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 安州中学 2015 级语文组 整理【注意】1.注意积累,这是推断的基础,平时练习出现新的,基于此文补充。2.选项会出现两种情况:(1)熟知的,是判断的重点,但要注意细节会出错。(2)不熟悉,甚至没见过,一般是正确的,或者要根据文章推断,或看句子结构形式来判断,如总分结构,重点看分中的举例。并列结构,A、B、C 和 D,其中可能夹杂着错误项。自己也要善于去归纳错误的句子结构形式。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名】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
2、、所轻视的人。【称字】成年(男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女 15 岁举行笈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对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号,1.一般只用于自称;2.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称谥号】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官谥】始于周,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作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如明崇祯帝的谥号。【注意:平民是没有谥号的】【私谥】始于东汉。而由
3、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称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因后代帝王追尊,庙号不是唯一的。】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2【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两代就用年号
4、来称皇帝。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称郡望】郡望: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韩昌黎,苏赵郡, “昌黎”“赵郡”分别是韩愈、苏轼的郡望。【籍贯就是祖籍地,在民国以前,一般是按照已知的祖辈世代长时间生活居住的地方作为籍贯地。】2.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敬辞(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2)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3)加“先”,表示已去世的尊长。如: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
5、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4)加 “从”表示叔伯关系,如从弟:堂弟。从父:叔父。从子:侄子。4.古代贱称【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贱称。5.特殊称谓 【垂髫】(ti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头发分两半,形如两个羊角);【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3二、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
6、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郎中】1.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2.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出】一般是指京官外放。也有下调下一级行政区的意思。【注意语境】【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斥】屏弃不用。【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削职为民)三种情况。【一词多义的,具体所指看文章语境!】【致
7、仕与乞骸骨】 致仕(致事、休致):正常退休(按规定是七十岁),待遇不变。乞骸骨:古代官吏因故自请退职,非正常离职。三、科举制度1.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要职。辟,是官员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2科举制名称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4科举,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盛于明清。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后三者三年举行一次。童生试(入学考试)类别县试
8、 府试 院试乡试 会试 殿试考场省城京城京城(礼部)皇宫(宫殿)日期秋八月(秋闱)【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春闱)【杏榜】会试同年春四月【金榜】主考人 学政 钦差大臣 礼部 皇帝参考人 童生生员监生举人 贡士统称进士一甲 二 三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 贡士进士及第第一名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状元(鼎元)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元、明、清时,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 探花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连中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3.古代学校【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设
9、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两种功能)。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5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士】1.商、周时,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2.春秋时,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3.后来,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四、风俗礼仪 1.宗法【嫡子】正妻所生
10、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 宗族中,无论祭祖先、办丧事、宴宾客,都以宗子为主。【庶子】指小妾所生的儿子。【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子和庶子)。【亲戚】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译为“亲人”。2古代礼仪【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孔子)等。【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
11、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太牢、少牢】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2古代位次【座次】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项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6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
12、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 是主人席位。 2 北范增 1 2项王1 东3 4西 项伯张良4刘邦5 63 南 7 8 主人室 内 大门筵席座次【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3古代对“死”的讳称(1)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厌世,厌代】特指帝王去世。(2)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3)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4)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5)佛道徒之死
13、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6)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7【庐冢、青冢、青庐】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青庐:青布搭成的篷帐。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用。【五服】斩衰 cui(三年),齐衰(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三年 三月不等),功分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 si 麻(三月)。【丁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14、,这叫丁忧,又叫“丁艰”。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丁外忧、丁外艰、丁父忧:父亲去世。丁内忧、丁内艰、丁母忧:母亲去世。【夺情】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服除、服阙】脱去丧服,即服丧期满。五、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另加乐经。又称 “六艺”。【诗经六义】文体分类: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六书】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诗文集的命名方式】(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
15、杜工部集(杜甫)。(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8(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9)以郡望命名。如韩愈的昌黎先生集.【史书编写方
16、式】(1)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三国志。(2)编年体: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 ,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太宗实录 【注意: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 】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荆轲刺秦王) 。(4)按时间跨越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鸿门
17、宴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苏武传)。后汉书也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张衡传) 。(5)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六、音乐文娱【五声】也称“五音”,宫、商、角、徵(zhi)、羽。 【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9【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霓裳羽衣舞】即霓
18、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雅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七、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流火】农历七月(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天气渐渐转凉。【运交华盖】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2.历法名词解释【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农历 公历 节气 农历 公历 节气2 月 4 日 立春 3 月 5 日 惊蛰正月2 月 18 日 雨水二月3 月 20 日 春分4 月 5 日 清明 5 月 5 日 立夏三月4 月 20
19、 日 谷雨四月5 月 21 日 小满6 月 5 日 芒种 7 月 7 日 小暑五月6 月 21 日 夏至六月7 月 23 日 大暑8 月 7 日 立秋 9 月 7 日 白露七月8 月 23 日 处暑八月9 月 23 日 秋分10 月 8 日 寒露 11 月 7 立冬九月 10 月 23日霜降十月12 月 7 日 小雪12 月 7 日 大雪 1 月 5 日 小寒十一月 12 月 22日冬至十二月1 月 20 日 大寒2018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0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
20、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其他季节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2)纪月法(三种)【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3)纪日法(四种)1.【序数纪日法】;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朏(k,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因有大月小月之分,农历大月是 30 天,小月是 29 天。只能翻译为“月末”)”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