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3022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

2、时俱进。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

3、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

4、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

5、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教学过程】实施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展示图片:红月亮引出专家对红月亮成因的解读,问:专家上述对红月亮的认识从何而来?进出引出本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欣赏并思考红月亮的成因,讨论回答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借助时事及天文知识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分析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引导】是专家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的,那么什么是实践呢?【探究一】请根据

6、自己对实践的理解列举一下现实生活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请观看中国开展探月活动的视频,结合视频,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A.中国开展探月活动能不能随心所欲?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B.面对月球的低温高寒,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呢?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呢?C.探月单个人能否完成?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古代只能举头望明月,而现代却能登月探测,体现实践的哪一特点?结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学生结合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后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中加深对实践的三个特点的理解。将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 化解为一个个简单、形象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对抽

7、象的理论的生活化理解,突破难点。4社会历史性。进一步分析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二】请看看这是什么?(举起橘子)这可不是一般的橘子哦,它是某农大研究院培育的柑橘三号最新品种,想不想知道它的味道呢?怎么才能知道呀?(分橘子给某些学生品尝)借助吃橘子说明认识是人作为主体对认识对象即客体的能动反映,并且这种反映还必须在人与橘子“亲密接触”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作用,才能获得认识。由此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从吃完橘子的学生嘴中仍能得知橘子的味道, 【分析】认识的途径和认识的来源的区别,强调认识的途径有多种,但认识的来源仅有一个。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8、探究三】 【多媒体展示: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认识】思考是因为什么变化推动认识的发展?【分析】 P44 页教材的探究活动,恩格斯的名言:是什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结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学生纷纷参与品尝橘子的活动,通过亲自品尝获得对“橘子味道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回答学生在品尝橘子的过程中思考简单的问题,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结合在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及现实生活的经验,思考并设置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借助品尝橘子的活动,实现在讲解中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5力。实践中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提供诸多认识工具,

9、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探究四】围绕黄金周政策要不要废除,大致形成了两派。 【多媒体展示“废除派” 、 “坚持派”的观点】【多媒体展示“畅所欲言” 】观点一:黄金周政策应该废除;观点二:黄金周政策应该坚持,对此你认同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以四人小组讨论 2 分钟,然后推选一人代表小组发言。面对黄金周政策的争议,如何检验黄金周政策的正确性?【“是真的吗?”小实验】将笔插进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中,水会不会漏出来?借此讲解为什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论:(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一幅图和设问:人认识的目的是什么?引出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回答学

10、生结合在黄金周时期的亲身体验思考、充分讨论并积极回答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黄金周展开辩论性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借助一个小实验,巧妙地实现了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难点的突破。情景回归并小结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小结:我们从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等四个方面理解到实践6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同时,认识反过来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由此得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提炼升华延伸余热小结本课知识,播放视频:母亲千里发帖求买火车票 ,学生据此思考:作为中学生又该如何做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发出倡议】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借此

11、介绍校内外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平台。【名言评析,人文情怀】列举名言请学生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课堂超市】从“走向高考” 、 “漫画哲学” “精彩视频”和“经典案例”等四个方面巩固并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并认真思考后积极发言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巩固自身知识,提升能力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发出令人深刻反省的命题:社会需要高分低能吗?这种振聋发聩式的案例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扎根,鞭策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性作业号召与布置: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写下实践后的感受,最后整理出一期社会实践墙报展【教学反思】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高二的学生很活泼,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难,为此我通过时事和生活化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