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相的教案作者:杜甫任课老师:兰文秀指导老师:张桂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德育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
2、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同学们最近都在看三国 ,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 ,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 欲擒故纵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就一不小心用在作文写作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
3、同学们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
4、回答)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 。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 。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明确: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他有“诗
5、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4、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译文:蜀相的祠
6、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5、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1、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 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
7、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 映照着台阶好音 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 , “空”比较理解:1、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
8、是何等凄凉伤感。“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3、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 多次。天下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 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 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 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
9、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明确:准确。天下计 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 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 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 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
10、,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六、悟一悟1、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
11、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7、 蜀相与书愤的对比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内忧外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 忠心,功绩(慨叹)陆游 矢志不渝(羡慕)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个人情感杜甫 不的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 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建功立业2、表达技巧:杜甫 情景交融陆游 用典明志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深沉蕴藉)陆游 (悲愤)悲壮,因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8、作业布置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九、板书设计属相作者:杜甫读 品(知人论世 ) 悟(字音、节拍、内容:“七何” ) (语言、形象、艺术手法、作者) (感悟)杜甫到武侯祠凭吊 寻 有目的 仰慕 诸葛亮,借此抒发情感 怀自 尽 叹惜 才借景抒情 不遇 空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