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本册教学注意事项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
2、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
3、能力。一、 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 8 课: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第二部分(第 27 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 8 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 8 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
4、、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过程与方法: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
5、学进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三、单元学生发展:1.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六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应
6、该让学生做到:能够提出并能识别与机械有关的问题,并设法找到尽可能的答案及解决办法;利用在实验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以记录和展示研究结果。2. 是在物质科学的研究领域里: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我们引领学生们实现:通过观察,描述在利用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因为杠杆支点位置的不同而带来的力的变化;通过观察,描述轮和轴在一个平面运行的情况,了解轮轴的作用;通过观察,描述滑轮装置的作用,并通过使用滑轮了解机械效益的
7、概念等。3. 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利用杠杆原理的物体,并描述它们是如何省力的;能够描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利用、改进和组装机械的;能够描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利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和系统来满足需要的。四、理解 思考 研讨1.在六年级里,我们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2.在六年级里,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来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3.在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时,我们引导学生分别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铁片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通过比较这两种工具,学生们会发现些什么?我们希望他们能发现什么?4.在研究“杠杆的秘密
8、”时,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在这个复杂的实验中,我们期望学生们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做这个研究?5.在研究大小不同的轮和轴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些什么帮助?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研究了起重机以后再次让学生做“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想想这一次的游戏会出现什么结构?学生们根据这个结构会怎样思考?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它后面包含的科学原理?7.研究我们的自行车是本单元的高潮,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研究内容,学生们在这里能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学生经历这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比如怎样组织学生的研
9、究活动、怎样引导学生研究跟主题相关的内容,等等。在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我们的探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本单元所说的形状结构,是指能够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会发生形状和大小改变的构造。本单元教学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
10、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一、 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 8 课: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与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2)以上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7 课)是探究形状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其中,第 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 7 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 8 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内容与
11、生活紧密联系,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承受力的性能。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用简单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
12、。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懂得欣赏桥梁建筑形状和结构的美。三、单元学生发展:1. 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2. 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3. 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4. 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
13、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5. 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6. 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7. 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8. 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四、 理解 思考 研讨1.本单元第一课、第二课的内容有: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研究横梁是平放还是立放,认识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些内容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2.在原自然低段教材中有“搭纸桥”“捆支架”两课,通过实验认识“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和“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14、。本单元作为高年级科学课教材,也有这两方面的认识。比较一下,两者在要求上、编排上有哪些不同?3.在“找拱形”一课中,安排了找塑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的活动,活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让儿童了解一些生物体上的拱形结构有什么科学意义?4.本单元选取了塔和桥的结构来作研究材料,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塔的研究”“桥的研究”两课在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地位如何?5.你认为“设计建造我们的桥”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怎样?让学生介绍评价桥的活动有什么意义?怎样教学好这个环节?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材料简单易得,动手操作特点突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把科学教育和技术
15、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单元 能量 能量是一种度量物体运动变化的统一量度。因物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能量就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一、 单元教学内容(1)主要有以下 8 课: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5 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16、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 67 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 8 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