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社会心理对教师的调适和指导摘 要:社会心理从内容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健康积极的,另一类是消极颓废的。 关键词:健康、心理、社会、主流 社会心理从内容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健康积极的,另一类是消极颓废的。健康的社会心理,主要是指人们的仁爱、和谐、进取等心理倾向,它是社会的主流,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主要是指社会心理的负面,代表着低俗颓废的人生观和病态腐朽的处世哲学,为一些人群迎合、追求和奉行。在当今多元价值的背景下,教师的心理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例如,功利、浮躁、惰性、倦怠等心理,愈来愈为许多教师所默认和推崇,而过往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则越来越被淡
2、化,甚至被教师拒认、抵触。 应当说,社会消极心理并不代表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心理,也不能说明教师队伍的主体。但它借用教师某些心理失衡的暗道,在教师之间传播、扩散,引起或明或暗的“交叉感染” ,使一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分辨力、抵制力和警惕性,以致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不思进取,不把自己视作教育教学的首席,仍旧挥舞着师道尊严的大棒,视学生为课堂的奴仆和看客;在行为上,计划抄袭,教案抄袭,论文抄袭,课件抄袭,大凡能抄袭的,一概抄之,不能抄袭的,就向学生生吞活剥地灌输;在角色上,不讲究民主和平等,强调个人价值,以自我设计为中心,不安心甚至厌倦课堂教学,但却非常热衷于有偿“家教” “家养” ,信奉利益至上。
3、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疏导,势必会导致教师心理的进一步生锈和扭曲,不仅会使那种不当的教育行为继续存在、泛滥,影响教师本人的归属感、成就感,而且会波及到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们蒙上成长的阴影,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受他人、群体和公众的促进及制约,是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带,就像“城乡交接部”那样跨越两大领域,因人们疏于管理,产生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但它却真实地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具有中介作用,可以为社会的组织系统优化与控制,使人们的心理活动适从社会规范。可以看到:它既能顺从和有利于社会控制,也可能抵触和不利于社会控制。 从
4、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将消极不良的心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为了培养教师健康、积极、稳定的心理,应重视社会心理对教师的调适和指导,加强教师心理的沟通,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因此,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们心理或思想的转化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它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防止社会消极心理对教师的影响,需要做经常的、大量的、艰苦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文化、舆论等各方面综合治理。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停留在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模式和“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性,那么教师消极不良心理将
5、难以扭转,甚至会因为社会的阴暗面而加深教师的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据此,社会应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文化应起到传承优秀文明的功能,舆论应起到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呼声或意见能及时传导的作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在心理沟通和双向交流上下功夫,改进陈旧落后工作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教师心上。只有工作细致了,具体了,到位了,方能营造一种宽松、透明、和谐、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方可让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那种惬意的社会环境,使某些失衡的心理状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平衡,并得以较快的调适。 在学校,不能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要“强根固本” ,增强教师抵制社会消极心理的侵蚀,努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除了
6、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道德准则外,着力引导教师正确看待金钱、幸福、苦乐等,着力解决好“为谁教” 、 “怎样教”等基本问题,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因此,学校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针对一些社会心理问题 ,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做好广大教师政治、思想、情感的引领工作,多运用心理暗示、自我提示等方法,提高教师的自律能力。例如,在教师中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就能避免领导的话语霸权和上下级的心灵隔阂。这种按摩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活泼多样,是抵制社会不良心理影响的一个好办法。 “士为知己者死” ,就是这种方法的成功运用。心理学主张, “人心贵在相知” 。 此外,学校还应想方设法帮助教职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聘用专业的心理机构,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解决教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咨询、谈心交流等活动,教师与领导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连心墙” ,教师就能敞开内心世界,说出内心的感受和矛盾,工作中的压迫感、倦怠感、失落感、不安全感甚至是被剥夺感等,就能有效有序地获得疏解和释放;同时,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疏导和引领,又能帮助教师走出心理的误区,纠正认识上的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