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duran,定 义,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反应称为胃炎;以急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急性胃炎;以慢性炎细胞(单个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胃炎;当胃黏膜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同时见到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胃炎伴活动。,病理性胃黏膜,胃肠道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常规镜检时免疫细胞与慢性炎细胞在组织学上难以区分建议:高倍镜下平均每个腺管仅1个单个核细胞浸润者不作为“病理性”胃黏膜对待(超过此值可视为病理性),慢性胃炎 分类,根据
2、部位 胃窦为主胃炎 胃体为主胃炎 全胃炎 根据性质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5项组织学变化H.pylori感染慢性炎症(单个核细胞)活动性(中性粒细胞)萎缩肠化,4个分级 0 + + +,H.pylori感染,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 H.pylori 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ylori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 对于炎症明显而HE染色切片未发现H.pylori,要做特殊染色仔细寻找,推荐使用较简单的Giemsa染色,0 + + +,0 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ylori +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ylori +
3、 H.pylori达到或超过标本全长1/3,未达2/3 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 + H.pylori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HP+,慢性炎症反应(单个核细胞浸润),根据黏膜层慢性炎性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两可时以前者为主。计算密集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0 + + +,0 每个高倍视野中单个核细胞5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 慢性炎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慢性炎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3+ 慢性炎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0 + + +,0 慢性炎症背景上
4、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腺窝炎)+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脓肿(腺窝脓肿),萎缩,定义: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的减少,组织学上分为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部分或全部由肠上皮腺体组成。2.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腺体数目减少,取代成分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或炎性细胞(主要是慢性炎性细胞),0 固有腺体数无减少+ 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数的1/3+ 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数的1/3-2/3之间+ 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5、,0 + + +,萎缩;胃窦,萎缩;胃体,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能算萎缩,要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取材于糜烂或溃疡边缘的黏膜常存在腺体破坏,其导致的腺体数量减少不能被视为萎缩性胃炎切片中未见到黏膜肌层者,失去了判断有无萎缩的依据,不能“推测”诊断,肠化,0 + + +,0 无肠化+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中度萎缩肠化,其他组织学特征,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出现时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6、等特异性:肉芽肿、聚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特异性病原体等 假幽门腺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胃角部活检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假幽门腺化生,只有出现肠化才诊断萎缩。,小凹上皮增生,活动性胃炎伴糜烂,炎性渗出坏死,异型增生,有上皮内瘤变的注明等级(低级别、高级别)多年来应用“异型增生”,近年来改为”上皮内瘤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访,中至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或上皮内瘤变的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源于癌旁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6个月左右随访1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须立即确认,证实后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du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