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毕 业 设 计 (论 文)GRADUATE DESIGN (THESIS)设计(论文)题目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专 业 行政管理II摘 要通过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
2、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关键词:政府职能;行政环境;改革趋向III目 录摘 要 .V1.绪论 .11.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 .11.1.1 我国政府职能调整的历程 .11.1.2 政府职能转变存在 的问题 .42.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 .62.1 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 .62.2 积极推进 改革 .83.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与目标 .113.1 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 .114.政府职能转变的 基本方向 .134.1 政府职能的调整 .134.2 政府职能重塑的 方向 .155.结论 .16参考文献 .1811. 绪 论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
3、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中国当前出现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来自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以及未来新体制运转的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对所承担的职能进行调整(增加、减少、强化、弱化、重点的转移、方式或方法的改变)和对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之间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应如何调整和重新配置,根据政府职能和影响职能配置的因素,首先应对政府行政环境出现的变化(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未改变)和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对此提出相应对策。1.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1.1.1 我国政府职能调整的历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沿革 “
4、转变职能”一词,最早出现在 1985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转变职能问题的正式提出则是在 1987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论述当中, “为了避免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2再膨胀的老路,这次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 ”根据这个思路,在此后中国政府三次大的机构改革中都贯彻了转变职能的思想,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和根本途径。下面我们就以这三次政府机构改革为主线来考察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展。(一)1988 年的机构改革早在 1988 年的这次机构改革之前,我国政府已经进行过多次政府改
5、革,但基本上都重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恶性循环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政府机构改革中的核心问题。1988 年的机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重心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府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阻碍因素。因此, 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职能、方式以及人员的配置都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设计新的改革方案。到了 1987 年的十
6、三大,政府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成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在关于政府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正式提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3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转换政府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上两次大会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两股推力,这直接促成了 1988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二)1993 年的机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实践和认识的进步,1992 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因应这个目标,大会认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
7、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并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角度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全面阐述。1993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启动的。1993 年 3 月 7 日,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 。3 月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指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着重搞好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分步撤并专业管理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
8、接管理,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要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是统筹规4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机构改革在 1988 年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改革虽然明确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力求在这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突破,但改革效果仍然不明显。其中,如何处理好转变职能与精简机构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三)1998 年的机构改革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回顾中看到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过去历次机构改革的
9、最终效果都具有阶段性、有限性。因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997 年 9 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 ”十五大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述直接推动了 1998 年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 1998 年 3 月 6 日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对这次机
10、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等做出5了详细的说明。1.2 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1、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事务干预过多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地方之间的权限还不是很清晰,尤其是财政权和人事权,矛盾重重,中央的机构组成与地方的机构的对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央机构之间很多相近职能机关并存的现象也很多,这样造成了上有左右责任不清,有利益的事情大家争着做,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大家相互推诿。而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社会大众。其次还造成机关叠床架屋,加大行政成本,导致人民群众怨声载道。2、我国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当前,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11、,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严重,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同时又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与政府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承诺大相径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政府“越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二是盛行地方保护。 三是追求短期政绩。四6是包办社会事务。政府“缺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到位。 二是环境资源保护不力。 三是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公。3、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督不够市场秩
12、序的规范和监督不够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4、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国有企业直接干预依然严重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
13、副作用。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72.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2.1 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行政环境包括的范围极广,但归结起来不外一国的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某方面的具体体制,正是这些体制影响、制约着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的相应的要求。中国自 1978 年采取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变化还十分深刻和巨大。在已出现的变化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政府的行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放弃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所及并不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深深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行为规范标准、观念的改变,要求政府相应地进行公共管理方面的变革。(2)所有制结构在保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逐渐实现了多元化的结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面对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或几乎是单一的)国有的经济实体,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被普遍采用。政府必须平等地对待各种成份的经济实体。(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向完善。国有资产设置专门机关进行管理,初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代表,从而使行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