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rebral Vascularization and Angiography,Wang Jiacai,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在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自颈总动脉分出,向上达颅底穿经颈动脉管人颅内,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折向前行,其末端在大脑底面前穿质之下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在颅外没有分支,据其行程可分为4 部,即颈部、岩部(颈动脉管部)、海绵窦部和脑部。临床上将海绵窦部和脑部合称为虹吸部(Siphor)。颈内动脉走行的程大致为:颈部垂直向上; 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水平向内;在破裂孔上方向上;在海绵窦内水平向前;在前床
2、突内侧垂直向上;在前穿质下方的终末部形成向后向上的短襻。,岩部 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内先上行,弯向前内, 继而在破裂孔软骨上方向内上进入颅腔。在前上方,隔颈动脉管顶壁的薄骨板与三叉神经节邻接,颈内动脉管壁则被细小的静脉丛及由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颈内动脉支所形成的自主神经丛所包绕。,海绵窦部 该段动脉覆以内皮。它上升至后床突,继而在蝶骨体两侧折向前行,再弯曲向上抵至前床突内侧,穿过海绵窦顶部硬膜,少数人的前、后床突合拢呈环状包绕动脉。动脉壁外被交感丛包绕;动脉外侧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分支) 和展神经。,脑部 颈内动脉穿过海绵窦顶壁硬脑膜后,在视神经下方向后,经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之间
3、抵达大脑外侧沟内端的前穿质,在此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ICA颅内段X线分段,C5 岩骨段C4 海绵窦段C3 膝段C2 床突上段C1 终段,王加才博论 欢迎光临,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动脉。位置:在视神经或视交叉外侧,正对嗅三角处,呈直角或几乎直角方向由颈内动脉发出,最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内,在半球间裂内向上、向内后上行,绕过胼胝体膝部沿胼胝体沟直达胼胝体压部的后方,与大脑后动脉末稍吻合,大脑前动脉,分五段:A1段:水平段A2段:上行段A3段:膝段A4段:胼周段A5段:终段,主要分支,内侧豆纹动脉 Heubner返动脉胼胝体穿支 眶动脉、额极动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
4、旁中央小叶动脉 楔叶前动脉,中央支:,皮质支:,造影解剖,前后位:颈内动脉分叉成为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在前后位颈动脉造影上呈“T”形大脑前动脉的A1段是“T”字的较小的内侧臂A2和A3位于颅骨中线,可呈轻微波纹状斜位:3045度角的斜位经眶位常为观察A1段及AcoA交界点最好的体位。侧位:其走行与胼胝体外形颇为相似,大脑前动脉分支造影图,1后交通动脉2终板前方大脑前动脉3眶额动脉4额极动脉5胼缘动脉6胼周动脉7额内前动脉8额内中动脉9额内后动脉10旁中央动脉11顶内上动脉12顶内下动脉13后胼周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整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央前后回下3/4,顶下小
5、叶,枕外侧回,颞下回上缘,颞极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侧半及岛叶各部皮质。解剖上分五段:水平段(M1)、脑岛段(M2)、侧裂段(M3)、分叉段(M4)、终段(M5)。,M1段,在视交叉外侧,嗅三角之后,在前穿质之下水平行走,向后上形成膝部而终。主要分支:豆纹动脉,其分为内侧组、外侧组。前者于前穿质后内则部穿入脑实质,分布于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膝部、丘脑前核与外侧核。后者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0mm处发出于前穿质外侧部穿入脑实质,经外囊的基底部行于豆状核下方,分布到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后肢前3/5和尾状核。豆纹动脉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极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缺血动脉”,M2段,在侧裂内
6、行走于脑岛之上,终于侧裂顶部到达环状沟终端。主要分支颞前动脉,M3段,由侧裂顶部转向外侧离开侧裂开始先在大脑半球表面行走。主要分支:额顶升支,M4、M5段,始于侧裂表面较靠前的分支出侧裂后陡然向上或向下转弯,中间各支离开侧裂后逐渐后倾,后支几乎与侧裂的长轴同一方向向后行走。主要分支:角回动脉、颞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 V-BAS,椎动脉,在第2颈椎水平上下发出脑膜前、后动脉,通过椎间孔进入椎管,在枕大孔前方供应硬膜。起于椎动脉颈段脊髓支和肌支在颅内血管闭塞或狭窄时可以起到重要的代偿作用。,椎动脉依据其位置和行程分为4 段(部)。自起始至入颈椎横突孔以前的部分为第一段,称为椎前部(V1);穿经
7、颈椎横突孔的部分为第二段,称为横突部(V2);位于寰椎侧块后方椎动脉沟的部分为第三段,称为寰椎部(V3);在颅腔内的部分为第四段,称为颅内部(V4)。,1) 椎前部在头长肌和前斜角肌之间后方上升, 其前方有颈总动脉、椎静脉、颈内静脉,且有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左侧还有胸导管的末端横过,在左椎动脉前方注入左静脉角。椎动脉椎前部的后方与第7 颈椎横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及第7 、8 颈神经前支邻接。,2) 横突部又称椎骨部,穿经上六位横突孔上升, 被椎静脉形成的静脉丛和来自交感神经颈胸节的一大分支伴行;后方有第2 6 颈神经的前支。几乎垂直上升抵枢椎横突孔,穿经后转向外到寰椎横突孔,续为寰椎部。,
8、3) 寰椎部从头外侧直肌内侧穿出, 在寰椎侧块后弯曲走向内后, 第一颈神经腹侧支在其内侧。然后居寰椎后弓上面的沟内,在寰枕后膜下缘的下方入椎管。被头半棘肌覆盖,居枕下三角内。在椎动脉和寰椎后弓之间有第一颈神经的背侧支。,4) 颅内部穿出硬膜和蛛网膜, 在舌下神经根前上升, 斜向延髓前方,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在中线上相连接形成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是椎动脉最大和最后一个分支。供应延髓、四脑室下部、下蚓、小脑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体。,分支与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软膜吻合。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代偿逆行充盈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PICAAICASCAWillis环,P
9、ICA分支侧位图,基底动脉(BA),由双侧椎动脉在桥脑下缘汇合而成。长度:平均:33.3cm,BA,主要分支: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其末端发出双侧大脑后动脉。BA完全闭塞的症状较重。表现:四肢瘫、延髓麻痹、昏迷。个别患者:闭锁综合征。,小脑前下动脉(AICA),自基底动脉发出, 向后外方斜行,一般横过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腹侧,也可横过其背侧或穿过二神经根之间。达绒球外上方后弯向下内,分支布于小脑下面的前外侧部。,小脑上动脉(SCA),BA最后一对幕下分支。行程(围绕脑干):桥段 环池段 四叠体段SCA有时可以双干或三干,行程与延髓和小脑扁桃体有关。绕过延髓,分为前、外侧、后段。直径:平均:4
10、.1mmBA有很多小分支向脑干供血发育过程中有时可形成双干和开窗起源于BA下1/3,少数起于中1/3.供应桥脑、小脑中脚以及下蚓等部位。供血:向小脑上部的外侧面、小脑上脚、齿状核、小脑中脑及上蚓。,大脑后动脉(PCA),是基底动脉发出的最后痊地幕上分支,一般在鞍背或稍上一点。起始段在环池内绕中脑走行,分为大脑脚段、环池段和四叠体段。PCA主要分支:丘脑后穿支、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后胼周动脉及皮层支,大脑后动脉(PCA),供血: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包括枕叶距状裂视觉中枢、颞叶底部。深支分布于脑干。深支分布于脑干,由于后交通动脉和软膜动脉的侧枝循环,大脑后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较轻。常因影
11、响枕叶距状裂而发生对侧同向偏盲,但中央视力完好!主侧半球的大脑后动脉病变,还可累及顶-颞区皮层而出现失写、失度、失认等症状基底动脉闭塞可影响两侧大脑后动脉而发生两侧枕叶梗死,其临床表现为两眼皮质性失明,病人对自己失明不知道,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分支(前后位),Willis环,Willis环,连接大脑半球前循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吻合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来源组成:前交通动脉AcoA、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分叉部、双侧后交通动脉PcoA、基底动脉顶端、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Willis环,在颅底面蝶鞍上方的脚池内,下视丘及第三脑 室下方,围绕垂体柄和乳头体;视神经及动
12、眼神经上方,在视束下方通过,在小脑幕及颞叶的内侧形成一环形的血管吻合。Willis环在发育上常常有部分缺如使环不完整,前交通动脉 PCoA,连接两侧大脑前动脉。位于视交叉前方。一般是一条斜行或横行,亦可有两条以上或缺如。,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从起点略呈直线或蛇形。走向半球间裂,老年人常下行;在前后位或颏顶位可清楚显示。颈内动脉:是组成Willis环的主要来源之一,后交通动脉 PCoA,连接前后循环的主要通道。另外还包括大脑后动脉水平段、基底动脉,完整Willis环,1右侧大脑前动脉A12左侧大脑前动脉A13前交通动脉4右侧后交通动脉5左侧后交通动脉6右侧大脑后动脉P17左侧大脑后动脉P18基底动
13、脉顶端,MRA(Willis环),大脑分水岭区,1、ACA与MCA皮质分水岭区 半球外侧面:顶内沟上下缘、中央前后回中上 3/4处、额中回上半部。 半球底面:额叶的眶回。2、ACA与PCA的分水岭区 半球外侧面:顶上小叶后部 半球内侧面:楔前叶前后2/3处3、MCA与PCA的分水岭区 半球底面:颞下回上缘 颞极底面与颞叶余部分界处 外侧面:月状沟与枕外侧沟前方附近的皮质4、深部分水岭区丘脑,脑干的血供与临床综合征,1、延髓闭全部 前组动脉 脊髓前动脉延髓支 外侧支椎动脉延髓支 背侧组脊髓后动脉延髓支2、延髓开敞部 前组动脉脊髓前动脉延髓支 外侧组椎动脉延髓支 背侧组PICA 脊髓后动脉延髓支(
14、可不存在),延髓部临床综合征1、前组动脉区橄榄前综合征 又名延髓内侧综合征 N12、椎体及交叉、内侧丘系2、外侧组动脉区橄榄后综合征 同侧N9、N10 脊髓丘脑束3、背侧组动脉区Wallenberg综合征,脑桥的血供及临床综合征1、前组动脉:短桥支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 ( Foville综合征)2、外侧组动脉:较长桥支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N7 若前组和外侧组动脉区同时受累则为 Millard-Gublar综合征3、背侧组动脉:SCA、AICA脑桥被盖综合征,中脑的血供与临床综合征1、前组动脉区:PCoA根部和 PCA环部小支 Weber综合征2、外侧动脉组: PCA环部、SCA、PChA Ben
15、edikt综合征3、背侧组动脉:SCA、PCAR的四叠体动脉 中脑顶盖综合征 (Parinaud综合征),颅面部静脉,包括:面静脉 颞浅静 枕静脉 翼丛,颅面部静脉,面静脉主要接受的静脉回流: 角静脉 眶上静脉 滑车上静脉,颞浅静脉,由头顶静脉网汇合而成在耳前和颞内侧静脉汇合,穿过腮腺组织与上颌静脉汇合成下颌静脉入颈内静脉或颈外静脉,颅面静脉丛解剖示意图,1上矢状窦2下矢状窦3直窦4横窦5乙状窦6枕窦7海绵窦8岩上窦9岩下窦10导静脉11额头皮静脉12眼上静脉13眼下静脉14内眦静脉15面前静脉16面深静脉17翼静脉丛18咽静脉丛19面后静脉20面总静脉21颈内静脉22颈外静脉23椎静脉24锁
16、骨下静脉,枕静脉,收集头皮后部及枕部血液,并与颈深及椎静脉发生吻合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共同汇入颈内或颈外静脉,翼丛,引流颌内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颅骨板障静脉连接脑膜静脉和颅外静脉,在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起到关键代偿作用,硬脑膜静脉窦,硬脑膜静脉窦,位置:两层硬膜之间是将脑内的血液引流颈内静脉的通道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状窦另外还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蝶顶窦等,2下矢状窦3Galen大脑大静脉4直窦 5窦汇6侧窦 7乙状窦8岩下窦 9海绵窦10额升静脉11Trolard静脉12Tolando静脉13项枕升静脉14侧裂静脉15透明隔静脉16丘纹静脉17静脉角 18大脑内静脉19
17、Rosethal基底静脉20脑室下静脉21后胶周静脉22Labbe静脉,1上矢状窦,60,大脑浅静脉,作用:引流大脑表面血液。分组:大脑上静脉 大脑浅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61,大脑浅静脉,大脑上静脉,分支: 8-15支作用:引流大脑半球上、外侧 的血液。位置:脑沟内,有些跨越脑回。较大的两支静脉:Trolard静脉(上吻合静脉)、Rolando静脉(中央沟静脉),大脑下静脉,数量:1-7条作用:将大脑额叶眶面的血液引流入矢状窦的前部。嗅静脉眶额静脉亦可流入大脑深中静脉或基底静脉。,颞叶的静脉,流向:回流到横窦较大一支:Labbe静脉,大脑浅静脉侧面观,大脑深静脉,脑静脉系统,主动脉弓的变异几种
18、情况:,1.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2.右侧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3.无名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共干,主动脉弓,位于上纵隔内,胸骨角平面以上一段,起于右第二胸肋关节水平,然后从右前方弯向左后方。主动脉弓位凸缘由左而右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又分出右侧锁骨下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一般发自双侧锁骨下动脉,常见变异-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1.无名动脉2.左侧颈总动脉3.左侧椎动脉4.左侧锁骨下动脉,常见变异-右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1.右侧颈总动脉2.左侧锁骨下动脉3.左侧颈总动脉4.左侧锁骨下动脉5.右侧椎动脉6.左侧椎动脉,常见变异-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右头臂干,1.无名动脉2.左侧颈总动脉3.左侧锁骨下动脉4.右侧颈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