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讲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二、教学内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三、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
2、、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一) 、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 (板书文题)(二) 、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2、教师适当补充:孟 子 是 继 孔 子 之 后 儒 家 学 派 最 有 声 望 的 大 师 。 他 的 学 说 的 核 心 就 是 要 讲 “仁 义 ”行 “仁 政 ”, 即 实 行 所 谓 “王 道 ”。 其 理 论 基
4、 础 就 是 民 本 思 想 , 重 视 人 的 生 存 权 利 。因 此 孟 子 对 那 些 不 行 仁 政 , 残 酷 掠 夺 百 姓 的 封 建 王 侯 深 恶 痛 绝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就 辛 辣 地 嘲 讽 了 以 贤 君 自 居 的 梁 惠 王 , 并 愤 怒 地 指 出 一 些 封 建 王 侯 自 诩 “为 民 父 母 ”, 可 实 际 上 却 “率 兽 而 食 人 ”, 是 人 民 的 灾 星 。 孟 子 善 用 比 喻 和 寓 言 来 说 理 , 论 辩 技 巧 十 分 高 明 , 这 在 本 文 中 都 有 明 显 的 体 现 。运 用 各 种 驱 诱 论 敌 就
5、 范 的 手 法 , 文 辞 铺 张 扬 厉 , 时 露 尖 刻 , 喜 用 排 比 、 对 偶 句 , 笔 锋 咄咄 逼 人 。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三) 、熟读课文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2、学生齐读全文。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易读错字音】好 ho 战:喜好征战。数罟 cg:密网。弃甲曳 y 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洿 w 池:池塘。鸡豚 tn 狗彘 zh:豚,小猪;彘,猪。畜 x:畜养。孝悌 t:尊敬父母礼敬兄长。庠 xing 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颁 bn 白:(头发)斑白。饿莩 pi
6、o:饿死的人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动词,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ng,为王,称霸)不可胜(shng)食也:(胜,旧读 shng,意为尽。做“胜利 ”讲的时候,读“shng”)(四)疏通文意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语法知识】1、 一词多义:时,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名词,音 w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动词,音(w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食,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通假字( 1) 则
7、【 无 】 望 民 之 多 于 邻 国 也 。 鸡 豚 狗 彘 (zh)之 畜 , 【 无 】 失 其 时 。 【 无 】 通“勿 ”或 “毋 ”, 不 要 。 ( 2) 【 颁 】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道 路 矣 【 颁 】 通 “斑 ”, 花 白 。 ( 3) 【 涂 】 有 饿 莩 而 不 知 发 【 涂 】 通 “途 ”, 道 路 。 ( 4) 【 直 】 不 百 步 耳 【 直 】 通 “只 ”只 是 、 不 过 。3、古今异义( 1) 【 寡 人 】 之 于 国 也 。【 寡 人 】 : ( 古 义 : 古 代 国 君 对 自 己 的 谦 词 。 今 义 : 指 形 单 影 只
8、 之 人 ) (2)【 河 】 内 【 凶 】 。【 河 】 : ( 古 义 : 专 指 黄 河 。 今 义 : 泛 指 河 流 。 )【 河 内 】 : 黄 河 北 岸 的 魏 地 , 今 河 南 济 源 一 带【 凶 】 : ( 古 义 : 谷 物 收 成 不 好 , 荒 年 。 今 义 : 1.指 人 或 动 物 暴 躁 , 心 肠 狠 2.不 行的 , 不 吉 祥 的 。 ) (3)邻 国 之 民 不 【 加 】 少 。【 加 】 : ( 古 义 : 副 词 , 更 。 今 义 : 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的 东 西 或 数 目 合 在 一 起 : 增 加 (4)弃 甲 曳 兵 而
9、 【 走 】 。【 走 】 : ( 古 义 : 逃 跑 。 今 义 : 行 走 ) (5)【 或 】 百 步 而 后 止 。【 或 】 : ( 古 义 : 有 的 人 。 今 义 : 表 选 择 的 连 词 , 或 许 、 也 许 ) (6)是 亦 【 走 】 也 。 【 走 】 : (古 义 : 跑 , 逃 跑 。 今 义 : 行 走 )(7)不 违 农 时 , 【 谷 】 不 可 胜 食 。【 谷 】 : ( 古 义 : 粮 食 的 统 称 。 今 义 : 谷 子 ) (8)不 违 农 时 , 谷 不 可 【 胜 】 食 也 。【 胜 shng】 : ( 古 义 : 尽 。 今 义 : 胜
10、 利 ) (9)斧 【 斤 】 以 时 入 山 林 。【 斤 】 : ( 古 义 : 斧 头 。 今 义 : 重 量 单 位 。 ) (10)是 使 民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 养 生 】 : ( 古 义 : 供 养 活 着 的 人 。 今 义 : 保 养 身 体 。 ) (11)非 我 也 , 【 兵 】 也 。【 兵 】 : ( 古 义 : 兵 器 。 今 义 : 军 队 中 最 基 层 人 员 ) (12)王 无 罪 【 岁 】 , 斯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 岁 】 : ( 古 义 : 年 成 。 今 义 : 年 ) (13)【 斯 】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 斯
11、 】 : ( 古 义 : 那 么 。 今 义 : 这 ; 于 是 ) (14)【 填 】 然 鼓 之 。【 填 】 : ( 古 意 : 拟 声 词 。 今 译 : 填 充 , .)4、词类活用(1)名 词 作 动 词 : 【 填 然 鼓 之 】 : 一 般 “鼓 ”是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打 鼓 ,击 鼓 进 军 【 五 十 者 可 以 衣 帛 矣 】 : 一 般 “衣 ”是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穿 【 黎 民 不 饥 不 寒 , 然 而 不 王 者 , 未 之 有 也 】 : 一 般 “王 ”是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为
12、王 、 称 王 、 统 一 天 下 , 以 仁 德 使 天 下 百 姓 归顺 【 王 无 罪 岁 】 : 一 般 “罪 ”是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归 罪 、 归 咎 【 树 之 以 桑 】 : 树 : 一 般 “树 ”是 树 木 (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种 树 【 狗 彘 “食 ”人 食 而 不 知 检 】 : 一 般 “食 ”是 名 词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吃 ( 2) 动 词 作 名 词 : 【 是 使 民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 : 一 般 “生 ”是 活 着 ( 动 词 ) , 在 此 活 用 为 名 词 : 活
13、着 的 人 一 般 “死 ”是 死 去 ( 动 词 ) , 在 此 活 用 为 名 词 : 死 去 的 人 丧 , 为 动 用 法 , 为 办 丧 事 ( 3)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 谨 庠 序 之 教 】 : 一 般 “谨 ”是 谨 慎 ( 形 容 词 ) , 在 此 活 用 为 动 词 : 认 真 从 事 ( 4) 动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 【 则 移 其 民 于 河 东 , 移 其 粟 于 河 内 】 : 一 般 “移 ”是 移 动 , 在 此 是 使 动 用 法 : 使 迁 移5、常用虚词然 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助词,的样子。(填然鼓之)连词,然而,
14、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形容词,对。(太后曰:“然”。)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介词,用、拿、把请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6、特 殊 句 式【 判 断 句 】 是 亦 走 也 这 也 是 逃 跑 。 非 我 也 , 岁 也 这 不 是 我 的 过 错 , 这 是 年 成 不 好 。 ( 否 定 判 断 肯 定 判 断 ) 非 我 也 , 兵 也 这 不 是 我 杀 的 , 这 是
15、兵 器 杀 的 。 ( 同 上 ) 是 使 民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 这 就 是 让 百 姓 对 生 养 死 葬 没 什 么 不 满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 王 道 之 始 也 生 养 死 葬 没 什 么 不 满 , 就 是 王 道 的 开 端 。 【 倒 装 句 】 状 语 后 置 句 ( 介 宾 短 语 后 置 ) : ( 1) 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 反 复 进 行 孝 敬 父 母 、 敬 爱 兄 长 的 教 育 ( 2) 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道 路 矣 须 发 花 白 的 老 人 就 不 会 头 顶 着 或 背 负 重 物 行 走 在 路 上 【 宾 语 前
16、置 句 】( 1) 未 之 有 也 否 定 句 中 , 代 词 宾 语 前 置 。 未 有 之 也 。 ( 2) 鸡 豚 狗 彘 之 畜 。 畜 鸡 豚 狗 彘 【 介 词 结 构 后 置 句 】 ( 1) 无 望 民 之 多 于 邻 国 也 【 固 定 句 式 】( 1) 直 不 百 步 耳 ( “直 耳 ”相 当 于 “只 是 罢 了 ”) ( 2) 或 百 步 而 后 止 , 或 五 十 步 而 后 止 ( “或 或 ”相 当 于 “有 的 人 有 的人 ”) ( 3) 是 亦 走 也 ( “是 .也 “相 当 于 “这 也 是 .啊 ”) 【 省 略 句 】 何 也 省 主 语 “此
17、”。 弃 甲 曳 兵 而 走 省 主 语 “将 士 ”。 可 以 无 饥 矣省 主 语 “民 ”(五) 、理清文章思路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第 一 部 分 : ( 1) 梁 惠 王 提 出 “民 不 加 多 ”的 疑 问 第 二 部 分 : ( 234) 孟 子 分 析 “民 不 加 多 ”的 原 因 第 三 部 分 : ( 567) 阐 述 了 孟 子 “仁 政 ”的 具 体 内 容 使 民 加 多 的 根 本 措 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
18、语言魅力。(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部分(1)选一学生朗读第 1 段(2)师生问答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板书:2、分析第二部分(1)选一学生朗读 2、3、4 段。(2)师生问答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
19、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 ,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提问:同学们,有谁能够举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呢?学生回答。(3)
20、板书:3、分析第三部分(1)请一学生朗读 5、6、7 段(2)师生问答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
21、比句,进行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3)板书:(a)措施 效果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才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b)措施 效果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22、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4)板书: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三)
2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 文 写 作 上 体 现 出 的 孟 子 散 文 的 特 点 )1.巧 设 譬 喻 , 迂 回 曲 折 。 谈 问 题 先 把 主 旨 藏 起 来 , 从 侧 面 、 反 面 、 外 围 人 手 , 逐 渐 引 向 本 题 。 如 本 意 要 讲 实 行 仁政 , 却 先 以 战 设 喻 , 从 反 面 入 手 , 使 梁 惠 王 不 知 不 觉 中 跟 着 他 走 。 这 样 , 文 章 如 曲 径 探幽 , 引 人 入 胜 ; 文 势 则 波 澜 起 伏 , 毫 无 板 滞 。 2.逻 辑 谨 严 , 层 层 深 入 。 表 面 看
24、来 , 文 章 铺 张 扬 厉 , 散 漫 无 纪 , 实 则 逻 辑 清 晰 , 段 落 分 明 , 层 次 井 然 。 如 先 提 出问 题 , 再 分 析 原 因 , 后 述 措 施 , 王 道 之 始 , 王 道 之 实 , 实 行 仁 政 , 均 是 层 层 深 入 、 环 环相 扣 。 3.词 丰 笔 活 , 理 足 气 盛 。 善 用 贴 切 的 比 喻 、 有 力 的 铺 排 , 考 究 用 词 , 讲 求 句 式 。 奇 句 与 偶 句 , 单 势 句 与 排 比 句 ,交 错 使 用 , 笔 势 灵 活 , 理 直 气 壮 , 谈 锋 犀 利 , 咄 咄 逼 人 。 文 章 极 富 雄 辩 的 气 势 。(四) 、课堂小结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五)布置作业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