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33853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本课文言文知识,提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激情投入,感受和学习烛之武摒弃个人得失、勇担重任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文语法。 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及其形象。【知识链接】1.本文背景:本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 630 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与晋国结好。晋文公为了争

2、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于是对于出兵郑国一事,与晋国一拍即合。2.秦晋围郑形势图3.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学习流程】 (三课时)自主学习一、疏通课文翻译,熟读课文二、课前训练:作品常识: ,春秋末期 国人。他依 的顺序著成左传一书,因而

3、此书又被称为 或(备注)2春秋左氏传 ,与 、 合称“ 三传”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体史书( 史) 。文言语法:1.单音字:氾 南 佚 之狐 杞 子2.多音字:逢:逢孙 相逢 阙:阙秦 宫阙 说:秦伯说 说话 与:失其所与 与会 3.形近字(注音组词):烛 ( ) 浊 ( )4.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通 共其乏困 通 阙秦以利晋 通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 失其所与,不知 通 5.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与郑人盟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夜缒而出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朝济而夕设版焉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越国以鄙远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君尝为晋君赐矣 作

4、 ,原意是 ,此意是 共其乏困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 作 ,原意是 ,此意是 6.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7.一字多义:指出各句中“其”的具体指代:以其无礼于晋( ) 君知其难也( 3)共其乏困( ) 欲肆其西封( )指出各句中“之”的具体指代:将焉取之( ) 唯君图之( )使杞子戍之( ) 子犯请击之( )因之力而敝之( ) 亦去之( )公从之( ) 许之( )8.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句。译: 何厌之有? 句。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句。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 。

5、补: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省略 。补: 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学生自行朗读,全班齐读,学生个人示范(每堂课初 10 分钟)2.展示解疑: 展示课前训练作业作品常识和文言语法 1-3 题,并互评展示和讲解课前训练作业文言语法 4-8 题,接受质疑介绍背景,接受点评B 层次学生概述情节内容,接受质疑情节 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讨论与质疑:烛之武受命时先“辞”后“许” ,有什么作用?导思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要联系人物的身世、经历云做综合评价。可以从郑伯的话中去推测。答:4试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原因。步骤 内容 作用示弱析弊析利谤晋 (引用史事)(推想将来)小结:这段说辞,表现烛之

6、武高超的攻心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以秦晋攻郑而所图各异为突破口,对秦伯动之以理,晓之以利,最终说服了他。其高妙之处是:心里处处为 国着想,而口中声声为 国谋划。整段说辞,委婉曲折,步步深入,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人们在评价烛之武地,有人认为他是个“志士” ,有人认为他是个“勇士” ,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辩士” ,那么你觉得呢?请选择一种说法探究一下。答:晋文公最后以“不仁” “不知” “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他退兵理由。导思这些理由都占得住脚吗?这几个“理由”又反映了晋文公怎么一个人?请结合课后练习三思考。 (课外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答案)答:4.教师总结拓展提升:美文赏析永

7、远的烛之武5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 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

8、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 ,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

9、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

10、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1.反复朗读62.佳句摘抄3.感悟心得(200 字以上)【达标测评】成绩:自主反思】7语文的魅力写给新高一的同学们语文,你如婉转柔美的歌声;语文,你如精美隽永的书画;语文,你如古朴凝重的古筝;我就这样不经意间与你邂逅,你那优美的旋律在炎炎夏日里飞翔,如流光般散发出眩目的光芒。我沐浴在你和煦的阳光下,如同在童话般温馨,感受着内心深处释放的感动。天地茫茫,不断回荡着同一首歌谣,恍若

11、天籁般久久萦绕的暖意。你给我清流与皓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令我仿佛亲身耳闻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伴着你,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你,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蝶语,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是“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诗意的生命被描绘出最美的画卷。伴着你,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你,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

12、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你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你有着“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灵气,你有着“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美丽。真可叹字字珠玑,禅意飘香,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你如久经世事的长者,教我为人处世的真谛。每字每句彰显着古朴与凝重,无不净化着我的心灵。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胸襟,已使我受益无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怎会一帆风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别潇潇易水而去的壮士,才有了

13、那舍生取义的气慨,才有了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的魅力。写文章是费心劳神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字字看来皆似血,十年功夫不寻常”,可见写的艰辛。然而,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一股清幽的书香扑鼻而来,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那是一种品位的提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14、可视为写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朝着这一境界不断努力。写可以畅叙幽情,写可以净化心灵,升华理想,写可以感化同类,启迪世人,写可以展露才华,获得知音,写甚至可以写出百世之典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自己的文章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的时候,这就是“不朽之盛事”!同学们,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语文也容易学,关键是在于兴趣和用心。有了兴趣,又用了功,多读,多写,你的语文就一定会突飞猛进!8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同学们,请多读文章,请多写文章,

15、因为语文的魅力存在于读和写之中。烛之武说秦师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本课文言文知识,提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2.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激情投入,感受和学习烛之武摒弃个人得失、勇担重任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 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及其形象。【知识链接】1.本文背景:本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 630 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

16、方设法与晋国结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于是对于出兵郑国一事,与晋国一拍即合。2.秦晋围郑形势图3.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学习流程】 (三课时)(备注)9自主学习一、疏通课文翻译,熟读课文二、课前训练:作品常识:左丘明,春

17、秋末期鲁国人。他依春秋的顺序著成左传一书,因而此书又被称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与公羊传 、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断代史) 。文言语法:1.单音字:氾 南 佚 之狐 杞 子2.多音字:逢:逢孙 相逢 阙:阙秦 宫阙 说:秦伯说 说话 与:失其所与 与会 3.形近字(注音组词):烛 ( 蜡烛 ) 浊 ( 混浊 )4.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已 通矣 共其乏困 共 通供 阙秦以利晋 阙 通缺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 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 通智 5.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名词 作动词 ,原意是军队 ,此意是驻军 与郑人盟 名词 作动词 ,原意是联盟,盟约

18、,此意是结盟 夜缒而出 名词 作状词 ,原意是夜晚 ,此意是当夜,在夜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 作状语 ,原意是早晨 ,此意是在早晨 越国以鄙远 名词 作意动用法,原意是边邑 ,此意是把设作边邑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 作名词 ,原意是赏赐 ,此意是恩惠共其乏困 动词 作名词 ,原意是缺乏 ,此意是缺少的东西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 作动词 ,原意是雄厚 ,此意是变雄厚 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 作动词 ,原意是衰败 ,此意是损害 6.古今异义:10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行所带的东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7.一字多义:指出各句中“其”的具体指代:以其

19、无礼于晋(郑国 ) 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之事)共其乏困(秦国的使者 ) 欲肆其西封(晋国 )指出各句中“之”的具体指代:将焉取之(土地 ) 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之事)使杞子戍之(郑国 ) 子犯请击之(秦军 )因之力而敝之(帮助自己的人) 亦去之(郑国 )公从之(佚之狐的话 ) 许之(说秦这件事 )8.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 句。译:这是我的过错。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句。译: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句,译:如果灭亡了郑国对您有好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 。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省略宾语 。补:敢以(之)烦执事 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学生自行朗读,全班齐读,学生个人示范(每堂课初 10 分钟)2.展示解疑: 展示课前训练作业作品常识和文言语法 1-3 题,并互评展示和讲解课前训练作业文言语法 4-8 题,接受质疑介绍背景,接受点评B 层次学生概述情节内容,接受质疑情节 内容开端 晋秦大军围攻郑国。 (交代战争起因和态势)发展 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营。高潮 烛之武夜访秦营,劝服秦伯退兵。结局 晋侯被迫退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