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区编教材)教案.1、不懂就问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2.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二、自学引导1.自学生字词语(1)生字我会读,会写 lin ho yn chn s xin w y ( ) ( ) ( ) ( ) sn zhn shn xu x hn rn zhn. ( )( )
2、 ( )xu x sh yo du s du wn. ( )(2)形进字我会辩2.理解词语、句子(1)重点词语我理解.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2)重点句子我理解。3.课文内容我理解(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三、合作探究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出示孙中山画像。 .2.提问: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他是广东人,生于 1866 年,于 1925 年因病去世。早年就有志反清。
3、曾任中国同盟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问一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本课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 2.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 (1)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认读、互相教。 (3)开火车认读生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 (1)先认读,然后组词。 (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 如:孙(子)+(小)孙(孙子) 诵通()+()诵(背诵) (3)学生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
4、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这个习惯就是(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提问题。2.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教学用具:1.生字、词卡片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5、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孙中山 背诵 思想 流利 刚才 良好 二、学习课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一文。(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后,教师引导: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 (1)能提出问题。 (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 (3)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 6.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
6、答。 7.全班汇报。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学生互相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8.指导朗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幻灯出示) 1.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 2.填空 (1)先生讲得很( ),大家听得很( )。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 )的学习习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 认真地( ) 仔细地( ) 厉声地( )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幻灯出示)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洛.夫 (2
7、)悟从疑得,乐自苦生。 (中)中居郧 五、师生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七、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 提问壮胆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的: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小黑板。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
8、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二、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教学时间: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9、生答)师板书:周恩来。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1、指名读全文,正音。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主学习。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学习思考:(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3、小组交流。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
10、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 16 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第二段(第 79 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第三段(第 1016 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四段(最
11、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6 节)。(1
12、)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2、学习第二部分。(第 7-9 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
13、,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
14、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学习第三部分。(第 1015 节)(1)朗读课文,(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
15、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1、学习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五、布置作业。1、继续朗读课文,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1)自由读诗。(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