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7 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 作文题一爸爸和儿子走在雪地上,爸爸看见远处有一棵大树,他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先走到那棵树下,而且在雪地上走出的线最直。”开始比赛了,儿子不断地注意自己的双脚,慢慢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好不容易才走到大树旁。可是爸爸早已到达,而且走出的线比儿子直得多。儿子困惑,爸爸告诉他:“眼睛不要紧盯着自己的脚,要注视前方目标。只要眼睛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直线。”儿子试了一遍,果然比第一次走得直多了。阅读上述材料,以“目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直线人生 (曹杨二中高三(8)班张炜仑 指导老师:丁蕾)小学时,体育老
2、师告诉我:盯着终点线,跑得最快。可这句话差点要了我的命。那个傍晚,我和院子里玩耍的伙伴相约在花园的凉亭,当我朝凉亭向我挥手的伙伴直奔而去时,一刹那感觉窒息,倒在地上一根极细的斜拉钢丝勒住了我的脖子。我没敢告诉父母,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被无形的钢丝勒着走路,时刻盯住自己的脚步,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我的短跑成绩再也没有及格过。父亲告诉儿子要注视着目标,走得才又直又快。这位父亲多么智慧呵,他懂得寓教于乐,早已在比赛前就设计好了其中深刻的哲理。孩子用清澈的双眼盯着那棵宽阔雪地里的大树,他的心灵里已然种下了“目标”的种子,开始一段“直线人生”。与所有心灵鸡汤小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设定,很
3、完美的故事,许多人大概都会为父亲鼓掌,微笑着赞许。然而,我的脖子上霎时又挂上了那根多年未出现的钢丝,隐隐作痛。.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直线型”道路。从记事起,我们便接受相类似的教诲,前方的路是清晰的,目标是近在咫尺的,我们达到一个目标,再去接近另一个。这一道道直线的轨迹,尽管都被冠以“独木桥”,可总有一批批怀揣信念的人盯着那个目标,走出了一条又快又直的道路。然而,当我们通过宽阔的“雪地”,到达“大树”,一切还如许多人想的那样完美吗?一个复旦的学长与我聊天,我不停地谈论着我的“远大理想”,我的前途和我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迷惑。我想,跨过了高考什么都好了。学长沉默了很久才说出一句话:“你们想
4、的还太简单。”我一直未能理解他的用意。我的生活依然在匆忙之中度过,身边的同学捧着教辅资料径直走着、跑着,考试伴随着的是共同的“目标”。直到那根拉直的“钢丝”再次勒痛了我,我才意识到人生或许没我想得那么简单。学长说,大学里无数拼命苦读的同窗好友谈论最多的仍是高考,因为那个目标太过清晰,以至于“考试”的梦依旧裹住他们行走,而他们在那片雪地里却越陷越深。他们奔走于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可无论怎样仍然不能证明自己,有人便干脆沉沦,躺倒不干。“既然成绩不是目标,那还能做什么呢?”在接近十二年出口的时候,我站在了直线人生的端口。“目标”对于我们是多么单纯,却又多么苍白。回头看一眼走过的轨迹,一代又一代的人
5、,继续着他们的“直线人生”,直到被“钢丝”勒住,或者停留在了大树下,再也不能够往前走了。人生目标不仅仅是既定好的旅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达到一个目标时学会“转弯”,找寻到生命拐角处的精彩。当我看到那个困惑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找准方向,我真想大声地鼓励他:孩子,其实你是对的!在一次一次自我的定位过程中,“直线人生”的僵硬状态才会被打破,我们不至于沿着“父亲”制定好的旅程前进,或许我们可以看到雪山,看到草原,看到更美的风景,不至于停留于大树,被钢丝勒着脖子。人生,往往不是直线。点评:.我想说,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敲打“难得”时电脑跳出来的是“男的”是男的,男生的文章,非常阳刚。这种阳刚其实并不在于性
6、别,而在于思想。按照给出的材料,大部分人会很自然地循着材料的导向,阐述目标的重要,而这位选手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认为人生往往不是直线。有了这样的思想锋芒,再加上构思的缜密、文字的老到,获奖是顺理成章的。(点评者: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王意如教授)作文题目二 以“起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起点(上海市文来中学 卢思成 指导老师:沈伟)传说有一种花,叫普雅花。生长在高山之巅,百年才开一次花,美得无可匹敌。但它的起点只是一粒无名花种。题记我是一粒花种。一粒随风流浪的无名花种。我有一点自卑,我没有名贵的出身,我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但我不甘
7、心,我要与众不同。于是,我在高山之巅落下了脚。高山之巅,注定我与寒风、石头为伴。因为我不想被别的花朵嘲笑,把我唯一的一丝自尊和愿望拿走。我的根不停地长,长啊长,只为找到一片潮湿的土地。我深知我来自于一株无名野花,我唯一的优点就是根系庞大。所以,我要汲取水分,活下来,改变我的未来。这是多么干涸的山体呀,连维持我根茎生长的水分都几近枯竭。但我坚信只有这样的气候、这样的环境,才能激发我的潜能。有句话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你的起点,只是一粒野花种。于是,我暂停生长,也就是,睡觉。我睡过了一个秋天。.冬天来了,下雪了,我醒了。雪域高山的冬天十分寒冷,但下得雪也多。只要有雪,就有雪水,那是植物最好的滋养品
8、。我的根开始活跃起来,拼命地吸收雪水,每一条根都在汲水,并疯长。我的起点低,必须用最纯洁、最优质的水来滋补,这样我才有可能改变。我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根系,每条根健壮而又活力。我的信心在长,狂妄也在长,我忘了我来自于何方。冰雪融化,春天来临,我的根茎露出了地面。新鲜的空气,明亮的世界,我忘乎所以。我将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那根露出地面的茎上。抽芽,长叶,甚至冒出了一个花骨朵。我要开花了!开花了!心被兴奋和狂妄充满,直到“呼!呼”一阵狂风吹来。“啪”!我的茎断了,连同那微张的花骨朵儿一起掉落在岩石上,断裂的茎渗出一滴晶莹的泪。我根本没有蜕变,我顶多是又一株野花!我要把我的狂妄和马虎通通地排掉!霎时,断裂
9、的根茎涌出红得吓人的血,直到最后一滴血。我猛地颤了一下,我必须要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我要开放出时间最美的花!我赶紧闭合我的伤口。我不得不开始休息,调养我的身体,保存好维持我生命的水分。因为几乎所有的水分都被那个花骨朵给耗掉了。冬天又来了,我拼命地吸着纯净的雪水。春天来了,我强壮我的根茎。夏天来了,我努力地伸展我的根茎。秋天来了,我进入秋眠。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我重复着吸水、壮根和睡觉;吸水,壮根和睡觉直到有一天,我的根触到了山脚。喜悦伴随着兴奋而来,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哗!”的一声,高山之巅,一簇鲜花盛开。不是一朵,是一簇,同时怒放。花瓣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美得炫目。从此,我有了一个名字
10、:普雅花!是的,我的起点只是一粒无名的花种,但我选择了高山之巅,选择了孤独百年,我的终点因此改变。. 点评与一般同学写“起点”往往和“终点”对照着来写不同,这篇作文着力于写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被形象化地赋予一种叫做普雅花的植物。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普雅花从一粒无名花种到开出美艳惊人的花朵的经过,告诉我们:对成长道路的选择可以改变终点。思路清晰,描写生动,在初中生作文中可谓出手不凡。(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评委、中文自修编辑部主任范少琳) 作文题三:有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学生回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有人认为
11、,“孔融让梨”是礼仪教育的绝佳案例,小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礼仪规范;也有人说,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能算错,“孔融让梨”有时代局限。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让”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礼与欲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邵康慧 指导老师:朱浩真)“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会。”这是我的答案。诚然我是个一贯知礼的,但针对这个问题却有简明得多的解释:我不喜欢吃梨。让或不让,并不完全在于一个伸出手去的动作。无知小孩通常是选择不让的,因为这物什他们从心底里想要;若是哪家的幼童先学会了“谦让”,必会被夸奖家教好的。大人们很容易看穿孩子眼中的依依不舍与失落,因为这表情
12、是自己心里再熟悉不过的。其实不想要就拱手让.人与想要就绝不松手都无可厚非,难道顺从本能有错?然而一个人若完全用那欲望作向导,便确实会显得过分刚硬,是的,可怕的大无畏者。但凡懂得些道理的,都明白欲求与拥有永远划不上等号。这不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平衡心态,而几乎是一条生存规律了。诸如无力守护自己猎物的豹;一头野兽为何会放弃辛苦到手的食物?于动物,这是为了活命而作出的抉择。于人类,大约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无疑,这样的割舍与退让是疼痛的,但只有经历过这样不可得的疼痛,才能成长。这一堂课,我们比所能想象的还要更早地就上过了: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啼哭是为了博取关注与安抚。可再多的爱与幸运也无法保证永远不被
13、拒绝。可见,这便是所谓的克己复礼了。我们意识到,正确的自我约束能让生活更为平稳地向前开进。心中的欲望得以被小心地审视安放,外在则表现出逐渐纯属自在地张弛与把控。终于,这个世界的表象和谐了。但这样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它经不起推敲。若欲望仍如暗涌,在血管里悄悄恣肆,那就真的危险得彻底了。事实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绝不只是对本能的压抑,而是修身的智慧。物我自在,内心有清净莲花自由盛开才是向往提升至的境界。有一种悲哀,是给不起,也要不得。如履薄冰,逆水行舟。须知,“让”是富有者的特权,于物质或精神上。我们不扼杀也不否认欲望的存在,但我们开始懂得,所以慈悲。我们领悟了更为优质的生活方式,是敞开心
14、扉,是对外在的超越与内心的升华。不强求,不固守,曾几何时无你原非我的执念竟真的看淡了,看开了。这份轻松不再有所背负。我想你微笑的全部意义不过是一个笑了。这是谦谦君子的礼,温润如玉,不隐忍,不折辱。而善与美不着痕迹地充盈着这样的礼,如同银碗里盛雪,玉洁冰清。所以说,我们提倡的是知礼义,以身践行,并从中得到愉悦。“让”的眼神中没有闪烁与深意,一派坦荡。其实,我很愿意吃一个清甜多汁的梨。但若你也喜欢,便拿去吧。如果你乐意和我共同分享,那么来交个朋友吧?一起吃或许更甜呢?点评.这篇作文立意不凡。如果再像三年级小学生一样仅仅把让梨看做是一种礼貌,未免不够深入。而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位同学就“让梨”的话题,
15、做出了对“礼与欲”的思考。作者思路活跃地游走在现代心理学以及儒家、佛教等学说中,清晰地显现出平时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的痕迹。(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评委、中文自修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孙国强) 作文题四:请将“我是迷”补写完整(横线上可填“书”“球”“歌”“戏”等),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我是戏迷 (松江二中 廖荣吉 指导老师:肇宁宁)戏与我的邂逅,发生在儿时身居故乡的某个夜晚。那晚小楼里灯光柔暖,爷爷抱着二胡坐在案旁。夜很静,能听见时钟在嘀嗒嘀嗒地转动着,整间小屋浸在一种安详的氛围里。爷爷手一抖,悠长的琴音从那弦上飘荡出来,而后越来越急促高亢。待到曲调稍缓,
16、他才开腔,嗓音雄浑有力,余音绕梁。我痴痴地听着,乐音仿佛化作眼前的一缕清辉,在爷爷身旁流转着。我问:“这是什么?”爷爷答:“京戏!”京戏,从那时起便铭刻在我的记忆里。爷爷经常唱京戏给我听,也会告诉我一些京戏的道理和其中的段段故事。稍长,我从爷爷那儿知道了“生旦净末丑”各具其风采,也懂得了“唱念坐打”各有乾坤。京戏与爷爷联系在了一起。而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门艺术,迷上了戏。要说喜欢戏的理由,我却一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戏就像一根草,一束花,匆匆从其旁走过,无法感受到其美。而当你静下心来细细欣赏,你会发现它可以比整个世界都要美。.我开始看一些京戏的影碟和演出,更看出了些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一曲
17、霸王别姬,京胡声声中仿佛藏着四面楚歌及乌江悲鸣和哽咽千古的无可奈何之苍凉,京腔鸣转,入耳却是那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幕贵妃醉酒,眼前又恍若那一年华清池旁,冰肌玉脂的美人再现,她唱着“海岛冰轮初转腾”醉而怀春,回眸一笑百媚生。而知悉大唐兴衰的我,却念起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台前铡美案,黑面白须的包拯将令牌一掷,怒吼:“铡!”,我似乎看见身着青花素衣的秦香莲在青天下抹去含冤的泪,似乎看见开封府朱门一开,包拯踏步而出,浩然正气长存,百姓十里送行。唱,唱尽世间百态;念,念述人情世故;坐,坐倚时过境迁;打,打出龙争虎斗。京戏美的是什么?在看罢那些写满故事而千古流传的戏
18、码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京戏,美的是故事,美的是人情。近年,除了京戏外,我又接触到了布袋戏。我惊讶于操偶师能将无生命的布袋木偶变活,让他们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绎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传奇。布袋戏展现的是一个武侠世界,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与刀光剑影的世界。而当一尊尊木偶,不,是一个个人物当他们倒在荒漠中,躺在血泊里,亦或安卧榻上结束他们的一生时,有的安然离去,有的含恨而终;有的因完成了夙愿而无怨无悔地合上眼睛,有的因宿敌未除而死不瞑目;有的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与归宿,有的却永远困在自己设下的纠葛轮回中无法自拔。布袋戏的美,化作一缕雾,飘在花开月融的爱恋里,藏在勾心斗角的心战里,溶在一刀一剑盛开的血泪之花里
19、,弥漫在每一个观戏人的心中。纵使生离死别,黄泉人间,而人情常在。不消不灭的人情,成就了布袋戏的美。布袋戏,美的是故事,美的是人情。古人有云,世间一切事物的决断,都不外乎情理法三字。而情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情”是世界存在的本源动力。我对戏的热爱,源于其中所蕴含的人情美。若京戏与布袋戏失去了“情”,就像丢失了魂,唱念坐打变成了无意义的咿咿呀呀,刀剑相交变成了戏偶呆滞地挥舞着木头胳膊。我想每一个戏迷所痴迷的一定是戏中的情,那些无法在风尘仆仆、行装满满的物质世界里得到诠释的情。.而情源于生活,源于青丝白鬓,源于一朝一夕。戏中有情,人生则如戏。我是戏迷,我爱着戏,更爱着生活,爱着我的人生。每个人从出生
20、开始就仿佛在演着一场戏,其中不乏酸甜苦辣,不乏喜怒哀乐;有潸然泪下,也有喜笑颜开。但不管我们遭遇了挫折,还是获得了成功,情总伴随着我们,陪我们将属于自己的戏演下去。生活的美就在于,这是一场无法预知结局的戏,是需要我们用情去画上画上句点的戏。人生与戏,在人情的美中让人看不出分别来了。我是戏迷。我爱的不仅是戏,更是戏中那些情,是那充满情的人生。从戏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问:迷的是什么?是戏里的金戈铁马、世态炎凉、花好月圆、流芳百年?答:迷的既是戏,也是那每日照常升起的灿阳所洒下的生命光辉。 点评这个题目有关心同学课外生活的含义在内,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人生是不完备的。这位同学所写的“迷”,一望而知是真“迷”他能把京剧以及布袋戏写得那么细致动人。更为可贵的是,他点出了之所以“迷”的原因,是因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正和题目所关心的问题相契合,并且做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生硬拔高的感觉。(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评委、中文自修编辑李天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