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115831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 、 “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 、 “窩瓜” 、 “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

2、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

3、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目 录1 绪 论 .1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2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5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 .5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72.1 特色小镇的含义 .7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 .7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72.2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82.2.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92.2.2 特色小镇

4、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102.2.3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 技术中心”理论 .10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123.1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123.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133.2.1 创建方式 .133.2.2 扶持政策 .143.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15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174.1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74.2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184.3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22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255.1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255.2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276 结 论

5、 .33参 考 文 献 .34后 记 .3511 绪 论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2015 年 4 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2016 年7 月 1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 2020 年,培育 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要求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

6、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6 年 10 月 14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 127 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1.1.2 研究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2色小镇的理论,对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

8、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创新环境角度、经济增长角度,资本市场角度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由于人类有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均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

9、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3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产

10、业区位理论: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 19 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和 20 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后经廖什、艾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1826 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其后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完成的,他在 1999 年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1939 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

11、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 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 世纪 5070 年代)非均衡(80 年代) 非均衡协调(90 年代 )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

12、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 5 个方面的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4内容:一是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二是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

13、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 100 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

14、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

15、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5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文献阅读法: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国内外

16、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提炼为理论。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6发展道路。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城市人口一般在 10%左右。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 型曲线” 1。无论是以大城市发

17、展为主体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直与之存在发展着。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则明显落后于实践。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综述特色小镇理论。总结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浙江省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政府工作创新,得出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再分析各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最后强调特色小镇的文化支撑。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发展研究,2000 年第 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