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35378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7 课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 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学情分析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

2、情;对于朴实的文字,尽管前边已经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等文章,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讨与感悟。不过,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一篇课文学习起来并不难理解。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了解散文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清楚连贯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2、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

3、厚感情,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之爱;教学难点:课文写的虽是小事,却深情无限。 2.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语言 -内容-结构-情感”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过程:第一 课 时一、情境导入,唤起亲情体验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朱自清,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

4、5 年 10 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2三、讲授新课1.自由速读,感受内容。教师:本文写出了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2.掌握字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交卸(xi)狼藉(j)簌簌(s)赋闲(f)颓唐(tu)蹒跚(pnshn)(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狼藉 踌躇 蹒跚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中出现几次“ 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 背影

5、”,送别一段两次写 “背影”,结尾忆“ 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 第二部分(第 2-6 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 “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 2、3 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 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 4、5 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 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 作铺垫。 第三层(第 6 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 7 段)写别后思念,

6、再现“背影” ,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 ”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 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

7、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四、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

8、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 课 时一、复习提问1.字词2.问题(1).文章共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各是什么?3(2). 文章几次提到“ 背影”?分别是在甚么时候?二、研讨新课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 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 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 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这四次对“背影” 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

9、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2)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3)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 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

10、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 “攀”而不用“ 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 ,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 “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 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5)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

11、齐读一遍,背诵这几句。 (6)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 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 ”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7)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8)为什么说是出现

12、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

13、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4(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 年 8 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打开邮包一

14、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有一篇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的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三、归纳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背影” 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细心领会了朱自清散文朴实的语言风格,并且体会到了文章中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深情。四、布置作业1、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优势唠唠叨叨的;是严厉的,又是慈爱的;我们天天看着烦,几天不见又觉得心悬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一段。

15、 教师活动: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 、“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五、教师要求 13 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 1 题,第 46 小组做第四题第 2 题教师总结作业情况。预设学生行为: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

16、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2)完成儿子对“父亲” 感情的转变。四、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设计意图: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发学生急于认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词,有助于很好地学习课文。三、研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感情。四、各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五、通过完成书面作业和班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背 影朱自清点题 难忘背影 父引出 事情

17、经过 疼怜 背 影 刻画 望父买橘 惜别 父子分别 照应 再现背影 爱爱教学反思5通过教学背景这一课,从内容上,学生们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震撼,切实感悟到父子的情深。从方法上,为学生架设了学习课文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的彼岸。从教学环境创设上,音频显示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空间,把学生带到父子情深的情景当中。使学生自始自终处于心情活跃的气氛当中。还需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角度深挖内容的深度,学生学习的效度,自身教学的提度。是的,一个没有认真观察生活,没有细心感受过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要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鉴赏出教材中一篇篇精品和经典的迷人魅力,就首先要引导学生先去仔细地体验生活,思考自我。 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解读课文,就首先要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有关主题。在自主解读生活的基础上,再来探究作者在课文中如何解读生活的这一侧面的。 由此,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是凭空就可以一上来就做的。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能力、有根基来开展自主探究。 因此,我通过这次实验,也是通过这次探究,得到的新认识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解读,是探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这可以说是我个人行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