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材料二:(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孝公”是秦孝公(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作为:于公元前 356 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2、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答: 战国时期 ; 秦国(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答:建立县制(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增强国力(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答: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9)
3、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答出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是知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 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答: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答:他要求学习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5、以便“温故而知新”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5)想一想,这些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必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6)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答: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材料二:“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上述两则材料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 答:孟子 ; 战国时期(2)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答:儒家 ; 孔子(3)他在政治上有什么
6、主张? 答:提出“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4)材料二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4、读图,请回答:皇帝 至高无上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中央机构 郡 地方机构县(1) (4) (1) 图(1)中的人物是谁?如何评价他? 此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秦始皇。评价:他是秦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突出历史功绩: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
7、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图(2) 、图(3) 、图(4)反映了秦朝哪些方面的措施? 答:文化上: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3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请你说出他统一全国的时间及都城。 答:时间:公元前 221 年。都城:咸阳(4)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他下令修筑了一个防御工程。这一工程是什么? 长城。5.材料一: 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
8、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答:汉武帝。措施有: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答;汉代讲学。最高学府:太学。地点:长安。主要教材:儒家的五经。(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6、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三:丝绸之路图
9、(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在哪一年?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答:汉武帝。两次。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班超。(2)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物是谁?答:西域都护。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人是张骞。(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 答: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答: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
10、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答: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4答: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7)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 答:和平交往。7、观察图一和图二回答问题。 (1)图 1 和图 2 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的哪两位皇帝?答:秦朝的秦始皇和西汉的汉武帝。(2)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军事上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政治上: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削藩思想上: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
11、度量衡: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新修灵渠,开发南疆;汉武帝大力反击匈奴。(3)在对待儒学问题上,他们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是怎么做的?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都统一了货币,规定使用的货币分别是什么?答:秦始皇:圆形方孔铜钱;汉武帝:五铢钱。(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匈奴都采取武力方式,他们派去反击匈
12、奴的大将分别是哪些?答: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卫青、霍去病(6)由于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国家(或疆域)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答:秦朝疆域扩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大国;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8、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材料二:下面是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图材料三: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 贺赖 贺丘穆棱 穆 独孤 刘步六孤 陆 贺楼 楼(1)材料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答: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2)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答:促进了民族融合。9、 张骞出
13、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5答:皇帝:汉武帝。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大秦。(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
14、论和认识?答: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答: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10、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
15、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
16、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答出三点即可)(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
17、生动的三个事例。答:“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江南地区开发。(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6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12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答: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答:西晋后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答:北方战乱。(3)人口南迁对
18、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答: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答: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13、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引自魏书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 答:孝文帝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答: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4、问答题(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
19、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答:用道家学派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答: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道家:自习课时间
20、应留给学生。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1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离骚这一作品是谁作的?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屈原 战国末期 楚国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赛龙舟,吃粽子。1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7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 孟子 战国时期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
21、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 孔子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提出“春秋无义战” ,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18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孟子 战国时期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 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19.“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
22、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儒家;太学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焚书坑儒”20.“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请回答:“秦王”指谁? 答:嬴政“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答:统一其他六个国家。此话是什么意思? 答: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答: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1“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请回答:“汉与匈奴合
23、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答: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答: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22、阅读下列材料: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1)昭君和亲是在哪个皇帝时?史称什么?答:汉元帝 昭君出塞(2)昭君嫁给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叫什么?答:匈奴 呼韩邪单于(3)这件事体现了统治者的什么政策?答:和亲政策(4)昭君出塞有什么意义?答: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23 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
24、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8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功也有过的皇帝。24 阅读下列材料:(18 分)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是史记引用的战
25、国时期哪一政治家的言论?举例说明他 “不法古”的一些做法。(2)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 8 分)(至少举出三项)(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上述二人的历史作为?(2 分)25 见图回答:(12 分) () 图中的帝王是谁?他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治国主张?起了什么作用? (2)前段时间,中央台综合频道热播有关这一帝王的电视剧。假如请你编写关于他的历史课本剧,你认为除了上述措施以外,他的哪些历史功绩还可以在剧中出现?请举例说明(至少举出三项) (6 分) 26、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之为国盛矣渔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26、,覆衣天下。 ” 宋书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6 分)(2)结合课本回答,为什么“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2 分)(3)为什么说“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2 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原文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原文 大意:砍伐树木要分时节,要是滥砍就少了,要是砍伐得当,反 而会生生不息。)材料三(1)材料一的图片是曲阜大成殿和孟庙亚圣殿,请你写出孔子和孟 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他们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哪一学派? (2)材 料二的两则文字各自反映了孔子和孟子怎样的观点,根据你的理解,分别作简要9评价。 (3)材料三是曲阜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请挑选你所熟悉的一处,写出该地的主要古迹名称。你对该地的开发和保护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写下你的理由;如不满意,请你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至少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