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08321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基本经验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指针。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统一,对于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我国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是由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也是由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性质、内涵和特点决定的。必须提高认识,自觉地

2、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法律权威统一起来;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二、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不是照抄照搬西方法治模式的结果,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进行制度建设并带头遵守的结果。(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一个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法治建设要有一定的指标体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和国情相适应,中国的问题只能用中国自己的法律来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很多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3、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基本背景之下,民主法制建设怎样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经济发展怎样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要求相适应,文化繁荣2怎样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相适应,社会建设和管理如何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相适应,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尊重和保持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传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特性和土壤中的东西,是法律制度的依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既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4、也要运用我们自己优秀的法律文化资源,二者不可偏废。(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它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三、必须以保障宪法的实施为核心现行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成为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

5、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宪法至高无上,宪法又与我们很近很近。宪法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保证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宪法的实施,开启了我国法治新纪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由共识变成行动。宪法为凝聚社会共识、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3宪法记载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是宪法带给人民的又一福祉。“宪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是所有公民

6、的共同职责。30 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蓬勃发展,成就巨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这样一部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好宪法。面向未来,加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还是要一如既往地遵守宪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四、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必须深刻理解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7、。(一)有法可依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和前提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和前提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加强立法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中居于优先地位的工作,以至于法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以立法为中心的法治建设模式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立法在新时期法治建设中的紧迫性和优先地位,认为法治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首先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在邓小平加快立法工作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立法取得了明显成绩。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发展,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8、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然把加强立法工作摆在法治建设的首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4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明确了到 2010 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都重申了这一重要立法任务。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历次会议及其立法工作,也逐步落实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关任务。(二

9、)深刻理解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生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 240 来件、行政法 规 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600 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标志着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

10、生机和活力的法制根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立法作为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国家意志化和法律化,是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表达和法制保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筑牢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法律的形式肯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方针政策,总结改革开放基本经验和做法,制定和完善五大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将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

11、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5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巩固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制保障,实现新的辉煌更需要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坚持和完善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必将为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使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景通过共同奋斗变成现实。五、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治理国家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早在 2010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

13、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到党的报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表明了决策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表达了决策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诠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是否坚持走法治道路以及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明确回应。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各种相应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6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法治方式”则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法

14、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规则意识,这是在思想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准则。报告中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权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权力的历史发展过程。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运用法治方式意味着执政者

15、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懂法治、讲法治,重点是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一)树立法律权威意识 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领导干部是法律的执行者和具体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必须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权力运行

16、方式 法治约束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更是约束和限制公共权力的运行。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行政权力的使用和运行都要依照法定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才符合法治的精神。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地行使,又可以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示范、推进、促进作用,并通过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从而形成法治建设7的凝聚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用好手中的权力,严格依法办事,保证行政权力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由此建立起“权责清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三)严格公正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的

17、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几乎都有法可依。古罗马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严格公正执法最重要做到两点:一是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机关的守法、执法观念,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司法公正。培根说过:“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尤烈。一次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有力的保障手段,真正发挥法的规范功能和强制作用,离不开司法机关从严执法的司法活动。在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处理好自身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切实保障执法、司法机关公正行使职权,杜绝法外干预。 总之,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亟待化解的转型期,最优的解决之道就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治的眼光看待一切,以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以法治的方式定分止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