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23731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悦考网 1中国教育史1.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 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 ,由大司徒负责; 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 家庭教育:7 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2.“六艺”教育: 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 “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私学兴起的原

2、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5.齐国的稷下学宫: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7.孟轲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

3、”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 ,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8.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 、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 ,理

4、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悦考网 2 “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 “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 。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9. 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

5、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10.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11.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12.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八条目”

6、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 ;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 ;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 ,九年谓之“

7、大成” ;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 、 “视敬业乐群” 、 “视博习亲师” 、 “视论学取友” 、 “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 ,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3)教育教学的原则: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1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即设五经博士(前 136 年) 、建立博士弟子制(前 124 年) 、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 、视学制度。14.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 124 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

8、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 ,主讲教师称“都讲” 。考核方悦考网 3式称为“设科射策” 。15.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16.郡国学: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 ,设在县的称为“校” ,设在乡的称为“庠” ,设在村落(“聚” )的称为“序” 。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17.察举制度: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18.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

9、独尊儒术、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圣人之性” 、 “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 ; 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正谊明道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强勉行道 必仁且智 明于性情。19.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

10、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20.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 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 (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 ,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 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21.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

11、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1)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 (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 ;2)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悦考网 422.私学: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23.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教育的等级性增强。24.科

12、举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2)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3)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4)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

13、思想;2)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 1300 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政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其消极作用主要是: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25.

1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论家庭教育:及早施教、慈与严相结合、均爱原则、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26.韩愈的教育思想 :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

15、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悦考网 5 论尊师重道:1) “学者必有师” 、 “学无常师”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16、”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代:1)扩大科举名额;2)确定“三年一贡举(三年一试) ;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元代:名族歧视严重,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明代: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败; 清代:与明代基本相同,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2.宋代“兴文教”政策: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 ,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3.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即: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改革科举考试;3)创建太学,将“苏湖教法”引进太学; “熙宁兴学”:

17、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即: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县地方官学;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即: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上述三次兴学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尤以第三次兴学为甚。这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4.“三舍法”“三舍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对太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

18、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外舍生、内舍生再接受生舍考试,并参酌平时行艺,逐次升入内舍、上舍肄业;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意义: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悦考网 6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提高了太学的地位。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 5.“苏湖教法”指“分斋教学法” ,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具

19、体内容:1)在学校内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2)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瑗讲习解经,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意义:1)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把一些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重要的地位;2)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开创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6.“积分法”:元朝国子学中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

20、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此方法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7.“六等黜陟法”清代地方官学生源资格等级的升降条例。把生源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8.“监生历事”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各部门“先习吏事” 。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实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9.社学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乡镇最基层的、以农家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社学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10.书院的发展: 唐代书院的萌芽的原因:1

2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2)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3)佛教禅林的影响;4)印刷术的发展; 书院的发展:1)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宋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书院) ;2)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3)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东林书院4)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由朱熹修复。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为:1) “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22、,朋友有信” ,即五伦) ;2)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 ) ;4)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悦考网 7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义:1) 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2) 把儒家的核心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3) 使书院教育走上了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对后世官私学校的兴办产生了实际影响。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明朝影响最大的书院,由顾

23、宪成、顾允成复创。特点:1)不仅是一个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的中心;2)完备的讲会制度,制定东林会约 ;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其特点为1)专志于学术研究,不事科举;2)对教师各用其长,对学生因材施教;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书院教育的特点: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2)培养目标:重视藏书和培养人才,强调道德和学问并进;3)管理形式:机构简单,强调自我管理;4)课程设置:灵活有弹性,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4)教学方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施行门户开放;5)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平等融洽;书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

24、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1.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唐宋时期十分普遍。私塾的种类:家塾、学馆、义塾、村学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 , 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 (史游) ,

25、种类包括:1)识字教学教材;2)伦理道德教材;3)历史教学教材;4)诗歌教学教材;5)综合知识教学教材(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姓 、 千字文 (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 、三字经等) 蒙学教材的特点为:1)按专题编写;悦考网 82)著名学者亲自编写;3)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4)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12.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的教育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 、 中庸章句 、 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小学 “教以事” ,大学

26、“教以理” ):1)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8-15 岁) ,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规范。2)大学(15 岁以后)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的能力。学习方法:重视自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局限性在于不重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13.王守仁(明朝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致良知”

27、 , “心即理” , “明其心” ; 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 论教学:“六经皆史” ;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为教育内容; 论儿童教育:1)揭露和批判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2)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3)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习礼和读书;4)要“随人分限所及” ,量力施教第六章 早期启蒙思想1.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他认为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应该是评议政事的场所。学校议政可以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意义:1)反对君主制

28、;2)古代关于学校智能理论的新思想;3)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2.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教育家,他亲自创办漳南书院,反对理学,并制定“宁粗而实,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实德实才之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实德实才之士”有两种:通才和专门人才。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1) “实学”: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 、 “六府” 、 “三物”为教育内容。悦考网 9特点是: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备;反对不劳而获,提倡劳动教育;2)书院的六斋为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意义:同理学教育有本质区别,大

29、大超越了“六艺”教育。把诸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军事知识列入教育内容,并实行分科教学,蕴涵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习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反对“静坐”和“闭门读书” 。其依据为:1)符合学习规律;2)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3)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意义:1) 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解放运动;2) 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英华学院:1818 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 年迁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马礼逊学堂:1839 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

30、。开设了丰富的西学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会学校的发展:数量迅速增加,层次不断提高独立性加强,加速了制度化发展。洋务运动中期以后,吸引新兴资产阶级,学费高。教会学校的课程: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家经典等。2.洋务学堂的兴办: 教学目的: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西文”与“西艺”为主类型:1)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2)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特点: 1)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3

31、)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教学组织形式是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和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新旧杂糅的特点:1) 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孤立;2)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四书五经;3) 封建官僚习气,受洋人挟制。意义:逐渐动摇瓦解了封建旧教育体制,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悦考网 10放的产物,1862 年 6 月正式开学。特点:1)培养目标: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2

32、)课程设置: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3)教学组织:最早开始了中国的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3)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意义: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始,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使我国教育向前迈了一步。历史地位:1)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2)身处北京,重要举措可以放映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 ,左宗棠等于 1866 年创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学堂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

33、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意义:1)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2)在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重要地位,为中国海军输送了一批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 1872 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1872-1875 年先后有 4 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 1881 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尽管留学生未能完成学业,但他们仍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派遣留欧: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877 年 3 月 31 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留

34、欧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代的海军重要将领骨干,将中国的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到一个新的水平,为近代海军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改变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一直过程。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学”的关系,洋务派提出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 。早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有人用“主辅” 、 “本末” 、 “体用”等来表述“中学”和“西学”二者主次的概念;到 19 实际 90 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直到 1898 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 , “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张之洞与劝学篇: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1898 年著称劝学篇 ,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受到朝廷的重用。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具体内容:1)中学的内容;2) 西学的内容:西政,西艺,西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