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2406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白杨礼赞 。 (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春蚕 、 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

2、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 年 5 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

3、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 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 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 。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婆娑() 秀颀() 倔强() (把形声字“垠与银” , “砥与底”

4、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 2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 2 段写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 4 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 5、6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和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 7、8 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 9 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 1、4、6、8 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

5、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 5、6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 9 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挈全文。 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第 24 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

6、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 (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 、 “伟大” ,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 、“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 “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

7、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 4 段点明那是白杨树, “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 ,说它“实在是不平凡” ,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 、 “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3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四 布置课外作业:1

8、.抄写生字词。 2 讨论课文后思考练习一。 3.回答课文后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默写生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二 研习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教师范读第 5、6 段,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议论和明确: 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

9、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 、 “努力向上” 、 “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的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板书设计: 总写:力争上游 分写: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 叶宽大,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质朴) 2.第 6 段和第 4 段有什么异同? 都是

10、过渡段,都是突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 6 段的“这”是近指, “决”比“实在”的语气更肯定,感情更进了一步。这是从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出发来赞美的。 3、指名学生朗读第 7 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 ,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4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 、 “正直” 、 “朴质” 、 “严肃” 、 “温和” 、 “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

11、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 、 “不联想到” 、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

12、“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学生朗读第 8 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 1、4、6 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

13、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 58 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5、学生齐声朗读第 9 段。 (1)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 (白杨树和楠木) ,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 ,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再次强

14、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散文的主题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三课时一、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5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二、

15、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 ,还表现在

16、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四、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4、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 ,不平凡的“形” ,不平凡的“神” ,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五、 布置作业 1.课堂讨论,口头表述,完成课文后练习一。 2.背诵课文第五段。 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

17、。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 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

18、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6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