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足区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及后期复习建议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 地理教研员 杨伟一、基本情况(一)我区 5 所普高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参加的是重庆市(康德公司)多数区县联考高 2018 级学生的“一诊”考试。地理学科与政治、历史学科进行“同堂同卷”考试,即三科在同一场考试(“文综” )中进行。(二)本次考试参照高考阅卷模式,在电脑上统一阅卷,给分标准统一,给分点细致明确,对学生答题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先一步体验了高考的情况。阅卷完毕,通过计算机记录了地理学科二卷各小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难度值;阅卷教师记录了考生的答题情况。(三)我区参加本次多数区县联考地
2、理学科集中阅卷的 5 校考生人数为人数为1825 人.二、考试特点本次模拟考试是在高三上期结束,是对第一轮复习情况的检查,也要积极引导第二轮复习,有以下特点:(一)知识与能力并重.主干知识与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兼顾.地理学科能力突显;着重考查了学生的记忆与地理思维过程,并注重结论的表达。(二)试卷突出地理区域热点问题.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的结合。针对第一轮复习考查要求,几乎全部是原创试题,题目新颖.灵活,涉及的面较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三)试卷中地理图像形式多样,为学科能力考查奠定了基础。试题编制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变形图示.大比例尺的区域图像.逻辑清晰的知识关联图
3、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形式新颖的情景图像和等值线图等,较全面考查了读图用图能力,也保证试卷的全面性。(四)由于命题范围是全部高考内容,所以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形成了以区域为平台实现学科内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依托统计图表由定量到定性的分析。(五)针对第一轮复习刚结束,学生应试能力尚有待提高的情况,单科试题的难度较大, ”试卷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文字、图像、数据、图表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大。试题关注属于地理学科的与国家政策关联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中国及世界农业生产问题,自然灾害、水资源等等。试题要求考生从地
4、理学科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要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尤其对试卷涉及的各种地理图像,包括坐标图、区域分布图、等值线图、各种示意图、统计图(表) 、联系图表等进行判读和分析,并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进行答案的组织,大多数试题学生不会无从下手,但要得高分不容易,有一定的区分度。三、试题分析(一)试卷分值结构与往年高考相同,地理客观试题的分值为 44 分(11 个选择题,每题 4 分) ,主观试题为 56 分(3 个综合题) 。(二)地理试题的难度值偏大。客观卷平均分为 22.9 分,难度值为 0.41.00.20.40.60.81难 度 值1 2 3 4 5 6 7 8 9 10 1
5、1 一 卷 题 号图 1 高 2018届 “一 诊 ”地 理 一 卷 各 题 难 度 值 直 观 图00.10.20.30.40.50.6难 度 值36.1 36.2 36.3 36.4 37.1 37.2 37.3 42.1 二 卷 题 号图 2 高 2018届 “一 诊 ”地 理 二 卷 各 题 难 度 值 直 观 图四、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因模糊。(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差,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无法提取出来,或者提取错误。(三)知识迁移能力差。同样的知识点,换种情境,学生就无从下手。(四)逻辑思维能力差,导致答案无条理,无
6、逻辑化。(五)归纳能力欠佳,仅通过材料搜取信息,不能灵活、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考虑问题不全面。不能够很好的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六)答题较片面,把握全局的能力较差。(七)时间上分配不合理,会做的题没有时间答而丢分。(八)卷(主观题)36.题:(1)小题:本题主要考察根据图文信息分析桂林漓江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喀斯特地貌,然后什么是典型,再接合图文信息完成此题,但多数学生审题没有思维的层次性,凭感觉想当然答题,结果文不对题,错答而丢分。后期复习要加强针对性训练。(2)小题:审题不仔细,本题要求回答桂林山水“山清水秀”的自然原因,部分学生,答人为原因。分析理解不到位,再分析“山
7、清”时, “清”指植被常绿茂盛,需要分析影响植被生长的气候条件,以及分析山地丘陵占土地利用类型比重较大出现的森林面积广大这一因素。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问题的实质,答案中只阐述“山清水秀”这个词语的意思。(3)小题:错别字多。地表水下渗这一个知识点学生普遍没有答出来。学生一般是回答滑坡、泥石流,没有总结为自然灾害多发。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层薄思考不全面。还有一部分学生这一题更本就没有做,该知识点没有掌握。个人认为题目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应该有植被不易恢复,题目的设问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中“表现”两个字是不是根据参考答案修改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更合适一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4)小题:
8、得分情况:此题共 6 分,学生一般得 4 分,6 分;存在的问题:题意未读懂,答案写出了移民从事的哪些方面职业或移民向哪些方向迁移,而此题的关键是“这些地区”以后的发展方向,如果审题正确,得分就较高。37 题:(1)小题:本题主要是考查有效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答题中显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审题随意,轻易落笔。语言组织中思路不明,条理不清。虽然回答了很多,但得分点较少。(2)小题:语言表达不准,缺乏专业术语,如修建高架桥,部分同学的答成把路基修高;答案要点重复,一些同学反复答如何降低铁路噪音;审题不准,如题目要求回答铁路
9、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措施,而许多同学答成“避开自然保护区” ,对动物的昼伏夜行理解有误。(3)小题:该题分析二期工程造价高得多的原因,大多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出二期线路途经东非大裂谷,地质结构不稳定,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但部分同学没理解题意,答成一期工程造价低的原因;还有学生答成了修路困难的原因。故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五、复习方法建议:(一)标准定高,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
10、能力的提升。复习时要适当提速,因为时间有限,否则,难以完成复习任务。(二)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三)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四) “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重视很有必要,但不必
11、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所谓的知识网络基本上是教材标题的组合,实际作用不大,花过多的时间反而冲淡了“主题”重、难点的讲解和理解,又腾不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训练。因此,我个人建议,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 。(五)创建“公式” ,化繁为简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方面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等方面的计算,历届学
12、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 、 “拦陆虎”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真正理解了就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 ,然后让学生“套” ,并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这样就会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其他方面凡是关于计算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公式化”的办法来破解。同时要像做数学题那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六)剖析案例,规范解题寻找各种题型的解题套路。对主观试题(36、37、42 题)的解答,学生要答好,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套路” 。这两大题的设问,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要提高对这两大题的解答能力,老师应多提供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认真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
13、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 ,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七)以问题为线索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八)以训练为途径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 “课堂练、课后练、小卷练、大卷测、小节练、单元测” ,各种形式的训练相结合。通过炼,让学生巩固知识、减少遗忘;多见题型、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比如重复做十个意义不大的题(太易、太难、太偏)还不如做一道有价值的题的作用大。此外,无论那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 ,这样,才会更有效率。(九)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参与的弊端。总之,高三地理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