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2371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国教育史一、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稚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男孩 7 岁以后就进人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

2、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到 18 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年满 20 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到 30 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称号,成为国家合格的军人。另外,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女子才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且女子还有帮助男子坚守城池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对女子教育比较重视,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到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斯巴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l)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3、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4)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雅典的这种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就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雅典的男孩 7 岁后进人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弹奏乐器、以乐器伴奏吟唱荷

4、马史诗等。到 12、13 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 。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到 15、16 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以“五项竟技”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 ,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到 18 岁时,再进人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雅典教育特点主要有:(l)教育其有阶级性;(2)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3)雅典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4)忽视女子教育。

5、(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 “智者”的教育活动1、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 5 世纪后期, “智者”一词获得了新的、特殊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等。普罗塔哥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以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在当

6、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2、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体表现在:(l)智者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

7、备教育。2、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1、教育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

8、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罪、什么是恶,才能趋罪避恶。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4、 “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

9、法” 。所谓“苏格拉底法” ,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 ,因此, “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

10、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时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走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已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公元前 427 一前 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理想国和法律

11、篇是其中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1、 “学习即回忆”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理念,即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所以,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而已。2、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l)论学前教育。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控制。国家

12、应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主张要精心选择故事的内容,并对游戏的方式、内容也要精心安排。(2)论普通教育(7 一 18 岁)。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六岁以后,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为主。柏拉图对于体操和音乐尤其重视。他强调指出, “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3)论高等教育。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 一 20 岁)。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

13、为主。20 岁以后,绝大多数贵族青年结束教育,去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少数才智出众的贵族子弟,继续受教育。第二阶段:发展智力阶段(20一 30 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年满 30 岁后,这部分青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去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极少数聪慧而好学,并在哲学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则继续学习。第三阶段:继续学习(30 一 35 岁)。继续研究哲学,直到 35 岁,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吏。第四阶段:哲学王(50 岁左右)。按柏拉图的构想,个别人需要再经过十五年的锻炼,大约到了 50 岁时,经过指挥战争等各种考脸,在学识方面,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4、。4、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1、灵魂论与教育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种成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2、教育的作用论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

15、治起着巨大的作用。他指出国家的立法者(统治者)必须“首先注重青少年人的教育” ,特别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教育应由城邦办理“,决不能让私人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同时,还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家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3、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内容有:(l)在儿童的教育中, “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他

16、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2)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 、 “适度” 、 “公正” 、 “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3)在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4)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雅典教育实践中的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体育,而他则把和谐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音乐教育方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体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智育不同,他认为,

17、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二、古罗马的教育(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早期的教育共和早期的罗马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邦国家。罗马是不存在学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都是在家中进行的。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主要的老师。父辈们经常带领自己的孩子在田间进行实地农事操作,并在劳动过程中,传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在劳动之余,父辈们还经常教孩子们投标枪,练习骑马、角力、游泳。传授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另外,罗马人还利用民谣、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古罗马于公元前 450 年左右制订的一部法典,因刻在 12 块铜表

18、上,故称为“十二铜表法” ,是古罗马重要的成文法典)等材料,对儿女进行简单的读、写教育,使儿女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是合格的农夫,又是勇敢的士兵。2、共和后期的教育到了共和后期,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以及希腊文化教育的影响,罗马的文化教育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并确立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1)罗马小学。主要任务是拉丁文字的学习,课程包括读书、写字和算术。学校对读、写科目比较重视,而排斥音乐和体育。小学都是私立的,学校的设备一般都很简陋。小学教师地位低微,一般由奴隶或被释奴隶充任。(2)中等学校。又称文法学校,小康以上人家的男孩在小学毕业后便可进人这种学校。最初,罗马的中等

19、学校事实上是一种外国语学校,以希腊文的学习为主。随着拉丁文学的发展,学校增设了拉丁文、拉丁文学等课程。一般来说,中等学校的设备很好,教师待遇优厚,在罗马社会中地位也较高。学校内纪律严明,要求严格,违反校纪者常受处罚。(3)专业学校。又称修辞学校,是罗马仿照希腊的模式而建立的,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的雄辩人才。它最初都是私立的,后来才出现了政府出资创办的公立学校。修辞学校的课程主要为修辞学和辩论术。另外,开设一些与雄辩有关的课程。修辞学校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精读著名雄辩家的讲演辞,然后由教师指定题目做实习辩论,练习撰写讲演稿。罗马教育制度的最大特色在于系统地为实现罗马理想即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

20、提供最好的服务。尤其到了共和后期,更是如此。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 1 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罗马的政治生活,而且对文化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以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为目的。(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严格控制。初等学校实现国家监任,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3)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教师由国家委派等。(4)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探究和思索,仅仅停留在学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具体方面,而不像古希腊的教育家那样对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作出回答。虽然,某些方面(如教师的待遇、学校的行政管理等)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比共和时期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帝

21、国时期的教育已没有多少活力。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演说家。其关于演说家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其演说词和书简之中。(l)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在罗马的社会生活中,演讲术的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学问,无论是担任政治角色,还是在法庭上辩论,都需要公民掌握一定的讲演技能。而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门知识就更显得重要。在他看来,只有优秀的演说家才能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因此,西塞罗十分强调罗马青年人对于雄辩术的学习。(2)论雄辩家素质。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应该具有以下素质: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天赋;必须具备良好的哲学素质以及雄厚的知识

22、基础;必须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可见,西塞罗对于雄辩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对于雄辩家的道德品质等问题,却没有论述。(3)论培养雄辩家的方法。西塞罗认为多诵文学精品及通过练习,特别是长期的写作练习,对于提高雄辩家的雄辩能力也很有帮助。另外,通过法庭的实际观摩学习是获取雄辩知识、提高雄辩技巧的最佳课堂。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罗马帝国初期鼓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1)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昆体良认为,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作为一个雄辩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一定的

23、雄辩才能固然重要,但高尚的德行比出色的雄辩才能更为重要。(2)论雄辫家的教育。雄辩家的培养分为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看来,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3)关于教学理论。在总结自己长期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昆体良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

24、,坚决反对体罚。三、西欧中世纪教育(一)基督教教育1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教育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人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及世俗封建主贵族子弟。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1)修道院学校,又称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接收十岁左右的儿童,学习期限为八年至十年。除了传授教义,培养“服从、贞洁、贫穷”的品质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后课程的学习逐渐加多加深, “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录、诵读牢记为主。教学采用问答法,实

25、行个别教学。(2)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与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教区学校,又称堂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村落,学校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这是由教会举办的,向一般的世俗群众开放的普通性质学校。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在中世纪,无论是教会教育。还是世俗教育,都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 圣经 、各种祈祷书及赞美诗等,一直是不同类型学校的基本教材。神学是最重要的教学科目,甚至于“七艺”等本身具有世俗性质的科目,也根据教义加以改造,或者用作神学教育的基础科目。中世纪的基

26、督教教育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除内容过于以宗教为中心外,学校对学生的管教也是极为严格的。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施监禁、绝食等惩罚。严酷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身心备受摧残。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基督教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对上帝的情感、信仰,即培养虔诚的教徒。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教义及“七艺”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教会先后创办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如教区学校、主教学校、修道院学校、大学等。这些学校是中世纪西欧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教育职责。基督教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在基督教义所规定的各种仪式中以及在教士的传教布道中,都包含着一种教育、

27、教化的因素。基督教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世纪全部教育的基本精神。这是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中最为重要、最为深刻的方面。(二)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 在西欧中世纪,官廷学校是贵族子弟接受世俗教育的机构,通常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里。在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早期,宫廷学校为数不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也远不如教会学校大。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72 一 814)统治时期,曾多次发出兴建学校的命令,还广招天下有学问的人到法兰克帝国境内办学,传播知识。在帮助查理曼兴学办教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英格兰的著名学者阿尔琴。他应查理受之请来到法兰克,创办宫廷学校,教查理曼的子女及其显贵们的儿童学习。宫廷学校学习的

28、科目也和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 。阿尔琴担任宫廷学校的校长长达 14 年,由于他的努力。这所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骑士教育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和举止得体的骑士为目标。欧洲的骑士教育始于 9 世纪后半叶,12 世纪十字军东征中达到高峰,16 世纪。随着射击武器和火炮的使用,使得骑士不再是主要的军事力量,骑士教育走向衰落。骑士身份的取得,需要经历几个教育或者说训练阶段。贵族集团的儿童,从出生到 7 岁,接受家庭教育。正式的骑士教育从 8 岁开始,有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侍童(8-14 岁)。任何一级贵族家庭的男孩,都置于

29、宫廷中皇家贵妇或世俗领主的照管下,进行骑士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宗教、音乐、诗歌、下棋.礼仪规则等。在许多宫廷,还教粗浅的书写、阅读及写诗,有时还要学点拉丁文。第二阶段:雇从 (14-21 岁)。男孩从 14 岁起成为雇从,即骑士的伙伴,投人军事训练,内容包括击剑、打猎、骑术、游泳、比武。此外,还有唱歌、行吟、弹奏竖琴、宗教等训练。第三阶段:骑士。男孩到 21 岁,通过举行一定的教会仪式,宜哲保卫教会等后,被授予骑士身份。正式成为骑士。取得骑士身份后,他要更多地学习音乐和诗歌,但基本上是尽军事义务。骑士的培养重在军事才艺。而不是读写能力。教育是以类似于艺徒制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什么正式教育机构来实

30、施。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从 10 世纪起。欧洲商业复兴逐渐加快,人口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多,开始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城镇居民的增多,出现了主要由手工业者、商人等构成的城市中的特殊阶层市民阶层。2.城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新兴市民阶层为了满足自身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学校,即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城市学校内部虽然在课程设立、教师成分、学习年限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

31、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并由市政府决定学费的数目、教师的选聘及儿童人学资格的确定等。尽管城市学校与教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城市学校主要是为了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强调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重视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另外,城市学校,尤其是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到 15 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应该说,这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一个很大的进步。4、中世纪

32、大学1.“大学”一词的含义拉丁文“大学一词为“行会” 、 “社团 、 “公会之意,而不是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也就是说,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中世纪行会组织的影响下形成的。到以后,拉丁语“大学”一词才用来专指大学。2.大学兴起的原因大学的兴起首先源于城市发展之需要。从 10 世纪起,随着欧洲商业复兴的逐渐加快,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城市兴起,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市民之间的商业诉讼也不断增多等,这一切都需要法律知识。另外,疾病的防治需要医药知识。这样,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首先受到重视。西欧最早的一些大学便是在法学和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次。东方文化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

33、起与东方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1112 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不仅对西方的荃督教社会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形响,而且也为西欧的文化生活添加了极具穆斯林色彩的文化。十字军东征使许多已经销声匿迹了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被重新发现,并和穆斯林的经典著作、科学知识和技术一同被传到西欧,与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学科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后期的学术复兴。3.中世纪著名大学(l)波伦亚大学。于 1158 年建于意大利中北部的波伦亚,以研究和传授法律知识著称。(2)萨勒诺大学。于 12 世纪中叶建于意大利南部的萨勒诺,以医学见长。(3)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成立较早的、以神学著称的大学。另外

34、,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 、剑桥大学(1209)等。4.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最初萨勒诺大学只教医学,波伦亚大学只教法律,而巴黎大学侧重文科。大约到 14 世纪,一般的大学都有文科、法学、医学和神学等 4 个系。在文科学习数年,学完 “三艺” 、 “四艺”等课程之后,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后,取得文科教师认可证书(文学硕士学位 )。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可以选学法律、医学或神学,之后取得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学位或教授认可证。这就是西方学位制度的最早起源。 5.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演和辩论。讲演包括宜读和解释权威性教材。辫论也都是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辩论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

35、理能力不无裨益,但是脱离实际。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中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大学具有国际性、独立自主性、世俗性等特征。从文科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只是略胜于比较好的经院学校或座堂学校。在专业学科中,神学在大多数学校里是起主要作用的。不过,民法和医学等世俗性知识毕竟都在大学取得了自己的地位。总之,中世纪大学突破了教会和神学的垄断局面,为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以前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1、主要教育机构(1) 、拜占庭的教育 世俗教育由于在拜占廷的封建化过程中始终存在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具有从古代承继下来的比较繁荣的城市和比较发达的工商业,并继承

36、了希腊古典文化遗产,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表现为:(l)盛行私人讲学。私立初等学校招收 6 一 12 岁儿童,学习文法、算术以及荷马史诗 圣诗集等读物。其初等教育一直保持了希腊化时代的传统。(2)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3)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是创办于 425 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教师是著名学者,领取国家傣禄并免税。学生修业 5 年,以“七艺”为基础课程。(4)重视法学教育。在帝国初期,不但在君士坦丁堡大学设法学讲座,而且在一些地方设有法律学校。在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由 10 名法学家在君士坦丁堡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民法大全)的编

37、纂。1045 年,君士坦丁堡九世重振法学教育。他强调法律教育要重实践并培养律师和官员。君士坦丁堡大学分为法律和哲学两个学院。法学院学生须受过基础教育,入学免费。教授由国家支付薪俸。教材是拉丁语的查士丁尼法典 。毕业生要实习并须在法律界服务。(5)医学教育也较发达。当时的许多医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阿拉伯和西欧。教会教育与西欧不同,拜占廷不存在高于王权的教会权力。拜占廷的教会是受皇帝控制的。皇帝可以颁布神学理论、解释教义、发布教规、任命高级神职人员。当然,皇帝也给予教会各种特权。拜占廷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隐修院(修道院),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学习主张苦思

38、、默想。为了有教材,隐修院广泛收集经卷、书籍,组织抄写。抄书为修士们的日常活动之一。隐修院的图书馆收藏经书和手稿,成为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心。另一种是座堂学校,附设于主教教堂里,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611 世纪,座堂学校有较大发展。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学校,其教师都经过严格考试。学校神学权威云集,有权解释教义。学校也设世俗学科,包括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学生在这里研究基督教经典,学习古代哲学著作、 “七艺” 、演讲术和一些科学知识,以便日后成为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的高级神职人员。(2) 、阿拉伯的教育 1.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还处

39、于蒙昧时期。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类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1)昆它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童学生,教简单的读写。早在伊斯兰政权建立之前,昆它布就己存在于叙利亚、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和北非,是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举办的一种学校。随着清真寺在各地的建立。昆它布出现在清真寺内外。遍及城乡。昆它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 、先知的故事、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也有的教骑马、游泳等。教学多注重背诵。(2)宫廷学校。在侯马亚王朝初年,教育还不普及,王子们被送到叙利亚沙漠里去学习纯正的阿拉伯语,通晓阿拉伯诗歌,以后才逐渐形成宫廷学校。8 世纪起,多数穆斯林领袖都雇教师来教育他们的孩子,

40、逐渐形成一种宫廷教育。(3)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其讲授的内容比昆它布高深,但又低于宫廷学校.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学者的家在清真寺建立之前就已经成为教育场所。在清真寺建立后仍相当普遍,成为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4)清真寺。既是教徒礼拜的圣地、施行政令的要地、宗教法庭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鼓励男童人学,也吸收女童入学。在清真寺里,除附设昆它布对儿意施以初等教育外,也传授高深知识。巴格达的曼色清真寺、开罗的阿穆尔清真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学府和教育中心。许多清真寺实际上相当于高等教育机构。在每个较大的清真寺都有学校,这些学校教授神学、法律、哲学、历史和科学。教学以记诵为主。(

41、5)图书馆。由于穆斯林尊重学术,各伊斯兰国家的图书馆都很发达。图书馆不仅收集各种图书,吸收东西方文化,而且培养许多文人学者。因此,图书馆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2.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11 世纪初,各大食国相继衰落。其中黑衣大食首先为塞尔柱帝国所取代。以后,塞尔柱帝国的领土又先后被蒙古人和奥斯曼帝国所征服。由于蒙古人统治时期的资料缺乏,以下只能简介塞尔柱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1)塞尔柱帝国时期的教育在塞尔柱帝国时期,政府建立了学校制度,提供教育经费。政府管理学校,并由宰相尼采姆主持。清真寺的教育依然存在,只是新学校已成为教育的主干。 1065 一 1067 年,尼采姆在

42、巴格达等城创建专科学校,取名尼采米亚,历史上称尼采米亚大学。教师由政府委任有学识者担任,享受优厚的待遇。学生由政府选录,供给食宿。教学分两科。宗教科培养逊尼派骨干,学习逊尼派理论和神学、法学。军政科培养军政人员,学习法律和世俗知识。学生毕业后职业有保障,待遇优厚,故吸引了大批青年。但是,学校中思想专制,不容有异端思想的存在。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尼采米亚不久就成为各地效法的榜样,不仅在黑衣大食广泛设立,在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也先后出现。塞尔柱帝国时期也注重初等教育。据说尼采姆在伊拉克和库兰桑境内的每个城镇都设有学校。(2)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14 世纪初,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后逐渐扩张。1453

4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廷,并迁都至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成为东伊斯兰教国家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也仿照尼采米亚建立了新的宫廷学校。16 世纪,宫廷学校分初高两级,均修业 68年。初级为基本训练,高级为分科训练。学习内容分学科、体育、战术和专业训练,学时各占 25%。学科有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和波斯文学、 古兰经和注释、神学、法学、历史、数学、音乐,称为学艺十科。语言的学习在低年级,其他各科在不同年级。体育和战术则每天学练。其中举重、角力、击剑、骑马等为较高难的课程。各科学习通过考试者方可升级,否则重学。宫廷学校的教师必须是伊斯兰教徒,也有学者或诗人。教师的待遇丰厚。学生

44、的费用也由政府提供。学生毕业为帝国文武官员,终身任职,报酬极丰且免税役。 2、历史影响(一)拜占廷教育的特点及其影晌拜占廷教育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且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拜占廷教育起到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对东欧的影响很大。863年。拜占廷的宗教活动家美多德和西里尔发明了斯拉夫字母,开始把教会书籍译成斯拉夫文。也用斯拉夫语进行礼拜仪式。988 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自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并定为国教。在罗斯并始设立学校。总之, “拜占廷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

45、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伟大的引导者、宗教和文明的源泉。 ”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对西欧影响也很大。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廷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持着经济联系。拜占廷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了推动作用。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阿拉伯人在 7 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竟后来居上,使自己在文化科学上的成就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里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

46、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即花刺子密,约 780-850)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 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12 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 16 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才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等。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家(1)弗吉里奥弗吉里奥是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他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7、:一是出版了一本对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雄辩家的教育一书的注释,引起了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极大关注。二是写了一篇题为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的专题论文,全面概括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和方法。弗吉里奥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都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他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品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认为德行重于学问。此外,弗吉里奥还对“七艺”作了较大的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2)维多里诺14 世纪后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廷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维多里诺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孟都亚宫廷学校(又

48、称“快乐之家”)可作为早期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有:(l)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2)重视智、德、体并重的教育, 3)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4)要求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5)强调师生之间和睦融恰的气氛;(6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7)反对压制、体罚等。(3)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是 16 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愚人烦 、 基督教王子的教育等。伊拉斯谟主张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并重。其教育思想也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他着重阐述了如何教育统治者(尤其是王子),主张把王子培养成“基督教王子” ,也就是说,既是优秀的王子,又是

49、真正的基督教徒。伊拉斯谟对促进欧洲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化做出了贡献。(4)莫尔莫尔是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也是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乌托邦中。莫尔要求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所有儿童不分男女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所学知识主要是古代作家尤其是希腊作家的作品;重视劳动的价值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等。这些教育观都洋溢着鲜明的进步精神。(5)蒙田蒙田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影响后世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对封建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批判,阐述了新的教育观。拉伯雷主要提出了在愉快、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来培养人的思想,蒙田提出了培养儿童的判断力和主动性的思想。国家地区 代表人物 教育主张 影响/作用 独特之处弗吉里奥 从自由教育中发展人 文主义教育 影响了人文主义教育 思想与实践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 思想的人文主义者意大利维多里诺 提倡自由教育、培养 全人 影响了人文主义学校 的实践 创办的快乐之家成为人文 主义学校的发源地伊拉斯谟 强调教育的作用和价 值,强调古典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