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C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
2、立的两种观点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C )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8.时间和空间是 ( A )B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
3、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C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1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D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11.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C )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4、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B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13.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B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C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
5、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17.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1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D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19.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B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20.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
6、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2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B )C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3.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24.意
7、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B )A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C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
8、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E.物质
9、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5.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6.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7.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
10、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11、和贯通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1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12.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三、辨析题:1天行有常,不为
12、尧存,不为桀亡。2存在即是被感知。3世界上并无所谓客观的因果链,所谓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经验与联想的重合而已。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心外无物。7人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机器。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9我思故我在。10飞鸟之影未尝动也。11白马非马。 12所谓的偶然性只是人们对于内在的必然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1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5人为自然立法。答案:一、单选题1、C CAAA 6、DBBCD 10、DBBCC 16、CADBD 21、BCAAC二、多选题1、
13、 BCDE 2、AB 3、BC 4、ABCD 5、ABC 6、ABC 7、ABC 8、CE 9、ABCD 10、ABCD 11、ABCE 12、ABCDE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的观点 A.物质第一性 B.意识第一性 C.实践 D.辩证3.“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属于( )的立场A.庸俗唯物主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4.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
14、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能动的反映论 6.“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7.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
15、级性 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11.“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 ,这种观点是(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
16、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 )A.进行社会调查 B.理论付诸实践C.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D.积累大量资料17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17、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8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19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
18、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1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22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4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
19、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27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
20、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与客观事物相一致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1、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4.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反对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5.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A.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C.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
22、认识 D.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发展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8.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段话说明了(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
23、的思想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9.魏源提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 。这种观点( ) A.坚持了唯物主义 B.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巨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1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
24、点 D.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12.价值具有( ) A.多维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历史性 13.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14.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15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反映了(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
25、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6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18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 D本本主义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
26、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答案:一、单选题1、DCBCA 6、BACCD 11、CCCCB 16、BCBCC 21、BDACC 26、DCC二、多选
27、题1、ABC 2、CD 3、AB 4、ACD 5、ACD 6、ABCD 7、BD 8、ABC 9、ABC 10、ABC 11、AD 12、ABCD 13、BD 14、AB 15、ABD 16、BCD 17、ACD 18、ACD 19、BC 20、BC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
28、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6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
29、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8 “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指的是(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10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11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