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上好每一节物理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而且包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因此,要上好一节物理课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 1上好一节物理课,老师首先要具备厚实的物理知识。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的特殊在于实验的先见性和针对性。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没有对物理知识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的理解,要带领学生去探究去认识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常用
2、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比喻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对教学过程来说,我们没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或者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完全的,那我们在教学中又怎么去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验呢? 2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觉学习习惯的过程。指导学生预习应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在开学初首先利用预习提纲指导学生一节一节的预习,每预习一节一定要求学生写出本节的预习笔记,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内容;二是对不懂的部分提出问题。为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督促学生预习,应天天批阅预习笔记。经过两个来月的时间,当学生掌握了按节预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预习后,再进一步要求他们按单元、按章进行预习,
3、这样预习更能体现出知识的完整性。再经过两个来月的时间,当这种预习方法也被熟练掌握以后,应要求学生在假期中按力、热、电、光和原子物理五个领域进行预习。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比较好的问题,做成投影片并写上提问者的名字在课堂教学中用。 二、设计课堂活动 1.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能得到发展。 2.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物
4、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来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
5、得物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2.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内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
6、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4.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