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学设计月光曲(教学要求)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 “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8
2、 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默读)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
3、曲子)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四、讲读第一节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齐读第一节释“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
4、里起了什么作用?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一、总的介绍第一首二、传说第二首月光曲八、读讲课文第一层指名读本段第一节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
5、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
6、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男的()地说一个姑娘( )地说同座对读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
7、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 (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指名分角色读本段 45 两节的对话读后指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
8、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板书:月光曲是曲子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听太穷 谱谱成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
9、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
10、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学生自学)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 “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加辛降阆嗤?quot;清幽 “、“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 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
11、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
12、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12 (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1 )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
13、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2 )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3 )第二幅画面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14、“微云 “是“小云 “吗?从整个句子看,是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想一想,这儿的“微“ 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 )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
15、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
16、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
17、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男生读写实部分女生读联想部分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 月光曲“是“ 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 ,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
18、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二、朗读全文三、创造性描述: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要求: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学生描述总结: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琴声情声那一首月光曲蒋军晶蒋军晶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曾参与多个版本语文教材、教参的编写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
19、文、案例近百篇备课历程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 ,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我的方式有以下六步: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 “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入人物情感和世界观内部茅屋内,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激动?她难以置信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了她贫寒的家亲自为她演奏;她欣喜
20、若狂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恍若梦中啊!她欣赏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音乐“教” “学”这篇课文,有许多细节值得我和孩子去“神入”领悟:是指说明、解说、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盲姑娘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随便说说”里有什么?有理解,有体谅,有后悔,有不安,有不易让人察觉的辛酸,有动人的手足深情在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言外之意”等待我和学生去“领悟”内省:是指在语言文字中体味出适于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贝多芬在音乐中究竟在表达什么?生活坎坷的贝多芬在音乐中倾诉着什么?意志坚强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告诉别人什么?兄妹俩从这首
21、曲子中听出了什么?我们每一个读者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内省”能升华读者对文本的认识与情感审美:是指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与表现风格,体味美的意蕴、意象首先,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月光曲文字简洁清新,寥寥数语中蕴涵深情;其次,民间传说本身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 月光曲这个传说在代代相传中融入了太多美好的因素,人、景、曲,都美得令人陶醉二、 “弦弦掩抑声声思”一试(思)定“主线”第一次试教的前一天,我读到了贝多芬说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欣喜若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虽然月光曲这篇课文只是“客观”
22、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其所思所想不见一字,但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二试(思)定“策略”试教之后,两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两个问题看似不大,却需要我拿出“大智慧、大魄力”人文有余,实践不足实践证明第一版的教学设计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写得少,“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用了将近八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听写,集中在语境中强调、明确、巩固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同时以词串文概括课文大意大部分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诵读,深入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课末
23、,我又腾出一些时间在学生感情蓄势待发时依托文本想象写话悟则有余,疑却不足第一次试教后,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悟则有余,疑却不足”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灵活安排感悟与质疑,让感悟与质疑并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比如,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三试(思)磨“细节”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其中两个细节的修改,其作用不可估量 “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在前面的试教中,我的一级子问题是“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提了许多二级子问题:“你觉得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等等但是通过试教我发现,琐碎的二级子问题
24、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疏远了教学主线,没法聚焦到贝多芬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浮于外,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权衡之后,我决定用一级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听出了什么?) ”贯穿课的始终,结果效果特别好贝多芬听出了“什么”?生成源于预设,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第三次试教后,我明确规定自己在课堂上要说三句话:()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依然热爱着生活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内容层面看,这三句话是教学目标的外显,是巩固学生认识的必要总结;从形式角度看,这三句话的适
25、时出现,无意中也调节着课的教学节奏这三句话的作用还在于,它们始终提醒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内心的情感不涌动” ,我就不能贸然、生硬地讲出这三句话片断赏析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师: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
26、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渴望,听自己弹曲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生:贝多芬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的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师:她的苦衷是什么?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也旧了,所以她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生:盲姑娘的哥哥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两个“太”字也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寒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学生读)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我感觉贝多芬
27、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 ,说明她想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 “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改“压抑”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点评:这一板块有两点可
28、圈可点一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如盲姑娘虽然有着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让哥哥为难,所以用“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 ,这就是语文味)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 ,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两番“对话” ,心灵互通师: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他问盲姑娘
29、:“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生:为什么盲姑娘当时就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 “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 ,上一篇课文伯牙绝
30、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在这篇课文中哪些细节能够反映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围绕“激动”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
31、谁来谈谈你的看法?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听出是他弹的,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说明,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鼓掌)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与前一板块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是恰当的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娴熟” “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就是贝多芬先生” ,
32、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文中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却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钱正权)教后反思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
33、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入情入境了,他们正与音乐家一起经历着一次精神之旅不过,这个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生交流写话时,教师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及时回应,使交流充盈而丰富,还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加以点拨和指导课结束后,还有的老师委婉地与我商榷: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能否引导学生亲近、感悟那月光因为月光也应该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之一,在那清幽的月光下,心与心相通,情与景交融,才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大家的意见我深以为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里不可自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情说” ,八九十年代的“知音说” ,我都觉得理解得过于单薄,只是一直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最后思考的点聚焦在“月光”上, 月光曲的产生与月光究竟有什么关系?清幽得让人感觉沉静、安详的月光所发挥的作用,难道仅仅是让音乐家贝多芬的情感流淌得更加自然吗?后来我查阅了相关的音乐书籍,发现:月光在音乐世界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美好、希望”至此我终于明白当月光照进窗子,覆盖了所有贫寒之后,贝多芬为什么灵感突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也终于明白盲姑娘在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自始至终一脸恬静一切都是因为月光曲的主基调是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