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全文共4个自然段,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册课文中,学生初步接触”总分”这种构段方式。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不多,对新课文感情朗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不注意感情朗读,有一部
2、分学生喜欢用惯常的“唱读”读法,声软而长,没有抑扬,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所感悟后指导多次感情朗读,继续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习惯。另外,山区学生见过山间的云雾,他们少出远门,没游览过庐山,根本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在读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总分段式,掌握中心句。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感受庐山云雾姿态美变化快3、学会运用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学习重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一找、
3、二画、三品、四读”阅读法、迁移法、合作学习法。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时间: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复习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2、同学们,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得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好,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注意“庐”字的写法。)齐读课题2遍。23、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欣赏那里的云雾。请大家闭上眼睛,张
4、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同学们,你们身边流淌的是什么?伸手摸一摸,你们摸到的是什么?同学们,你们现在仿佛已经来到哪儿了?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到了庐山!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1、初读,了解大意。师: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点名说。小结:明白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 2、再读,在头脑中构建四种云雾的图画。师: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现在老师也想读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要边听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 孩子们,眼前出现
5、画了没有?出现了几幅?是怎样的四幅画?在书上用波浪线画一画。3、师生共同绘画,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特点。师: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画画下来好吗?要画云雾得先画什么?有了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更加洁白!(老师借助图画,引导学生从位置和姿态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云雾的特点。)(1)以第一幅画为例,引导理解“笼罩”。什么样的云雾像绒帽?指名说(借助动作进行理解);正因为这样笼罩着,所以比作白色的绒帽。(2)以第二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 “缠绕” 、“一条条”。知道什么是缠绕吗?你就是一座山,怎样缠绕呢?云雾缠绕在半山腰上,为什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比作玉带呢?(轻、白)你再来读一读。是啊,青山葱翠,云雾洁白而温
6、润,有着白玉般的光泽。作者看到这样的云雾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让我们带着欣赏、喜欢的语气再来读这一句。(3)以第三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望无际”、茫茫。见过大海吗?给你怎样的感觉?书上也有一个词表达了“一望无际”的意思,是哪个词?(茫茫)我们就来看看这茫茫的云海(出示“云海图”),像海一样广阔点名读这一句,感受云海的茫茫。(4)以第四幅画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天幕”?“天幕”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垂下来?上接着(天),下连着(地),把(一切)都遮住了。感悟得真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这天幕的巨大吗?(5)小结:孩子们,我们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真
7、好!4、指导朗读。师:会读书的孩子呀,还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不同姿态的云雾呈现在大家面前。笼罩的,缠绕的,还有弥漫的,遮挡的。我们试着再来读一读,通过你们的读,让大家感受3到这画一幅有一幅的姿态,一幅有一幅的韵味,好吗?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5、理解本段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背诵。(1)(出示幻灯)师:我们来对照图画,再来感受一下四种不同姿态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 );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 )。(2)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从哪儿可以知道?(板书:千姿百态,跟老师一起写“千姿百态”,“姿”的横长一点,“态”
8、的撇捺要舒展。)(3)这个词是说有一千种、一百种姿态吗?而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许多成语中,千百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很多的意思。(4)还有哪些姿态呢?师画两峰之间的云雾。这是什么位置,什么姿态的云雾?指名说。有没有不同的比喻。(天桥、丝带、彩虹桥、);师画山脚下的一团云雾。指名说。(小河、牛奶河;堆积在山脚的云雾像白色柔软的棉被;盘绕在山脚的云雾,像毛绒绒的大靴子。)(5)除了“千姿百态”这个词,你还从哪里看出庐山的云雾不止这些姿态?(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的作用。)(6)小结:不同的云雾,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就叫(千姿百态)。这么多种样子,用上书
9、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是哪一句?齐读这一句。这一句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咱们把它叫做( ),拿起手中的笔,把它画上横线。读书的时候,咱们要特别关注这样的句子,它能让我们更快、更准确的把握自然段的意思。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1、找中心句。师述: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心动,倘若有微风吹来,庐山的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板书:瞬息万变。)瞬是眼睛眨一下,息是呼吸一次,从“瞬息万变”中,我们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 ),变化得( )。对!又快又多。我们怎么读这几个词,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真是快呢?点名
10、读。2、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多,书上写了几种变化?点名说。(从“一缕轻烟”变成了“一座冰山”,幻灯展示。)(1)“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你见过一泻千里景象吗?(洪水、江水等)一泻千里让我们感受到水流怎么样?(力量很大,很有气势)为什么不把云雾比作洪水而比作九天银河呢?指名说。它使我联想到诗句:(飞流,疑是),好美啊!咱们再来读读这种变化。(2)教师评价:真好!读书就要这样,眼前要有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看到这样的画面。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种变化,看看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4的画面?(3)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的依依不舍。1、体会感情。师:孩
11、子们,目睹了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庐山的云雾真美呀!你想不想离开?)文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种感受,是哪个词呢?(流连忘返)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这一段。要读出依依不舍之情。2、理解内容。是什么让我们流连忘返?(庐山、云雾),想一想,庐山和这云雾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庐山让人流连忘返?3、小结:有了这庐山的衬托,云雾才呈现出千姿百态;而有了云雾的缭绕,庐山才更显得神秘莫测,宛如仙境。庐山和云雾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灵动、美丽的画面,就让这幅美景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五、作业设计:1、做课外小导游: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2、仿造课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板书设计:14、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刚刚还是转眼间瞬息万变明明是又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