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验报告第 页,共 页内隐记忆(学习中心:辽宁省奥鹏学习中心 关利 0612171213012)摘要 本实验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到达证实内隐记忆的存在、了解外显与内隐记忆的区别的目的。要求被试按 5 个缓冲词40 个学习词5 个缓冲词的顺序学习两次,然后先让被试从 40 个词里面再认 20 个已学的,再呈现 40 个词让被试知觉辨认其中已学的20 个,两次后再次让被试再让剩余的词组。结果是存在内隐记忆,并且内隐记忆为 9.7%。关键词 内隐记忆 再认 知觉辨认 1 前言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
2、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其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而内隐记忆测验知觉辨认、补笔和词干补笔等测验记忆的方法属于内隐记忆测(implicit memory tests),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努力去提取信息,只是要求被试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如辨认)即可。 【1】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大多使用任务分离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间接证明内隐记忆现象的存在,但由于无法区分实验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对记忆任务的贡献,使得研究者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时在实验方法上的突破就成为这
3、一阶段内隐记忆研究的关键。而加工分离方法的使用为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1991年Jacoby首先提出了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PDP) ,该方法是在Mandler 的再认双加工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加工分离程序中,Jacoby 巧妙地将再认中基于自动提取的熟悉性和意识性提取加工的成分分离出来,不仅是再认,其它一些传统上认为的直接测验或间接测验,都有可能包含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两种加工成分,如线索回忆等,这样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分离在一个一般性的记忆任务中可直接观察的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成分的贡献。加工分离程序解决了以往内隐记忆研究中意识
4、与无意识之间的混淆问题,也大大促进了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 【2】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试图借助一些无创伤的观察方法来探索内隐记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验报告第 页,共 页忆发生过程中的脑生理机制。并且研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研究者试图从更多的侧面、更多的视角来探索内隐记忆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借助于ERP、fMIR、TMS 等研究技术,探索内隐记忆的生理机制。 【3】2 方法2.1 被试:33 人,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2.2 仪器和材料:计算机,自编实验程序。2.3 实验设计和程序:2.3.1 准备实验,利用自编实验程序准备
5、好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缓冲词2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括在学习用词中,随机呈现。2.3.2 正式实验开始,先让被试学习。每个被试按5个缓冲词40个学习词5个缓冲词的顺序学习(这个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 ,每个词语呈现1秒。40个学习词及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80个学习词及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休息5分钟后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40个学习词。2.3.3学习完休息十五分钟后,让每个被试做4个测试,流程为:再认1知觉辨认1知觉辨认2再认2。2.3.3.1再认1: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
6、随机从8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 ,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8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 ,依次逐个呈现,当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下一个字。2.3.3.2知觉辨认1: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是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 ,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 。每个词逐个随机呈现,呈现时间为50ms。被试直接在计算机上输入辨认的结果,然后按键呈现下一个词语。2.3.3.3知觉辨认2:程序同知觉辨认1。 2.3.3.4再认2:程序同与再认1。 3 结果与分析击中和虚报的平均个数及百分比个数 百分比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验报告第 页,共 页击中 24.5
7、 61.3虚报 8.1 20.3知觉辨认新词旧词的平均个数及准确率个数 准确率 T新词 13.8 34.6 1.4825旧词 17.7 44.3由表呈现测试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到再认击中个数以及百分比均比虚报的高,而且知觉辨认旧词的辨认率和个数也比新词高,经t检验计算新旧词知觉辨认的辨认率有t=1.4825,p0.05(单侧),所以两者有显著差异,存在内隐记忆,而内隐记忆=旧词知觉辨认正确率-新词辨认正确率=9.7%。4 讨论 此实验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且随着对内隐记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已经被应用到了许多领域, 与其它广泛领域的结合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
8、在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通过借鉴其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 Jacoby 、Banaji以及王沛等人等曾做过关于内隐记忆与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1.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一个自动化的内隐过程;3.内隐刻板印象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及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两个方面,它与内隐推理有紧密的关系 【4】 。在关于消费决策的研究中,Butler设计了两个实验评估额外信息的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他认为在个体消费水平上内隐记忆占消费决策的比例很小,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却影响极大,而且在其他研究
9、中发现的启动要更大。还有在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方面,Watkins证实了知觉驱动测验中,没有存在内隐性心境一致性,概念驱动测验中存在内隐性心境一致性,但并不是所有概念驱动测验中都存在心境一致性。因此Watkins 认为概念加工是抑郁中展示内隐记忆偏向的必要条件,而非必需条件。 【5】综上可看出,采用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社会认知研究已经揭示出了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关社会认知的内隐研究方法会更加完善,并且会在更具体的领域进行研究,还会进一步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验报告第 页,共 页关于
10、本次实验,由于在知觉辨认时,程序呈献给被试的是黑底灰字,许多被试反映不易看清,由此给被试带来的干扰有可能也影响了实验结果;并且由于房间内比较杂闹,这也会对被试作出反应有所影响。5 结论经验证,存在内隐记忆,并且内隐记忆为 9.7%。6 参考文献 【1】http:/ 20 年来内隐记忆的回顾与最新进展.心理科学.2008,31(5):1189-1191【3】李志勇. 内隐记忆研究新进展.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147-148【4】王沛.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001 , (2) :178 - 180.【5】李志勇.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研究.怀化学院学报 2008,2(2):128-129.【教师评语】:本实验报告写作格式规范,完整。对内隐记忆的文献回顾较为充分,论文的逻辑比较清楚。但在“被试”部分的写作不够详细,数据处理也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