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达到省标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