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考历史选择题及开放性试题 42 题解题指导宁乡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A、高考历史选择题 2435 题七大解题思路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很多,本文所说的七大解题思路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个,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七个解题思路掌握熟的话对提高选择题解题正确率是很有好处的,下面分以述之。思路 1:对不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项史实错误,另一种是史实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所属的特定时空)例 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 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作者要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
2、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解析:参考答案为 D。选项 A 是史实错误,因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结果,而不是科技推动。B 和 C 材料都没有提到。例 2:右面是 20 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 太后跑路 ,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 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 C其结果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 析 : 参 考 答 案 是 C。 选 项 A不 属 于 20世 纪 初 这 一 时 间 段 , 排 除 。 选 项 B
3、属 于 史 实 错 误 , 因 为 义 和 团 运 动 只 是 粉 碎 了 列强 瓜 分 中 国 的 计 划 ; 选 项 D也 不 属 于 20世 纪 初 这 一 时 间 段 , 而 是 发 生 在 19世 纪 末 , 甲 午 战 后 , 故 排 除 。思路 2:有没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要无中生有)例: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 ;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 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
4、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解 析 : 参 考 答 案 是 B。 选 项 CD都 没 有 在 材 料 中 体 现 , 所 以 硬 说 是 西 方 传 教 士 的 污 蔑 显 然 不 对 , 另 外 冲 击 在 材 料 中 无 法得 到 体 现 。思路 3:全不全?(选项只能对应材料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偏概全)例 : 古 代 雅 典 法 律 规 定 : 如 果 公 民 试 图 自 杀 , 必 须 事 先 提 出 申 请 , 以 获 得 批 准 ; 未 经 允 许 的 自 杀 被 视 为 犯 罪 行 为 。这 反 映 出 在 古 代 雅 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
5、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解析:参考答案是 C。选项 A 材料没体现,故排除;选项 B 和 D 都只能反映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BD 只能解释“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如果仅仅依据这句话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思路 4:选项与材料主体范围是否一致(选项往往放大材料主体范围,使得结论难以成立)例 1: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 年 12 月 10 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 “和(荷) 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6、(电报档 )。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解析:参考答案是 D。选项 A 主体明显放大,使得结论难以成立,BC 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而题干要求是对整体进行概括,所以从程度上不合适。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2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政府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参考答案是 C。选项
7、A 材料没有反映,选项 B 主体明显放大,材料中只是一个地方政府在斗争,不足以代表中央政府外交政策的成熟。选项 D 不属于材料提供的时间段。思路 5:选项表述是否绝对化?1910 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材料中“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解析:参考答案是 B。其他三个选项表述都存在绝对化,如空前提高、完全改变和彻底西化,所以
8、比较好排除。思路 6:选项关键词要突破(选项出现了陌生词汇一定要尽量弄明白,即使是猜测也可以,不可囫囵吞枣,否则就容易因肤浅的感性认识而带来判断错误)例: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参考答案是 B。这道高考题四个选项都出现了陌生词汇,如宗教权威、人伦秩序、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除了宗法制度学生比较熟悉,其他几个都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跳过去就会因为没有弄清楚选项的含义而导致
9、判断失误。这种情况在高考题中时有出现,因为命题的教授不看教材,只看命题原则和考试大纲,然后在自己的术业范围内进行命题,故出现陌生的词汇是很正常的,反倒如果是一线教师来命题就会规避掉这个不足。思路 7:选项与材料强调重点是否一致(重点不一致往往表现为材料说东,选项说西。这里最难的是对材料强调重点的把握,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较准确的把握)例:“从 18 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法治、讲人权、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五四运动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
10、的精神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参考答案是 C。很明显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是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而不是强调爱国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排除 AB,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例:剑桥中华民国史载, (辛亥)革命后 10 年,在(20 世纪)20 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促进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 “一战 ”是造成“经济奇迹” 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
11、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解析:参考答案是 B。材料中“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明显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受外部因素的推动,而不是内部,因此答案只能选 B。B、 全国卷 42 题分类解题指导3(1)观点评述类一、思考及方法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12、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主观、客观。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步,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2011 全国新课标卷 T41】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
13、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 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
14、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 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观点 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 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判断观点(是否同意) ;多角度举出理由
15、(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 世纪末观点 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观点 2: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答案】参考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16、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4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参考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
17、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
18、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影响。(2)修改建议类一、思考及方法这类题,综合性较强,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基础史实,还需要我们对知识掌握全面,认识深刻,了解史学界基本的史观,从而为我们做好这类题铺平道路。1.高中常用的史观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
19、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
20、题等等。(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全球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着重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思考。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比如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物产交流,丰富了物质生活。再如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生态史观 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
21、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种史观几乎被淘汰,但是可能当反5(阶级斗争史观)面让考生来去批判,所以还得了解。2.解题方法全不全?看材料思考的角度全不全,是不是正反两方面考虑到,是不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涵盖全了。对不对?史观运用的对不对?表述的是不是正确?时间、逻辑、顺序运用对不对?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2014 全国卷 T41】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2、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从“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所谓革命史观是
23、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
24、时期来说明。【答案】答案示例 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答案示例 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答案示例 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由:增加该
25、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答案示例 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6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3)文字比较类一、思考及方法1.寻找时间节点历史就是一部时间史,因此把握时间要素对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抓住比较项比较项就是比较的方面,抓住比较的方面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时候,我们需要仔细看材料,看材料位置是
26、否对应,从而寻找比较项;如果不对应,我们分别找,最后汇总起来,看哪个和哪个对应。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2014 全国卷 T41】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 A第一章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 政变第二章 (略)摘编自 世界历史 近代部分 ,1972 年版目录 B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27、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 文艺复兴第三节 宗教改革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 17 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 (略)摘编自 世界史 近代史编 ,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解析】时间节点:目录 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 B 以 16 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 A 摘编自 1972 年版,目录 B 摘
28、编自 2011 年版。根据时间节点我们可以知道目录 A 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 B 则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 。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 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 B2011 年版处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29、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4)图片信息类一、思考及方法图片信息类题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图片里提取信息,然后根据材料给的文字信息合理解读,联系知识。7在看图时,注意图片里的时间、地点、图注、重要地理单元、箭头,这往往都是我们解题的突破口。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2013 全国卷 T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 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 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 10 号(右),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
30、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一、看文字:唐宁街 10 号,由此可见唐宁街除了 10 号是行政机构所在地,1 到 9 号及其它号数都是其它办公机构。二、抓不同:从外形上看,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从布局上看,太和殿和白汉金宫都是独立的建筑三、找本质: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与政治上的关系就是象征皇权至上,体现君主专制政体;晚清由于列强的入侵,体现被殖民的政局;最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汉金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
31、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答案】示例 1信息一: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信息二: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信息三: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答案】示例 2(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 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 (4 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 2 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