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州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出卷人:徐弯弯姓名:_ 学号: _ 班级:_ 分数:_试卷基础(58 分)阅读( 12 分)作文(30 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 分)q zh so zi zhung jia shui lo ( ) ( ) ( ) ( ) zhu y zhn l zhng zh qng shung ( ) ( ) ( ) ( ) 二、按照要求,完成题目。(15 分)(1)给带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下面画“”表示出。(3 分)择菜(zhi z ) 舔舔(tin tin) 拽着(zhui zhui )捂住(w w) 刁难(nn nn) 动人心弦( xin xun) (2
2、)补充成语(6 分) 茂腾腾(ABB) 、 、 。有板有眼(ABAC) 、 、 。心急如焚(含有“如”字成语) 、 、 。元气 粉 登 广 善 (3)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圈出,并将正确的写在括号里。(6 分)锣鼓宣天( ) 字正腔园( ) 唯妙唯肖( )余音绕粱( ) 生旦竞丑( ) 气势磅博( )三、选词填空(6 分)燥 躁 澡 操 糙暴( ) 干( ) 洗( ) 粗( ) 寂静 安静 恬静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_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2.当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壮阔 辽阔 开阔1.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身地望着一直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3、,联结他们的是一片_ 的草地。2.黄土高原上,爆出异常多么_ _、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啊!4、句子加工厂( 3 分)1.屯里的人们谁不佩服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改为肯定句) 2.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改为“被字”句)3.老牛说: “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改为转述句)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2 分)1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 ,睡觉的兔子; 、 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_ 与 充满了好感。(摘自 12.姥姥的剪纸)2.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 ,使人 。(摘自 14.
4、安塞腰鼓)3.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_ 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品, 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我还知道有: 。 _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4.五岳归来不看山, 。5.东北有三宝:人参、 、 。6.桂林山水甲天下, 。6、口语交际。( 4 分)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起劲儿。”假若你就是陈文彬,你该怎么解释?八、阅读理解:(12 分)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 讲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
5、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喜闻乐见,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述 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沉重 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2 分) 喜闻乐见:_ _ 通宵达旦:_ _ 2在文中括号内用得恰当的词语下面画“_”。 (3 分)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秧歌最早以_ 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_和_表演的形式。 (3 分)4.短文举例了哪两个事例以表现人们对秧歌的喜闻乐见?(4 分)(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