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自学、合作、交流,从对话中得到关于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话中感受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他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关爱。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教学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难点能从对话中得到关于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
2、合性学习。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约 5 分钟)师:学习了窃读记 ,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3、 (约 10 分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3.讨论: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内容。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约 15 分钟)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指名认读。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生回答。 (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
4、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2)21 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 21 世纪的青年。(3)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 (师板书:要多看闲书、不偏科、学好外语和多背古诗文)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或小黑板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
5、,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或小黑板出示)阅读,是_,为我_阅读_让我_。6.品味题目寓意。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思考讨论、集体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写法分析。
6、(约 5 分钟)1.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2.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五、课堂总结。 (约 5 分钟)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积累,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要多看闲书 做三贯通的人才 文理贯通(
7、不偏科) 中西贯通(学好外语)古今贯通(多背古文)七、课时作业设计(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曾经(cn zn)宝藏(cn zn) 绿林(l l) 曾祖父(cn zn)藏起来(cn zn) 绿地(l l) 背书(bi bi)水浒传(chun zhun) 传达(chun zhun) (二)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改正后依次写在括号里。 1.他喜欢数学,语文不行,扁科。 ( ) 2.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才是 21 世记的青年。 ( ) 3.“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我觉得,因该写真事。 ”( ) (三)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 ( )2.粮仓里堆的谷好像一座小山。 ( )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 不但而且 如果就 虽然但是 1.我们( )要学习语文, ( )要学好其他各门功课。 2.( )爷爷已有七十多岁了, ( )身体仍很硬朗。 3.( )我们从小不发奋学习,老了( )后悔莫及。 4.我们( )现在发奋学习,将来( )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