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
2、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法方法】 吟诵,讲析,点拨,讨论。【教学时数】1 课时【课前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
3、籍襄阳(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 岁扬名。20 岁以后可分 4 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 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
4、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 ,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 、 兵车行 、 出塞 。(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
5、京任原职。758 年 5 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 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 、 “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 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 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 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 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 58 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蜀相 、 登高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江村 、 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
6、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
7、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
8、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 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指导诵读导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导引
9、: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 旋, 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 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 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
10、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 712 年,卒于 770 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是 767 年, 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 把 这联上下
11、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
12、难归,此为“万里” 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 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 “多病” 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 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 霜鬓” 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 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百年” ,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3、(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 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
14、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
15、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板书:情感蕴藏:首联 哀婉孤独颔联 沉郁 高昂颈联 愁苦沉痛尾联 忧愤 无奈三、迁移延伸 提高能力导引: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16、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 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有怀)“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寒蝉凄切 多情自古伤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 !”
17、(柳永雨霖铃)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 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塞下秋来风 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课堂总结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五、作业1、选做题:(1)把登高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首诗。要求:写诗要注意韵律;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写诗要意蕴丰富;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2、背诵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