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04274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00031心理学考点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绪论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意志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过程,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情感属于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心理过程包括:意志;情感;认知。人的心理本质心理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无脊椎动物已经出现感觉,只有人类才有逻辑思维。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W冯特。* 一般认为,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 s 和 R 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行为主

2、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的功能* 关于自主神经,正确的说法是:与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 脑最古老的部位:脑干。*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 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下丘脑。* 大脑皮层各区域存在大致的功能分工,视觉功能区主要在:枕叶。视觉中枢为枕极。* 躯体感觉中躯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是对称的,右利手的人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占优势,单侧化指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不

3、对称,右利手的人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条件反射是:工具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说的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感知觉感觉现象*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负后象。*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同时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现象。* 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联觉现象各种感觉*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锥体细胞。*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

4、轮廓。对弱光敏感的视觉神经细胞是:杆体细胞。* 关于色盲,正确的说法是:色盲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色盲患者一般也能“辨认”颜色,男性色盲比女性色盲多。* 色觉异常的人通常是靠明度来辨认颜色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色觉有缺陷的人一般也能说出物体的颜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红和绿,但能够看到黄和蓝。 *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1620000Hz 的声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人耳对 10004000 赫兹(人的说话声音频率在此范围内)的声波最敏感,人耳的适宜听觉刺激是 1620000 赫兹的声波,老年人首先丧失

5、的是对高频声波的听觉。* 声音的性质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声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振幅;波形。音色主要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 内脏痛的表现包括:性质不清,定位不清,具有放射的现象,不容易适应。* 关于痛觉,说法正确的是:痛觉包含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痛觉不容易适应;痛觉具有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痛觉反映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痛觉对机体不具有保护作用,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痛觉比较容易适应。 知觉概述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选择性。 白纸

6、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恒常性。我们在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这说明知觉具有:理解性。知觉的种类* 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关于时间知觉,正确的说法是:听觉比触觉估计时间准确度高,触觉比视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高,生物钟是人们估计时间的重要依据,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时间知觉。* 人估计时间的依据包括: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各种计时工具,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昼夜交替或四季周期性变化。* 错觉的性质包括: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

7、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语义记忆。*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再认等环节。* 记忆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与遗忘规律时,采用的记忆材料是: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进程通常是:先快后慢。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 由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 表象的作用包括:积累感性知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为想象提供素材。三个记忆系统* 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

8、时间的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包括:感觉后像,刺激物的形象。*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 4 秒以内。 (图像记忆 0.25-1 秒。声象记忆可以超过 1 秒,不会长于 4 秒)*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 59(72)个项目。*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肯定可以被意识到的。* 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衰退,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的一般表现是两头的材料记忆得好。思维、言语、想象 思维概述*

9、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包括: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称为:辐合思维。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应,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或说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关于概念,正确的说

10、法包括:1 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其思维发展水平;2 人工概念是人为制造的概念;3 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4 概念的内涵越浅,外延越宽。*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包括:迁移作用,原型启发作用,定势作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语言与言语 语言与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言语的特点包括: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语言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下列说

11、法正确的包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言语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是言语运动中枢。* 布洛卡中枢即: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受到严重损伤后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 *(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到损伤的人可能出现接受性失语症。* 大脑皮质的颞上回是:言语听觉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受到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接受性失语症。*(位于)大脑皮层(顶、枕交会处)的角回受到严重损伤,会出现:失读症。位于额中回靠* 近中央前回的脑区受到严重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写症。想象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

12、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意识与注意 意识概述* 关于意识,正确的说法包括:是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被称为:意识。* 睡眠属于特殊的意识状态。* 根据睡眠中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过程分为 4 个阶段。* 梦出现在:快速眼动期。* 梦的特点包括: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关于梦,正确的说法包括: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中一般人人都做梦,梦剥夺会对个体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注意概述* 注意的特点包括: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包括:强度大的刺激,突然

13、出现的刺激,新颖的刺激,变化运动的物体,对比鲜明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 注意的特征简单任务下注意的范围一般是 59(72)个对象。* 注意的起伏实际上是注意的:动摇。* 分心指:注意分散。*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称为:分心。* 注意分配的条件包括: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几种活动之间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 需要与动机 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以下正确的说法包括: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有本质的区别,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交往

14、的需要属于获得性/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需要,正确的说法包括:需要都有具体对象,动物没有社会需要,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有本质区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内驱力。* 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和效果不一定是一致的,动机是人活动的内部动力,不同的活动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兴趣的品质包括: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定势。* 由于反复操作而形成的,从事某种活动

15、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需要层次理论* 性的需要属于:自然需要,生物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休息属于:生理需要,缺失性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免于恐惧的需要属于:安全需要,缺失性需要。*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爱和归属是第 3 个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自然需要,低级需要,缺失性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交友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如果满足就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理想(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 符

16、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包括: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这是詹姆斯的观点。* 詹姆士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詹姆士的情绪理论属于:外周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属于:认知理论。* 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生理变化,环境刺激,认知过程。* 沙赫特认为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般认为原始情绪指:喜,怒,哀,惧。

17、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 微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境。 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的情绪状态一般属于:激情。 在遇到危险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称为:应激。意志 属于意志行动的是:残疾人登山;不属于意志行动的是:单位会餐,小孩玩游戏,上床睡觉。 两个目标具有同样吸引力,但不能同时获得时出现的动机冲突叫:双趋式冲突。一个高中生在分科时,既想学理科也想学文科,这时他遇到的冲突属于:双趋式冲突。 一对青年夫妇,想生孩子又怕麻烦,这种矛盾心理属于:趋避式冲突。 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

18、性,自制性。 人格需要、动机属于人格的倾向性。 性格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 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 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公式 B=f(P,E)中,P 指个体,B 指行为,f 指函数关系,E 指个体所处的情境。* “要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被看成一

19、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这是勒温的观点。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所处的情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哲学思辨阶段。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经验描述阶段。 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此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家庭,大众传媒(影视、音

20、像、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 ,学校,参照群体。* 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一般来说,农民属于: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自觉角色。 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表现型/成就型/规定型/自觉的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工人应归类于:功利型角色。 企业家属于功利型的社会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被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

21、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自我、身份与自尊* 关于自我(self) ,正确的说法包括: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也叫自我意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自我是指自我概念,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镜我是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镜我。*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 C罗杰斯的观点*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保持个体内在一致

22、性。*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8 个月-3 岁左右)到社会自我(3 岁-13、14岁) ,最后到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大概 10 年) 。*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

23、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自尊是一种高级/生长需要。* 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行为表现的反馈,活动的性质,参照群体。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图式。* 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说明社会认知受图式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中。* 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

24、:首因效应。一般来说,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产生。*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社会适应的作用。*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模式认为,人们经常仅仅根据对象的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对其形

25、成总体印象。* 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整饬。* 杨国枢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重要他人。*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我,投人所好,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归因*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控制点理论。*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困难情境,一般比外控者作出更大努力。* 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 个体归因

26、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 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刺激客体,背景,行为主体。*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的信息* 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如果行为的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人们倾向于做出行为主体的归因。*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情境的归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这种人是外控者;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是一种动机性归因偏差。*

27、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 U 型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 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亲合动机。 * 亲和的作用包括:避免

28、窘境,减轻心理压力,获得信息,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强;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一般情况下,自我控制能力

29、和个体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和个体侵犯行为之间是:正相关。*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侵犯行为:倾向于增加。* 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利他技能,助人的榜样,内疚。* 有利于增加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有吸引力的外貌,内疚体验,利他行为的榜样,利他的技能。 * 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助人的榜样、会增加入们的利他行为;他人在场,往往不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消极影响;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社交情绪*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

30、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关于社交焦虑,正确的说法是: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会减少社交交往;社交焦虑者和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伴有生理上的症状。* 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有生理上的症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会减少社会交往。 关于嫉妒,正确的说法包括:一个人不会嫉妒世界上的所有人;嫉妒情绪会影响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嫉妒具有对抗性、持续性、针对性、普遍性。 羞耻是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社交情绪 关于羞耻,正确的说法是:是

31、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公共场所会易化羞耻感,是一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情绪体验,羞耻者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内疚。系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改善自我的一种动力;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对个体发展不利。态度 态度形成 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态度。 态度的特

32、点包括:稳定性,内在性,对象性/针对性。 态度概念的 ABC 中,B 指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深度。 态度转变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 、情境等要素。霍夫兰德(CHovland)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有:信息,背景。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适中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畏惧和说服效果之间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人们常用自我防卫策略来弱化说服信息的影响,这样的

33、策略包括: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笼统拒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分心可能会削弱说服效果也可能会促进态度转变;预警有双重作用,可能会促进态度转变也可能会抑制态度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不易转变,自尊水平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一般来说,中等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在态度转变的 P-O-X 模型中,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关于海德的 P-O-X 模型,正确的说法是:P-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P-O 关系为肯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X

34、 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为否定时,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测谎仪是一种使用行为反应测量技术的仪器。 沟通与人际关系 体语沟通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光。身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妆饰打扮,人际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瞳孔的变化能反应个体的情绪变化;经过训练的人能够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可能和实际的情绪状态不一致;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一般来说,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属于:个人距离。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应该

35、属于:社交。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情感性,直接性,个体性。了解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自我暴露程度。“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 ,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相互性原则(相互重视与支持) ,交换性原则(根据价值观进行的社会交换) ,平等性原则(双方人格上的平等-社会角色、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可能不对等)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强化原则;包括:交换原则,平等原则,相互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

36、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最强列的形式是:爱情。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互补。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社会角色的互补,需要的互补,人格特征的互补。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社会影响 从众 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从众行为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不会增加;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非线性关系。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观众效应,结伴效应。在有人

37、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结伴效应。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责任意识降低。 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 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是学习的基础,具有社会适应作用,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下列说法中,符合塔尔德观点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社会下层人士往往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关于暗示,正确的说法是:被暗示者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容易接受暗示;年龄越小的个体越容易接受暗示;有

38、人格魅力的暗示者暗示效果较好;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性是爱情的核心部分,幼儿没有爱情体验,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鲁宾认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包括利他、依恋、亲密等方面。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表明,由爱情而结合的夫妻婚后 5 年,爱的情感开始迅速减少。 婚姻 一般说来,现代社会人们结婚的动机,按照强度由高到低排序,应该是爱情动机一繁衍动机一经济动机。上古:经济动机一繁衍动机一爱情动机;中古:繁衍动机一经济动机一爱情动机。 婚姻的动机包括经济,繁衍,爱情动机。 发展心理学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39、人类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认为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持该观点的学者是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图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的形式进行的。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同化。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中,

40、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自我中心是指: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包括: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包括: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进行道德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依据是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认为婴

41、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希望品质(婴儿前期)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 岁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三元是指:环境影响,行为,人的内部因素。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了解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处于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的特征是:对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

42、定向阶段表现为: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的特征是: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婴儿期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包括: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五指分化,手眼协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婴

43、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婴儿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 个月。感知能力发展的训练和干预的关键期在:婴儿期。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是:612 个月。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是: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婴儿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相同行为,这说明婴儿的直觉行为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3 岁左右。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自发性微笑。 24 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恐

44、惧包括:本能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与知觉与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叫:依恋。 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母亲在身边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说明婴儿存在:安全型依恋。 消极/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包括: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哈特发现,大体在出生后的第 1215 个月,婴儿的主体我得以明确发展,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是: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婴儿期的心理卫生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幼儿期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幼儿期

45、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儿童认知水平的反映(认知论) ,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练习论) ,通过游戏获得愉快(娱乐论) ,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属于精力用于活动(精力过剩论) ,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发展那过程(重演论)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有: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想象的特点,概括性质,活动与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规则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包括:促进认知,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

46、体质。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连贯语的发展,独白语的发展。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幼儿记忆的特点有: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的类型包括: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时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幼儿

47、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基础上。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4 岁。童年期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学习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有: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童年期的认知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有:复述,组织(归类,系列化)。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

48、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思维发展出现质变,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阶段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包括:思维具有可逆性,概念守恒。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理解补偿关系。补偿关系的认知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小学阶段的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主要表现是:类别体系化,序列化。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交往能力。“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

49、的欺负行为: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外部特异性理论) ,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依恋理论) ,由欺负人格造成的(心理理论) 。青春期心理发展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包括: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的运用各种记忆策略,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的主要表现为: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怔,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怔,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青春期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