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073998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不同时期的GDP 不能够直接比较,也使得象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通过市场的活动很难在其中得到反映;GDP 核算“一定时期内” “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相对纯净的流量指标,且该指标并不反映产品的实现情况;明确 GDP 核算的地域范围是“一国或一地区” ,注意其在核算原则上与 GNP 的区别。由于人们经常把 GDP 作为指导和反映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

2、指标,因此读者在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指标的重大缺陷(如,GDP 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现有的GDP 指标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 。2. 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 GDP 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 C 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 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 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 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 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 I 即

3、投资支出。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 GDP 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 GDP 具有根本的不同。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 GDP 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读者须搞清楚上述各项收入哪些会进入消费者的账户,哪些则会成为政府

4、和企业的收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各宏观收入指标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地把握。3. 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关键,在于搞清“事前的、计划的”指标与“事后的、实际的”指标的区别,前者是“合意”的,而后者可能包含“非合意”的部分。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有助于弄清“事前的相等”和“事后的恒等”的经济含义,有助于增进对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i = s”的理解。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 或 IS+(T-G);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 或 IS+(T-G)+(

5、M-X+Kr)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名义 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实际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5.GDP 折算指数:即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比率。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7.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

6、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其中,用于补偿资本消耗,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为净投资。8.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

7、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 GDP 亦不能与原来两国 GDP 之和相等。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 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 GDP 亦应与原来两

8、国 GDP 之和相等。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 GDP。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GDP 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 GDP,而是大致相当于 NI 的一个指标了。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 GDP。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9、收入法之“收入” ,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二、选择正确答案1.用支出法核算 GDP 时,投资包括( C ) 。A.政府部门提供的诸如公路、桥梁等设施 B.购买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C.年终比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货量 D.消费者购买但当年未消费完的产品2.使用收入法核算 GDP 时,下面哪一项是不必要的( B ) 。A.工资、利息 和租金 B.净出口 C.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D.资本折旧3.下列各项可被计入 GDP 的是( C )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 B.拍卖毕加索画稿的收入C.

10、晚上帮邻居照看孩子的收入 D.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一国从国外取得的净要素收入大于零,说明( A ) 。A.GNPGDP B.GNP=GDP C.GNPGDP D.GNP 与 GDP 不可比 5.假如一套住宅于 2000 年上半年建造并以 9000 美元出售,下半年出租,租金为 600 美元,同期折旧90 美元,则该年度与此经济活动有关的总投资、消费和 GDP 分别为( A ) 。A.9000 美元、600 美元和 9600 美元 B.0 美元、 9600 美元和 9600 美元 C.8910 美元、600 美元和 9510 美元 D.9000 美元、1200 美元和 9600 美

11、元 6.在公司税前利润中,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是( C ) 。A.公司所得税 B.社会保险税 C.股东红利 D.公司未分配利润7.下列那个指标可由现期要素成本加总得到( C ) 。A.GDP B.NDP C.NI D.DPI 8.要从国民收入获得个人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B ) 。A.公司所得税 B.间接税 C.社会保险税 D.公司未分配利润 9.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D ) 。A.NDP B.NI C.PI D.DPI 10.为使不同年份的 GDP 具有可比性,需要对 GDP 进行调整,原因是( A ) 。.A.GDP 是一个现行市场价值的概念 B.不同年份 GDP

12、 的实物内容不同C.不同年份的 GDP 所含的折旧和间接税不同 D.GDP 包含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成果 11.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是存量指标( C ) 。A.收入 B.投资 C.资本 D.进出口答案 1.C 2.B 3.C 4.A 5.A 6.C 7.C 8.B 9.D 10.A 11.C三、 计算 1.据表 13-1 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 ,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NDP、C、I 和In(净投 资) 。表 13-1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C = 消费掉的消费品=亿元= 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底消费 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 亿元 n = 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 估计一年现有设备

13、的折旧= =1 亿元 = = = 亿元 = ( n) = = 0 亿元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 = 亿元, = 亿元, n= 亿元 = 亿元, = 亿元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 50 千克银,公司支付 7.5 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 10 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 5 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 40万美元。(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 GDP;(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 GDP。(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 GDP。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 40 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

14、关的 GDP。(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 10 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 40-10=30 万美元,合计总增加值,有 GDP=10+30=40 万美元。(3)在开矿阶段,工资 7.5 万美元,利润为 10-7.5=2.5 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 5 万美元,利润为 40-10-5=25 万美元。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 40 万美元。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 GDP。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 和 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 13-2所示,试求:表 13-21998 年 1999 年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书本 100 10 美元 110 10 美元指标 第一年 第二年

15、新产建筑 5 5新产设备 10 10新产消费品 110 90消费掉的消费品 90 110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 10 10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 10 10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30 50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 50 30.面包(条)菜豆(千克)200 1 美元500 0.5 美元200 1.5 美元450 1 美元 (1)1998 年名义 GDP;(2)1999 年名义 GDP;(3)以 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和 1999 年的实际 GDP 是多少,这两年实际 GDP 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 1999 年为基期,1998 年和 1999 年实际 GDP 是多少?这两年实际 GDP 变化

16、多少百分比?(5) “GDP 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 GDP 的基期的价格。 ”这话对否?解:(1)1998 年名义 GDP 为:10010 + 2001 + 5000.5 =1450(美元)(2)1999 年名义 GDP 为:11010 + 2001.5 + 4501=1850(美元)(3)以 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实际 GDP 为当年名义 GDP1450 美元;1999 年实际GDP 为: 11010 + 2001 + 4500.5=1525(美元)两年间实际 GDP 增加的百分比为: (1525-1450)1450 0.0517 =5.17% (4)以 199

17、9 年为基期,1999 年实际 GDP 为当年名义 GDP1850 美元;1998 年实际GDP 为:10010 + 2001.5 + 5001= 1800(美元)两年间实际 GDP 增加的百分比为:(1850 - 1800)18000.0278=2.78 % (5)对比(3)和(4)可看出,GDP 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 GDP 的基期价格有关。但需说明的是,一国 GDP 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 GDP,都能将 GDP 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 GDP 的变化无关。

18、 4. 根据上题数据,以 1998 年为基期:(1)计算 1998 年和 1999 年的 GDP 折算指数;(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解:(1)以 1998 年为基期,1998 年的 GDP 折算指数为 1;1999 年的 GDP 折算指数为99 年名义 GDP/99 年实际 GDP= 1850/1525 1.213(2)以 GDP 折算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胀率为(1.213 - 1)100% = 21.3% 5.假定某经济社会有 A、B、C 三个厂商,A 厂商年产出 5000 美元,卖给 B、C 和消费者。其中 B 买 A的产出 200 美元,C 买 2000 美元,其余 2800 美元卖给

19、消费者。B 年产出 500 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 年产 6000 美元,其中 3000 美元由 A 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 GDP 为多少;(3)如果只有 C 有 500 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解:(1)A 的价值增加为:5000 美元- 3000 美元 = 2000 美元 B 的价值增加为:500 美元- 200 美元 = 300 美元C 的价值增加为:6000 美元- 2000 美元= 4000 美元(2)由生产法核算 GDP,易得其值为 GDP = 2000 + 300 + 4000 = 6300 美元亦可用加总所有部门最终产品的

20、方法计算 GDP。易知 A、B、C 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分别为 2800 美元、500 美元和 3000 美元,加总即得 GDP 数额为6300 美元。(3)国民收入额为:6300 美元- 500 美元 = 5800 美元6.从表 13-3 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单位:万美元) 。13-3 表指标 数量资本消耗补偿 356.4雇员酬金 1866.6企业利息支付 264.9间接税 266.3个人租金收入 34.1公司利润 164.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8红利 66.4社会保险税 253.9个

21、人所得税 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374.5个人消费支出 1991.9.解:(1)国民收入= 雇员酬金 + 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 万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 = 国民收入+ 间接税=2451.2 + 266.3=2717.5 万美元(3)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717.5+356.4=3073.9 万美元(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红利-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2451.

22、2164.8+66.4-253.9+105.1+374.5=2578.5 万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578.5-402.1=2176.4 万美元(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176.4-64.4-1991.9=120.1 万美元7.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 13-4(单位:万美元)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表 13-4解:(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净投资)= 4800 -(800 - 300)= 4300 万美元

23、 (2)净出口 = 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4800 - 800 - 3000 - 960 = 40 万美元(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国内生产总值 4 800总投资 800净投资 300消费 3 000政府购买 960政府预算盈余 30.= 960 + 30 = 990 万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300 - 990 = 3310 万美元(5)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3310 - 3000 = 310 万美元8.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 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 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

24、 200,消费是 3800,贸易赤字是 100(单位都是万元) ,试计算:(1)个人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解:(1)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4100 -3800 = 300 万元(2)投资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国外部门的储蓄=300 +(-200)+ 100 = 200 万元(3)政府购买 = 国内生产总值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5000 - 3800 - 200 -(- 100)= 1100 万元四、分析讨论 1.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和“产出等于支出”?答:(1)产出等与收入。所谓产出,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市值,在这个总市值

25、的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要素成本(如利息、工资、租金等) ,一部分是非要素成本(如间接税、折旧等) ,它们最后分别成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因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就等于要素成本和非要素成本之和,故产出等于收入。(2)产出等于支出。所谓支出,是指各部门针对本国最终产品发生的支出。由于把因为无人购买或因购买力不足而积压在仓库里的存货视为企业自己将其“买下”的投资行为,故产出也必等于支出。(3)产出、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从生产、分配和流通三个环节对同一堆最终经济成果的衡量,若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因素,三者必然是相等的,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 GDP 也必然是相等的。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

26、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答:(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故此项不应计入GDP。(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 GDP 了。故此项不应计入 GDP。(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但这和计入 GDP 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故此项也不应计入 GDP。(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故此项也不应计入 GDP。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GDP、NDP

27、、NI、PI 和 DPI 这五个总量指标中哪个总量有影响?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将会使 PI 和 DPI 减少,而其他几个总量指标则不会受影响。原因是:社会保险税是 GDP、NDP 和 NI 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保险税的增加意味着其他部分的减少,各部分的总和即GDP、NDP 和 NI 是不变的。但在由 NI 得到 PI 时,需要将社会保险税从 NI 中扣除。故其他条件不变,社会保险税增加,PI 将减少;由于 DPI 由 PI 扣除个人税而得,DPI 亦会相应减少。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答:(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储蓄与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的恒

28、等,是“事后的、实际的”投资和储蓄的恒等。设有一个二部门经济,其国民收入为 1000 亿元,从收入的使用看,用于消费的为 800 亿元,则未被消费的 200 亿元既为储蓄;从支出的结构看消费仍为 800 亿元,未被消费的 200亿元此时被视为投资。这里的投资和储蓄是事后的、实际的指标,其中可能包含有非合意的部分,因此就必然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2)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的含义。 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的相等是基于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意愿的相等,是“计划的、事前的、合意的”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由于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并不一定相同,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亦存有差异,因而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相等就只能是偶然的。只有

29、当非合意的投资、非合意的储蓄为零,即实际的投资、实际的储蓄让投资主体、储蓄主体都满意时,计划投资才等于计划储蓄。.5.当你改变到附近酒店就餐的打算转而与朋友们举行温馨轻松的家庭宴会的时候,当你决定不去看电影而是在书房看书消磨你的周末的时候,甚至当你只是为了欣赏人行道旁繁茂的花草决定不乘公交车而步行回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正使这个国家的 GDP 减少?你可能会惊奇地说:这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啊!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我更舒服、快乐,这与 GDP 又有什么关系?然而统计专家们知道并且也许会一本正经的告知你:你真的在改变 GDP 并影响经济的增长率啊!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让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

30、家们牵肠挂肚的 GDP 真的值得受到它现在正受到的关注吗?答:GDP 当然是重要的。但 GDP 不能代表一切。GDP 是用当期价格计算的一个经济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市场价值,因此,上面提到的“你”的三种举动确实会使 GDP 有所降低。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其个人利益的最好守护者,当他作出某个决定时,这个决定在当时对他总是最适宜的,我们就有理由确信:较低的 GDP 并不必然地对应较低的福利水平。公允地说,GDP 决定着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享有的福利的绝大部分,但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尺度,仍然存有许多缺陷。GDP 中包含了许多和个人幸福无关的因素,而许多对人们的福利水平有重大影

31、响的因素又没有在其中得到反映。比如,象地下经济的绝大部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闲暇等促进福利增长的因素没有反映在里面,而另外一些使福利水平下降的因素,如没有得到补偿的污染,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现代都市生活的不舒适等,却未从中扣除。此外,用以计算 GDP 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水平,因此不能够精确地反映一个经济社会的总福利的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 GDP 具有不同的物质内容,因此等量的 GDP 带给人的福利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GDP 不是一个衡量经济福利的完整的尺度,它的数量并不能精确地表示福利的多和少。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也许应更多地关注一下“经济净福利( N

32、EW ) ”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由 GDP 加上或减去前面所列的各种导致福利增多或降低的诸多因素后得到的。第二部分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 ,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本章的另外一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生” 。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背景下。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

33、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 ,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 ,右边都是“总漏出” ;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 y 代表“总供给” ,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

34、等于“总漏出” ,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 “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入(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入(产出)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y d,式中,c 为消费, 为自发消费,为边际消费倾向,y 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1-)y d,式中,s 代表储蓄,1- 代表边际

35、储蓄倾向。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4.收入支出模型及均衡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即 45 线模型)是本章分析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核心模型,其实质是“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这一均衡条件的几何表达。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基础上,将消费、投资或储蓄代入前所述之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不难得到国民收入的数值;或者,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找到总支出曲线与 45 线的交点,同样可以确定均衡收入的水平。读者需注意,在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里,各个指标是如何

36、对国民收入水平产生影响的。5.乘数论: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乘数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在非充分就业的背景下,投资、政府购买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出现多倍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读者应清楚各类乘数的取值,同时还要明确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基本概念:1.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 1803 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出需求的观点。他认为: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收入一部分作为消费,一部分作为储蓄。任何储蓄起来的收入又可以为了赚取利润而作为投资,这样储蓄与投资总是相等的。供给为了获得收入,而供给最终创造了需求。2.有效需求:凯恩斯把总需求

37、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3.消费函数: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C(Y) 。4.消费倾向: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5.边际消费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 MPC。6.储蓄函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7.平均储蓄倾向:储蓄金额占

38、收入的比重。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 MPS。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在凯恩斯看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质看还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通常的具体事实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0.凯恩斯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39、下,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使供给(生产)增加。简而言之,需求可以自发地创造供给。这被凯恩斯主义者称为凯恩斯定律,它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11.投资: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12.重置投资:指用来补偿消耗掉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以折旧的方式进行。13.净投资:指扩大资本存量而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它是为了弥补实际资本存量与理想的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而进行的投资,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14.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

40、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是 E=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15.非意愿存货投资:也称非计划存货投资。当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存货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即非合意存货或非意愿存货,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

41、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实际产出减计划支出。.16.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7.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K=Y/J(式中,

42、Y 是国民收入的变化, J 是支出的变化)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1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税条件)中,其值为 ;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MPSCkiykii 111, 或。式中,y 是增加的收入,

43、i 是增加的投资,MPC 或 是边际消费倾向,MPS 是)(1tgyk边际储蓄倾向。1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值与投资乘数同。20.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定量税条件下,其值为;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t 为税率。1Tykt )1(Tykt 2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2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 。1bk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若

44、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的影响。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这样的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自发消费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发生影响。2.因为投资恒等于储蓄,故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能够实现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资与储蓄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而言的。在投资与储蓄的总量中,可以有非合意的部分,但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微观经济的均衡一样,是指在所有有关的经济主体充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愿的条件实现的,这里的总供给总需求即是一对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意愿的指标。只有

45、当所有非合意的因素不存在,即非合意的投资和储蓄均为零,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等于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储蓄时,总供给才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才是均衡的。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有保证的,但其理论基础并非由于事后的投资等于事后的储蓄,而是所谓的萨伊定律和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根据萨伊定律, “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 ,因而总供给必定等于总需求;根据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利率能够灵活地变化以保证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总是等于计划或合意的储蓄,从而总供给也一定与总需求相等。3.政府将增加的税收无论用于增加政府购买还是转移支付,结果都会使均衡收入提高。

46、.分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将使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原因是平衡预算乘数大于 0(在三部门定量税条件下此乘数值为 1) 。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亦会使收入水平提高。表面看,转移支付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但细想一下,政府增加的税收可能主要来自富有的阶层,而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则主要是贫穷的阶层。由于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比前者高,故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也会使均衡收入增加。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无论计划存货投资还是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分析: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计划投资的数量取

47、决于投资主体的意愿,所以并不必然为零。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 0 小于 1。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 0 小于 1 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则未必如此。当消费者收入不敷消费所需即负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 1;收入水平超出消费需要即有正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小于 1。二、选择正确答案 1.在古典理论中( )。A.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B.储蓄与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C.投资取决于收入,而储蓄取决于利率 D.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2.如果总收入为 100 万元,消费为 80 万元,则由萨伊定律(设为二部门经济) ,总需求的水平应为( )。A.100 万元 B.80 万元 C.大于 100 万元 D.大于 80 万元小于 100 万元3.由古典理论,当储蓄供给有一个增加时( )。A.利率将下降 B.利率将上升 C.储蓄供给曲线将左移 D.投资需求曲线将右移,因为投资增加了4.由古典理论,若货币供给不变,实际收入的增长必导致价格水平( )。A.下降 B.上升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资料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