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2、突出。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 2008 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加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安全与保护的
3、形势,主要问题:一是近 10 多年来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剧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已经改变;二是现行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不能满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保护比例普遍较低;三是受当时多种因素影响,生态功能区划分不完善,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未能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为此,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以 2014 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调查与评估为基础,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修编,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修订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布局。新修编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包括 3 大类、9 个类型和 242 个生态功能区。确定 63
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49.4%。新修编的区划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对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 年修编)的范围为我国内地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域,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 指导思想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系统服务功
5、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2. 基本原则(1)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区划,是国民经济发展综合
6、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划、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在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时,与已经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现状进行衔接。(4)分级区划原则: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省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管理的需要,制定地方生态功能区划。3. 目标(1)明确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格局、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7、2)全面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3)以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二、区划方法与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系统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 4155331,东经 73341355,自北向
8、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5 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 10002000 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在 500 米以下。我国气候和地势特征奠定了我国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我国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见附图 1。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森林面积为 190.8 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0.2。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湿润、半湿润
9、地区,其中,东北、西南与东南地区森林面积较大。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性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等。灌丛生态系统:我国灌丛面积为 69.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3,主要类型有阔叶灌丛、针叶灌丛和稀疏灌丛。其中,阔叶灌丛集中分布于华北及西北山地,以及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地,针叶灌丛主要分布于川藏交界高海拔区及青藏高原,稀疏灌丛多见于塔克拉玛干、腾格里等荒漠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草地包括草甸、草原、草丛,面积为 283.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0.0。温带草甸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高寒草
10、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温带草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温带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与新疆北部,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与西北部。草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我国湿地类型丰富,湿地总面积为 35.6 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并拥有独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在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为 15.2 万平方公里,河流湿地为 6.5 万平方公里,湖泊湿地为 13.9 万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北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的地区,总面积为 127.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
11、土面积的 13.5%,包括沙漠、戈壁、荒漠裸岩等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生态系统包括耕地与园地,面积为181.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9.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区域。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其中水田以水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为主。园地包括乔木园地和灌木园地,乔木园地主要包括果园以及海南、云南等地热作园,灌木园地主要包括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茶园。城镇生态系统:全国城镇生态系统面积为 25.4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南、胶东半岛、成渝地区、长江中
12、游等地区。由于数千年的开发历史和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各类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持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降低,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2. 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 4 个方面。根据各类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各地域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特征,按敏感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 4 个等级。全国生态敏感性综
13、合特征见附图 2。主要生态问题的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分布特征简介如下。水土流失敏感性: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性质和植被的影响。全国水土流失敏感区总面积为 173.15 万平方公里,其中极敏感区域面积为 12.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吕梁山、横断山区、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高度敏感区面积为23.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4,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大青山、陇南地区、秦岭大巴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川滇干热河谷、滇中和滇西地区、藏东南,南方红壤区,以及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通常也是滑坡、泥石流易
14、发生区。沙漠化敏感性:我国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大风日数、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全国沙漠化敏感区总面积为 182.3 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敏感区域面积为 124.6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毛乌素沙地等地区及周边地区。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面积为 41.1 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敏感性:我国冻融侵蚀敏感性主要受气温、地形,以及冻土、冰川分布的影响。全国冻融侵蚀敏感区总面积为 170.9 万平
15、方公里,其中冻融侵蚀极敏感区面积为 0.6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天山高海拔地区;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面积为 10.3 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北部、昆仑山北部等地。石漠化敏感性:我国西南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受石灰岩分布、岩性与降水的影响。西南石漠化敏感区总面积为 51.6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地区。极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交织分布,面积为 2.3 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南部区域,包括毕节地区、六盘水、安顺西部、黔西南州以及遵义、铜仁地区等,广西百色、崇左、南宁交界处,云南东部文山、红河、曲靖以及昭通等地。川西南峡谷山地、大渡河下游及金沙江下游等地
16、区也有成片分布。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空间分布与重要性格局,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三个类型。生态调节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满足人类居住需要和城镇建设的功能,主要区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
17、功能特征,按其对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极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 4 个等级。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特征见附图 3。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极重要和较重要分布区特征简介如下。水源涵养:水源涵养重要区是指我国河流与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和源头区。其中,极重要区面积为 151.8 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燕山、浙闽丘陵、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南岭山区、海南中部山区、川西北高原区、三江源、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较重要区面积为 101.6 万平方公里,分布于藏东南、昆仑山、横断山区、滇西及滇南地区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是指国家重
18、要保护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面积为 200.8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岭大巴山区、天目山区、浙闽山地、武夷山区、南岭山地、武陵山区、岷山邛崃山区、滇南、滇西北高原、滇东南、海南中部山区、滨海湿地、藏东南等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锡林郭勒与呼伦贝尔草原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较重要区面积为 107.6 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松潘高原及甘南地区、羌塘高原、大别山区、长白山以及小兴安岭等地区。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的能力及其生态效益。全国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面积为 63.8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
19、区、秦岭大巴山区、祁连山区、环四川盆地丘陵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等区域;较重要区域面积为 76.4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藏东南、海南中部山区以及南方红壤丘陵区。防风固沙: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生态系统预防土地沙化、降低沙尘暴危害的能力与作用。全国防风固沙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塔里木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等区域,面积为 30.6 万平方公里。防风固沙较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京津风沙源区、河西走廊、阴山北部、河套平原、宁夏中部等区域,面积为 44.1 万平方公里。洪水调蓄: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湖泊、沼泽等生
20、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调节洪峰的能力与作用。全国防洪蓄洪重要区域面积为 18.2 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一、二级河流下游蓄洪区,包括淮河、长江、松花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等,主要有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以及洪泽湖等湖泊湿地。产品提供: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粮食、油料、肉、奶、水产品、棉花、木材等农林牧渔业初级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根据国家商品粮基地分布特征,主要有南方高产商品粮基地、黄淮海平原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干旱区商品粮基地。南方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个地区;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
21、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及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时也是水果、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水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我国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长江中下游丘陵、广东东部、四川东部丘陵、黔东南丘陵、云南中部丘陵等地区。我国畜牧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以及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地区。人居保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布局,我国人居保障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大都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长三角大都市群和珠三角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主要包括辽中南城镇群、胶
22、东半岛城镇群、中原城镇群、关中城镇群、成都城镇群、武汉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和海峡西岸城镇群等。4. 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通过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确定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通过综合评估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确定全国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综合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形成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附图 4)。全国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 343.6 万平方公里,较重要区面积为 204.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5.8%与 21.3%。生态
23、保护极重要区和较重要区总面积为 548.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57.1%,提供了全国水源涵养总量的 82.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总面积的 75.9%,土壤保持总量的88.3%,固沙总量的 64.3%。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分区方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1)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 3 大类。(2)在生态功能大类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划分 9 个生态功能类型。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 5 个类
24、型;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和林产品提供 2 个类型;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 2 个类型。(3)根据生态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划分生态功能区。2. 区划方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包括生态功能区 242 个,其中生态调节功能区 148 个、产品提供功能区 63 个,人居保障功能区 31 个。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见表1,区划方案见附 1 和附图 5。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将全国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归类,分析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形成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表 2)。注:本区划
25、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 3.71 万平方公里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全国共划分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47 个,面积共计 256.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6.9。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南岭山地、闽南山地、海南中部山区、川西北、三江源地区、甘南山地、祁连山、天山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质量低,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雪线上升。该类型
26、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方向:(1)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种损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无序采矿、毁林开荒、湿地和草地开垦、过度放牧、道路建设等。(2)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严格限制在水源涵养区大规模人工造林。(3)控制水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禁止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发展,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4)严格控制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在农牧交错区提倡农牧结合,发展生态产业,培育替代产业,减轻
27、区内畜牧业对水源和生态系统的压力。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全国共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43 个,面积共计 220.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3.1。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秦岭大巴山地、浙闽山地、武陵山地、南岭地区、海南中部、滇南山地、藏东南、岷山邛崃山区、滇西北、羌塘高原、三江平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苏北滨海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东南沿海红树林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口增加以及农业和城镇扩张,交通、水电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过度放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生物资源退化,以及森林、草原、湿
28、地等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部分野生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1)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受威胁原因。(2)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限制或禁止各种损害栖息地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无序采矿、毁林开荒、湿地和草地开垦、道路建设等。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4)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禁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引进外来物种。(5)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重要功能区为基础,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与保护区群的建设。3. 土壤保持
29、生态功能区全国共划分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0 个,面积共计 61.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6.4。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太行山地、三峡库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川滇干热河谷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别是陡坡开垦、森林破坏、草原过度放牧,以及交通建设、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和石漠化危害严重。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1)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降低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2)全面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严禁陡坡垦
30、殖和过度放牧。(3)开展石漠化区域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和重建退化植被。(4)在水土流失严重并可能对当地或下游造成严重危害的区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进行重点治理。(5)严格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生态监管,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6)发展农村新能源,保护自然植被。4.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全国划分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30 个,面积共计 199.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0.8。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阴山北部、鄂尔多斯高原、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以及环京津风沙源区等。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
31、题: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1)在沙漠化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资源的利用,禁止开垦草原,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2)调整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草业,加快规模化圈养牧业的发展,控制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损害。(3)积极推进草畜平衡科学管理办法,限制养殖规模。(4)实施防风固沙工程,恢复草地植被,大力推进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措施。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全国共划分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8 个,面积共计 4.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0.5。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淮河中下游湖泊湿地、江汉平原湖泊湿地、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皖江湖泊湿地等。这些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提供区。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湖泊泥沙淤积严重、湖泊容积减小、调蓄能力下降;围垦造成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萎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淡水养殖等导致湖泊污染加剧。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1)加强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严禁围垦湖泊湿地,增加调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