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内有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邵武四中 李景林(读书笔记)一、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大规模研究有效教学相关理论,是从 21 世纪初才展开的。主要是对有效教学的涵义与价值、有效教学的要素、有效的教师行为、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一)有效教学的涵义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或概念,国内许多专家都给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
2、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主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发表于 2001 年 6
3、 月人民教育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从”学” 和” 教”两方面来界定什么是教学有效性:从”学”的方面看: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 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
4、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
5、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从”教”的方面看,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 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发表于 2007 年 5 月 8 日中国教育报 】2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关
6、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关于” 有效教学” 的体系,可称之为” 有效教学论” 。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前言”,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浙江海洋学院教师教育中心宋秋前教授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有效教学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以下 4 种分类:(1)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
7、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2)从”有效”和”教学” 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
8、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宋秋前教授本人提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1A】(二)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开
9、展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10、,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撰文明确指出:”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所谓” 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 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 ”学生成长” 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因此, ”什么是学生成长” 、 ”如何判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带动乃至冲3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 教的课堂 ”转型为
11、” 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是:(1)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2)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3)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诸多案例表明,一线教师面对”应试教育”的严酷竞争,加上对话教学的实施难度,而不得不仍然保守”传递中心教学”,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间生存。 ”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催生崭新的课堂教学的创造。“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 ”有效教学 ”可以大大开拓” 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学科、超越了教室、超越了学校的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息息相通的共
12、同体。这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转型,即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 ”对话中心教学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 ”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发表于教育研究2007 年第 6 期】(三)课堂有效教学的要素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素分析,有助于提高有效教学的实际操作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认为: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主要是根据该学科的结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
13、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因此,每个学科建构一套结构良好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教材是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更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这也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地” 教” 。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对各科认知结构的建构,绝不可能脱离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凭空形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张梅玲:心理学与有效
14、教学(一)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如何相互促进? 中国教育报2007 年 11 月 23 日】张梅玲研究员还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
15、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
16、生情绪的相互感染。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4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包括: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物理背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
17、双方的物理距离。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张梅玲: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中国教育报2007 年 12 月 7 日】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从有效教学是”对话中心教学”的观点出发,界定有效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由六个要素组成:主体(从事该活动的个体或小组 ),工具(狭义的工具和电脑之类的物理性工具,概念、语言、图式、符号、技术等心理性工具),对象( 主体和拥有关系的、含有主体动机的客体,对象是作为素
18、材和问题空间而存在的,通过以工具为媒介的活动,转换为结果),共同体(参与分享同一对象的活动系统的多样的参与者,参与者理解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活动对于共同体有什么意义),角色分工(表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课题、能力、地位的水准及垂直分割,或者表现为水平分割时的成员之间的对称关系,或者表现为垂直分割时的成员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规则( 制约活动系统中的行为和交互作用的明示的或默会的规则、规范、习惯) 。主体运用工具作用于对象的行为,本身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主体所属的系统的规则和共同体、角色分工之类的要素所支撑而展开的。这些要素即便”视而不见”,却对主体的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
19、值 ,发表于教育研究2007 年第 6 期】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博士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经验” 、 ”思考”、 ”活动”、 ”再创造”。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过程。有效学习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二是”思考 ”。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
20、。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2006 年 5 月 1 日小学数学网.教研文摘 】云南师大孙亚玲博士从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的角度,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积极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是最重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智力与智慧、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其次是学生,
21、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表现在一般特征、起点能力、学习策略与方法、学生德参与状态等;其三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包括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多少、呈现方式等;其四是教学环境,包括物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人际环境和观念环境) 。消极因素主要有: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环节;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教育教学观念陈旧等。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中央电大孙福万认为:有效学习就是那种善于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以达致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要使自己的学习有效,其关键就是营造一种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主要由三个部5分构成:(1)内容
22、:即学习的主题,知识的条款和相关信息等。这既包括学习者以前的知识储备,它们构成了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也包括将要学习的那些知识,它们构成了学习者直接面对的学习问题。它还包括技能和态度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是学习环境的内核部分。(2)方法:即用于传送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通道。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诸如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管理以及个人学习、组织学习、社会学习等等,都应该包含在广义的学习方法之内。(3)媒体:即知识的物质载体,它使得学习内容得以繁殖并被传输给学习者。信息时代实际上也是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还使知识的形态变得丰富,甚至影响到知识的内容,有时离开媒体我们甚至不能谈论知
23、识。 【孙福万:有效教学面面观之三:有效学习释义 ,原载于中央电大时讯网2004 年 6 月 28 日】台湾台南大学林进材教授在其专著有效教学的理论与策略一书中,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为 3 类:一是个人属性:性別、服务年资、人格特质、 过去受教经验、教师情绪;二是经验属性:教与学的经验、教学观点、教学信念、学科內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三是环境属性:学习者特性、班级规模,教学资源、时间因素、教学目标、时代特性。(四)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崔允漷教授在其专著有效教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认为当把教学实践分解为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 学”两部分后,教师教的行为就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展
24、开为两大问题:一是怎样教的有效,二是怎样教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三大类,九种具体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类表行为指向 行为类别 决定因素呈示行为,如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示等对话行为,如问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讨论等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指导行为,如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等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事先准备程度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辅助教学行为课堂中的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积极的教师期望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学机智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课堂
25、管理模式课堂管理行为课堂中的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课堂时间管理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专业技能,人格素养主要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作为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发生的主要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它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和指导三类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指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师行为,它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境为定向,6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等四类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是教师实现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与预防两类行为。宋秋前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师
26、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具有以下特点:(1)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严格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引领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不同, ”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动态生成课堂资源、教学细节和程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
27、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你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我就讲什么,你教材里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至于教材教完后,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则是很少考虑的。用教材教则不同,它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8、【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晓端等认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开放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 异端 ”; 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
29、用情感性行为。 (2)个体适应性特征。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下列途径表现的: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等。(3)反思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反思性特征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方式表现。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
30、论链接。 (4)解放性特征。即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力,教学中的赋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规律来学习;二是接纳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过程。 【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 ,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6 年第 2 期】台湾学者林进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 20 条有效的教学行为:(1)清楚
31、地界定教学目标7(2)熟悉教学内容与策略(3)具备有效教学沟通能力(4)善用教材、充实教学內容(5)了解学习者的特质(6)拟定认知反省策略(7)兼重高低层次的目标(8)评鉴学习者的理解作为适当回馈(9)评鉴学习结果以形成新的教学计划(10)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导活动(11)有效连结学习概念(12)转化抽象学习活动(13)配合各种发问技巧(14)兼顾课程衔接问题(15)教学表征清晰流畅(16)适度激发学习动机(17)善用各类提示言语(18)赞美批评交互运用(19)整合接纳学习互动(20)掌握胳臂学习情绪还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认为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包括 3 类 8 个因素(即实质性互动行为积极的师生
32、互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创造更适应教学的教学模式,提供实质性反馈、复习方式和内容;维持学生专注行为 课堂管理行为,引导学生的专注; 教学的计划与反思课前与课后思维)【白益民: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研究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年第 4 期】(五)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崔允漷教授的研究认为: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即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具体说来,一个
33、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3)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导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发表于 2001 年 6 月人
34、民教育 】刘良华教授在其著作有效教学论中,从有效教学的过程提出三方面的策略: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有效备课就是设计教学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备课要考虑三个要素: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提问”并” 倾听”学生。有效激励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激励型人格”的教师,通过其教学行为策略,能够持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包括教师的热情、期望、可信任感等。刘良华教授在新近的研究中,又提出了高效8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所提高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目标是:学生自治。在学习上,提倡”自学”,实现”学习自治” 。在人际交往
35、上,提倡” 自我管理”,实现” 群体自治”。在生活上,提倡学生”自食其力” ,实现” 生活自治 ”。 提出”自学是学习的唯一合法的定义” 的新观点,认为高效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引起学生的自学,策略有三个方面:围绕某个主题自学:主题探究;及时知道自学结果:反馈矫正;因自学而”被承认”:情感激励。辽宁师大学者吕宪军等提出课堂有效教学的几项基本策略:(1)重过程的教学策略: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过程”中的情境,注重” 教”和”学” 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一系列的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一步步靠
36、近;同时,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而最终获得”结论 ”。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一是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教师应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在呈现新知识之前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把有关概念作为固着点,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系。另一方面,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
37、、分层次呈现学习材料,并揭示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进而促使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二是学会整理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整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指导的内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如某一单元、某一章节;知识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较不同特点、指出变化过程等;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法、纲要法、概念图法等。 (3)创设练习情境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创设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情境。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巩固知识;练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4)
38、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课本中的知识是从各种真实情境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既是抽象的又是间接的。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的本来面目,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具体方式有: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背景;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提供观察、模拟、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 (5)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围绕问题而展开学习,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策略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条件,指导和帮
39、助学生解决问题;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评价、反思。 【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 年第 1 期 】宋秋前教授对有效课堂管理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基本策略: 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坚持健康课堂管理思想,实施健康课堂纪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 (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 (3)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 (4)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教会学生如何
40、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顺利过渡。教师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做好准备,制定日程安排,以确保课堂过渡的顺利进行。 (6)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和活动程序。 (7)充分利用问题控制课堂行为,但问题必须丰富多彩,意味深长。 (8)综合运用模式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9)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教师在教9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合理运用注意转移法、随机发挥法、幽默法、宽容法、设疑法等方法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发事件。 (10)分析课堂记实。必要时教师应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用现代技术记录下来,进行认真分析;或由同行互相听课指出对
41、方容易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地方。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除上述有效教学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之外,云南师大孙亚玲博士还出版专著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提出了一套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分为 5 项一级标准,27 项二级标准和 4 级层次水平。5 项一级标准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等在课堂观察一书中,从专业听评课的角度提出了有效教学观察的 4 各维度,20 个视角,68 个观察点:1、学生学习纬度:5 个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2、教师教学纬度:5 个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
42、智。3、课程性质纬度:5 个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4、课堂文化纬度:5 个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西南大学李森教授等还从学校领导的角度对有效教学领导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教学领导是指” 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 ”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43、。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李森教授等提出一些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基本策略:在观念层面上,首先要重新认识领导者。校长作为有效教学的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因此,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而应更多的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透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
44、员朝向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其次,要重新认识教师。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深刻认识到领导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现象,应建立在”我与你”的关系之上,也就是把教师当”人”来看,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尽管在学校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不论是教师或是教辅人员,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人格,需要维护尊严,需要满足需求,需要增强动机,需要激发潜能。三是要重新认识学生。校长不仅是”教”的领导者,更是”学”的领导者,校长应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是教学领导达到有效
45、性的重要基础。同时,校长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过程,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也符合有效教学领导伦理道德标准的要求。四是重新认识学校。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新型组织形态,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组织结构扁平化,而非科层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善于学习,学校人员在学习中能够树立合作、沟通、理解的意识,使学校在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自主管理,学校人员不是工具价值基础上的被统治者,而能够积极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学校变革为学习型组织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10重要措施,校长在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层面上,首先要明确发展愿景。校长
46、要和学校所有师生共同确立发展愿景,以此促使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学校发展愿景中寻求自己的理想。其次,要变革领导方式。校长要改变过去以科层制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代之以服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改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校长要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与教师合作、提供鼓励或智力资源等多种途径,支持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三是要建立支持系统。校长应和副校长、学校各部门主任、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领导团体支持系统,共同制定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计划,商榷和界定教学领导在本校的具体工作范围。还要在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
47、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将外部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四是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校长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充满激情并为之努力,以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员为荣。校长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五是要确立评价体系。校长要确立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教学检查、教务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导的评价等,确保教学时间和课程的合理安排,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保障课程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有效的掌握
48、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改进。 【李森、赵鑫: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 , 】二、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国内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和实践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从古自今,有传授式教学开始,就有很多观点是针对教学有效性的。如孔子所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叩不问”,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等等;到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全国各地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实践更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尝试教学等一大批著名的有效教学改革流派和模式,形成了我国 20 世纪著名的”第二次课堂教学改革”高潮。这些经验为当前我国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一)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学科性
49、教学流派(模式):【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 年”暑期特刊教学流派回顾”】(1)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七条教学原则是: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启、读、练、知、结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尽量采用变式复习加深理解和巩固;强动机、浓兴趣;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卢仲衡总结了”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启”与”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的,占 15 分钟左右;中间 30分钟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读、练、知交替进行,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具体来说, ”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 ”结”就是小结。在小结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2)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