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音乐文化.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43030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音乐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东亚音乐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东亚音乐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东亚音乐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东亚音乐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授课教师 :康芮婷1世界音乐与多元文化教 案 三2012-03-14东亚音乐文化一、亚洲及其民族、种族、宗教、语言 简述:亚洲(Asia)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其绝大部分土地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传统上被定义为非洲-亚欧大陆的一部分。跨越经纬度十分广,东西时差达 11 小时。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历 史 : 亚洲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有 3 个在亚洲 ,它们是中国 、印度(现在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和古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

2、。早在几千年前,古代亚洲人就开发了这片土地,特别是在水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的河流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如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开发得更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亚洲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许多科学发明创造,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8 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者相继入侵。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遭到摧残,发展缓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绝大多数殖民地先后独立。亚洲共有 50 个政治单位,其中独立国家有49 个人 口 : 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60.5 ,

3、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洲。人口平均密度仅次于欧洲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和南部是人口稠密区,人口密度高达 300500 人每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是亚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平方千米约 4061 人。而北部、西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人口稀疏,人口密度一般不到 10 人,其中蒙古每平方千米仅 1 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 亚洲人口的城乡比例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较大变化 ,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例 ,城市人口只占全洲人口的 28,仍低于世界平均值,仅高于非洲,尚属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授课教师 :康芮婷2种族和民族 : 亚洲居民是由三大人种组成的 ,它们是蒙古人种(黄种人) 、

4、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 ) 。其中 以蒙古人种 数量最 多 ,约占全 洲 人口的 6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西亚的一部分 ;欧罗巴人种次之,约占全洲人口的 30,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亚,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土耳其除外的西亚各国;尼格罗人种所占比例很小,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沿岸、马来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等地 。 亚洲人口众多,大小民族、种族约有 1000 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多达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汉族) ,也有不到千人的民族或种族(如印度安达曼群岛的明科皮人,印度尼西亚的托亚拉人) 。语言 : 根据语言的近似程度 ,亚洲

5、的民族大致分属于以下语系及朝鲜语、日本语(语系未定) 。 汉藏语系 属此语系的人口占全洲人口的 40,集中分布在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包括汉、藏、缅、泰、壮、寮 、彝、苗、越等民族。 印欧语系 属此语系的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 24,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亚,人口较多的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拉地、旁遮普、古吉拉特等民族。 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属此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人口较多的民族有爪哇、巽他、米沙鄢、马都拉、泰加洛等。闪米特-含米特语系 属此语系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亚洲的阿拉伯人近 4000 万,约占世界阿拉伯人总数的 34 ,分布在西亚地区。

6、 阿尔泰语系 属此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西亚、中亚和东亚,人口较多的主要有土耳其、维吾尔、阿塞拜疆、满 、蒙古等民族。 南亚语系 包括孟高棉语族和扪达语族。属孟高棉语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及缅甸和老挝的南部,属扪达语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比哈尔邦南部和奥里萨邦东北部 。 朝鲜语 属此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部。 日本语 属此语的民族分布在日本。 宗教 : 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相传公元前 6 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曾流传于南亚 、东南亚和东亚许多国家,它是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各国的主要宗教 ,泰国视之为国教 。

7、亚洲有佛教徒 3.5 亿。伊斯兰教起源于沙特阿拉伯的西部 。 相传于 7 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在亚洲传播最广,有教徒约 4 亿 ,通称为穆斯林 。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常称为穆斯林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各国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伯利恒和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圣地。基督教后来分裂成东、西两大教派;东部为东正教,西部为天主教。菲律宾把天主教作为国教,黎巴嫩和塞浦路斯的天主教徒也较多。此外还有印度教(流行于印度、尼泊尔等国) 、犹太教(流行于以色列)和喇嘛教(在不丹、锡金和蒙族、藏族中流行)等。 二、东亚文化及其音乐概述授课教师

8、 :康芮婷3 根据亚洲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体裁、形态特征,结合形成这些特征的生活环境、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等背景,亚洲音乐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文化区: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音乐文化区。东亚 : 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区。通常指中国、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东濒太平洋,边缘多群岛、半岛。面积约 1170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14 亿。 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因长期使用汉字并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同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并列的世界三大古代文化之一,而儒家思想是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并列的四大精神传统之一。在当代世界人口中,使用汉语和汉字的人所占比例是

9、最大的。本章节主要内容 :由于中国文化及音乐在相关的课程中已经有专门介绍,本课程于此不再阐述。主要就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文化及音乐进行讲述。三、日本的文化及音乐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群岛国家。全称日本国。面积 37.77 万平方千米。人口 1.24 亿(1994) 。主要为日本人,北海道约有 2 万阿伊努人。通用日语。神道和佛教较盛行。首都东京。文化概述 : 日本被亚洲大陆东部的海域所包围。这种地理环境使它有可能接触并吸收大陆文化,而不被大陆文化所支配和征服。因此,日本文化在进化中一直有牢固的连续性,继续保持日本的民族精神。 公元 3 世纪,汉字、儒家经典以及农耕、冶金技术经过朝鲜传被带到

10、日本。后来佛教和道教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日本。 7 世纪,日本和唐朝有过某些有限的接触,日本吸收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唐朝的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同时进入了日本。直至 9 世纪,日本文化开始独立于中国并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在诸多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的音乐文化被注入、并一直蕴含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2012-03-21音乐概述: 日本音乐,日语称作邦乐,可说是日本音乐的统称。通常一般都用“洋乐”做为反义词,指西洋音乐以外的日本传统音乐。相对于西洋音乐的七音音阶,近世邦乐是五音音阶,邦乐的节奏多半为两拍、四拍的偶数拍子,授课教师 :康芮婷4几乎没单数的拍子,且歌曲繁

11、多,纯乐器乐曲鲜少。 乐器一般是当作声乐的伴奏乐器为使用,但是仍然与声乐的进行,有着微妙不一致的复杂差异。 此外,因为三味线、琴与尺八等之乐器本身的构造,具有的杂音性要素,也成为邦乐复杂的音色之一而受到广大的喜爱。 自从明治时代(公元 1868 年至公元 1911 年)开始,洋乐传入日本以后,洋乐即成为了日本音乐的主流,邦乐而因此受到压抑。 可是近年来,邦乐重新受到肯定,爱好邦乐者不断地增加。外国人士的爱好者也有增加趋势。性格特征: 自然美,朴素美,少装饰的特点在日本音乐形态中的表现:日本现代民族音乐四季 对单音音乐的偏爱。 对“余韵”美的追求。 (筝,三味线滑奏的余韵演奏法) 对苍劲、古朴甚

12、至粗犷,原始声音的爱好。 (歌唱上特殊的发声。) 哀婉之情与忧郁美:日本民谣樱花 日本音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音乐大都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这不仅仅体现出在琵琶,筝,三味线弦乐器中,同时表现在横笛,筚篥,笙等管乐器中,甚至打击乐器也不例外。 日本“都节 ”音节使得音乐的那种悲凉、伤感的色彩进一步强化。它是日本独特的一种调式音阶,是一个包含有两个半音的无声音阶,由 Mi、Fa、La 、Si、Do 组成,有两个小二度和大三度结构是其音乐伤感色彩的根源。 “和、敬、清、寂”:日本电影音乐利休 “和”指“调和、平和 ”等,即与自然保持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谐和关系,这正是自称为“ 大和民族 ”的日本民族

13、的凝聚力之所在。所以其音乐表现出平和、中庸、自然的特点。 “敬”就是“ 礼” ,这是受到中国儒家 “礼乐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他们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日本音乐中规矩的表演,一板一眼的程式化套路正是“敬” 的表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伦理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清”则是“ 清洁” ,指“心得清洁”,纯净的音乐可以洗涤,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其音乐中音阶结构简洁,多为五声音阶,旋律质朴,少装饰,多使用单一的音色,非和声性的音乐。 “寂”意”寂静 “,它包含着清寂、暗淡和简朴等涵义,与禅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日本音乐总给人以”静“ 的感觉,以 ”静心“来“净心”。音乐速度大多比较慢,散板节奏多

14、,即使是又律动节奏,也比较简朴。四、日本的主要音乐体裁、乐器:授课教师 :康芮婷5(一)雅乐:* 雅乐(雅楽、)意指中文“雅正之乐” ,是日本兴盛于平安时代 (平安京,794-1192) 的一种传统音乐,也是以大规模合奏型态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器乐曲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是现存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形式。 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平城京,710-794)自中国及朝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而产生日本雅乐。 狭义的雅乐: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式(主要是舞蹈伴奏音乐) ,日本称之为唐乐(如越天乐,还城乐,五常乐) ,高丽乐(如纳曾利,八仙) 。 广义的雅乐:是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神月,

15、东游等) ,以及接受了从亚洲大陆输入的唐乐,高丽乐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催马乐,朗咏)也加进雅乐之中。 它不单有外来的元素,而且是一种混合多种文化的音乐艺术。 * 雅乐的曲式 曲式结构依序分为“序” 、 “破” 、 “急”三个乐章: 序:散板,自由节拍,各乐器节奏错落,速度缓慢。 破:上板,规整节拍,各乐器节奏整齐统一,慢拍子。 急:上板,规整节拍,各乐器节奏整齐统一,快拍子,速度比破快。 一般来说,完整具备序破急三个乐章的曲子很少,大部分是只有破或只有急,最多也只不过具备破与急。* 雅乐乐器 乐器:远古演奏雅乐的乐器真的是多不胜数,但随着年代的推移,乐器的数量则逐渐简化。一般有笙、七弦琴

16、 、神乐笛、和琴、笏拍子、三之鼓、琵琶等几十种乐器, 。 音色:雅乐的音色来到日本后,根据日本人的喜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源氏物语的若菜中提到:“大规模的高丽乐和唐乐,倒不及听惯的东游乐来得亲切可爱”,说明当时人们觉得雅乐的声音太炫耀,太夸张了。于是,雅乐中的一些低音部分和其乐器被删减。使得乐音细,音调高。 管乐器: 笙:由 17 根竹管制成,仅 15 根有簧片,长 50 厘米、直径 7 厘米。因其形状之故,又称为凤笙。 筚篥:竹制直笛,外侧七孔内侧二孔,管长 18 厘米、直径 11.5 厘米、舌板长 5.5 厘米。 横笛:授课教师 :康芮婷6 龙笛:七孔竹笛,长 40 厘米内径 1.3 厘

17、米。 高丽笛:六孔竹笛,长 36 厘米内径 9 厘米。 神乐笛:六孔竹笛,长 45 厘米内径 1.8 厘米。 筚篥、龙笛与笙合称为“三管” 。弦乐器: 琵琶:四弦四柱(品) ,长 110C 厘米;拨片长 20 厘米。起源于今伊朗一带,经由丝路、中国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为了与后世民间音乐发展出来的萨摩琵琶、筑前琵琶、平家琵琶区分,又称为乐琵琶。演奏方式为横抱。 筝:十三弦,长 190 厘米、宽 2325 厘米。又称乐筝。 和琴:六弦,长 190 厘米、宽 1524 厘米;以琴轧播弦,长 7.5 厘米、宽 1.5 厘米;雅乐中唯一起源于日本的乐器,被称做“天皇的乐器” ;又称作倭琴、御琴、鸱尾琴、

18、东琴、六弦琴、神琴、天诏琴、书司、御多奈良之等。 筝与琵琶合称为“ 两弦 ”。打击乐器: 太鼓 太鼓(钓太鼓):鼓体直径 55 厘米、厚 12 厘米;演奏时以裹上皮革的两支木制“ 拨” (鼓槌)敲击;正式名称为钓太鼓。 大太鼓:舞台上表演舞乐时使用,鼓面直径超过两米。 荷太鼓:道乐(行进式的雅乐)时使用。 钲鼓 钲鼓:打面直径 15 厘米,雅乐器中唯一的金属乐器;演奏时以尖端如水牛角的两支“ 桴” (鼓槌)敲击。 大钲鼓:舞台上表演舞乐时使用,鼓面直径超过两米。 荷钲鼓:道乐(行进式的雅乐)时使用。 羯鼓:鼓面直径 23.5 厘米,是打击乐器中的首席,演奏时以尖端如枣的两支“桴”敲击。 三之鼓

19、:鼓面直径 42.5 厘米;演奏时左手持鼓,右手持“桴” 。 笏拍子:长 35.5 厘米、厚 1.2 厘米,一组两片。 船乐(在船上演奏)时使用的太鼓及与舞乐的小道具:壱鼓、鸡娄鼓、振鼓。 钓太鼓、大太鼓、荷太鼓、船乐用太鼓,总称为“乐太鼓” 。 钓太鼓、钲鼓、鞨鼓合称为“三鼓” 。授课教师 :康芮婷7* 雅乐的特色总的来说,其音乐更讲究旋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格调高雅,速度由慢渐快,旋律多类型化,调门固定,有绝对音高。器乐几乎全是合奏曲,并以管乐器为主体。其声乐,旋律多直线条发声近于本嗓。歌唱声部与乐器声部的旋律节奏完全相同,很少有复音和复节奏。(二)能剧 :* 能剧,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

20、” ,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是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种古典歌舞剧,由中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舞乐和日本的传统舞蹈融汇,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初期(14 世界初期)之间创作完成。能在日本作为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与歌舞伎一同在国际上享有高知名度。* 起源 虽然关于的能的准确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 7 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入的日本最古的舞台艺术伎乐,和奈良时代传自大陆的散乐被认为有可能是其开端。散乐最初与雅乐一同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但是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与古老的民间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以模仿等为主要形式、滑稽搞笑的表演技艺及短剧。此后就被称为猿乐,成为现在的能剧的原型。 另一方面,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以神道

21、的宗教仪式为起源的田乐和在佛教寺院举行的延年等演艺也在兴起和发展。其演员原本是农民和僧侣,平安末期出现了专业的演艺团体。* 内容及名称 所谓的“能乐” (能楽)是“式三番” 、 “能” (古典歌舞剧) 、以及“狂言”(古典滑稽剧, “能”的幕间休息时表演的一种短剧,为与现在的“狂言”区别,多称“本狂言” )的总称。这三种表演都是由能乐师(能演员、狂言演员及乐师)表演的传统戏剧,但是按照戏曲、戏剧技法和演员的不同又有所区别。广义的“能”与“能乐”相通;狭义上则指“式三番”以及“能” 。从中世纪以来长期被称为“猿乐” 、 “申乐” 、 “猿(申)乐之能” ,但从明治时代改称为“能乐”后,能乐就成为

22、了一般的通称。 以下针对能(狭义的能乐)作介绍。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面。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舞) 、唱念(谣)和奏乐(囃子)所构成。其中负责舞与谣等实际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能的主角) 、配角(胁:,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员(狂言方) ;负责音乐伴奏的是乐师(囃方) ,由笛乐师(笛方) 、小鼓乐师(小鼓方) 、大鼓乐师(大鼓方) 、太鼓乐师(太鼓方)组成。主角负责主导齐唱(地谣)以及演出进行的管理;演出进行由辅佐员(後見)执行。配角、乐师和狂言演员合称为三役。授课教师 :康芮婷8舞 “舞”是能剧的主干要素,这点由

23、能剧的日语动词不是用“演 ” ,而是“舞”即可见一斑。虽然定义上, 在能剧中存在着明确的舞蹈部分和演剧部分(由“仕草” 、 “所作”等动作所构成) ,但实际上,后者也定有各式各样的“型” ,因此“所作”在定义上虽是由抽象的、象征性的动作所组成,但广义上也能视为舞蹈的一部份。也就是说, “舞”的要素亦可泛指在能剧中以身体各部份所表现、诠释出的一切动作。 能舞的特征为于圆形运动中,使用着极端的折足与独特身体准备姿势之技术手法。上述折足与准备不仅在能的舞蹈部分使用,在能的戏剧的部份也被使用。 折足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此种运步法特别被称为运步) 。为了要能圆滑地使用此种运

24、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身体准备姿势就是所谓的“准备姿势” 。演员借由运步和准备姿势两种技法将自身身体造型,并由此表现出能舞蹈中具有诗学般官能之部分。 日文中“舞”这一词主要是以能为中心的用语。能的舞蹈从没被称作跳舞。关于这个问题,有诸家说法,根据继承柳田国男理论的渡边保之论述,相对跳舞含有飞跃或是跳跃之意, “舞”这一词具有“回转”亦是圆形运动之意,这一点也被看作是能舞的特色。 相对于在横长形舞台上,正面面向关观众演出的“歌舞伎”或是由歌舞伎里产生的“日本舞踊”而言,能里面舞蹈所具有的特色为,在三面面对观众的正方形舞台上,演员边意识三方观众的视线,边做出划圆般的动

25、作为基本特点。 若是将能“舞”和“ 歌舞伎舞踊|歌舞伎舞踏” 、 “日本舞蹈舞踏”作比较,能舞的特色是静态的,一曲当中没有甚大的缓急差异, 身体在极度的紧张下呈现出仿佛如硬线条般的体态。此外和西欧的舞蹈芭蕾相比,能否定了借由跳跃以企图上天的动作,反而采取了重心向下全身呈现出坚实量感的动作。能全体的节奏比西欧诸般舞蹈缓慢,属于静态的节奏。从上可知,能舞不仅和西欧舞蹈相较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和歌舞伎舞蹈、 日本舞蹈相较下,也是含有很大相异的特质。谣 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也就是说戯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同时,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也被称作谣。

26、能的戏曲里,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所使用之背景唱曲,其使用的言语表现也还包含了登场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是情景描写,后代的人形净琉璃授课教师 :康芮婷9丸本歌舞伎等等里也同样继承了这样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成为了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故而能的戏曲无法等同于一般西欧的对话剧,因为当中有很大的部分为使用着独白或是叙述的手法。 谣分为没有调子变化的台词部分和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台词为科白,等同于对话,只有剧中演出者才能使用。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通常又被分为合拍和不合拍两部分。若是单纯从词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只使用上述独白或是叙述的

27、表现来做分别。地谣一定只唱有有调子抑扬变化部分的谣。若是说台词的谣是属于论理的、散文形式的对话,那么,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的谣则是为将感情带到高潮如同诗般的言语,基本上使用着美丽的文句和听起来动人的音调变化作为主眼。实际上,在能里面演出者若于剧中有对话的场合,一开始先使用台词做双方对话,到了单方感情达到高潮的同时,中途就转换为有抑扬变化的部分谣,这样的转变手法是很常见的。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即使是所谓的台词,还是含有异于现代人通常对话感觉的抑扬。而且这样的抑扬是以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能里面所有言语的表现,要如何发话、歌唱都有预先固定好的乐谱作为标准。自然,也无法拿谣和现代新剧里的台词做比

28、较。囃子 能的音乐要素为谣和伴奏(囃子)所构成。在一曲当中复杂地组合了,只含有谣构成的场面、谣和伴奏一同演奏的场面、只含有伴奏的场面等三种场面。简单而言,伴奏若是和谣一同演奏时,伴奏作为谣的音乐,发挥了辅助谣的功能。伴奏独奏的场合,可以透过四种或是三种乐器紧密地演奏成为独立的乐曲。 能剧的伴奏使用的乐器有笛(能管) 、小鼓、大鼓(也称大皮) 、太鼓(缔太鼓) 。也称为四拍子。演奏小鼓、大鼓、太鼓时也要吆喝。吆喝声是伴奏里重要的一部分,有固定的曲谱。 能管是竹制的横笛,有吹口和按孔(七个) ,表面涂漆。由于吹口和按孔间的管内嵌有被称为“喉” 的细竹,能发出筱笛等其他乐器无法达到的高音。作为四拍子

29、中唯一的旋律乐器,在只有伴奏的舞蹈(序之舞、中之舞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奏乐部分单独演奏时要和着拍子,但在与唱念(谣)共同演出吹奏旋律时不和拍子。 小鼓是樱木制、沙漏型的鼓身,里外有两张皮革(马皮蒙在铁圈上) ,以麻绳拴住固定的乐器。演奏时左手提携麻绳,小鼓置于左肩,右手击打。根据麻绳的拧法、击打皮革的位置、击打力量的强弱,发出的声音可分为四种。演奏时常用往皮革上呵气,或者用唾液去浸湿里层皮革上贴着的调子纸(小片和纸)等方法来达到合适的湿度。能的舞台。 舞台中央的是主角,在最前方背向观众的是配角。配角旁边的是授课教师 :康芮婷10合唱团(地謡) ,主角后面是乐师团(囃子方,右起为笛、小鼓、

30、大鼓、太鼓) ,辅佐员。* 舞台机构 能舞台:室外能舞台严岛神社的能舞台能舞台可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不论室内外都有其固定的建筑形式。舞 台 在特殊构造之中有着“屋顶(屋根) ”和“4 根柱子”为最大的特征。建筑物当中一定会有附着屋顶的舞台。这是原本能舞台在野外时的样式,所以四根柱子跟屋顶变成了重要的代表。 四根柱子当然是用来支撑屋顶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被称为“本舞台” 做出三个四方型的空间,让各个面的人都可以观赏到表演。屋顶上放置回音板,且适度的照明装置,都是不可欠缺的。 画著松树的背景叫做“镜板”。在依照野外是以实际的老松树为背景而制作。镜版又称为“松羽目”,歌舞伎甚至从能取得的曲目叫做

31、“松羽目 ”。 幕和舞台连接的部份叫做 “桥挂”,不只是单纯的通道也做为各式各样的空间,房子的外面和里面、很远的地方、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等等。 室内能舞台能乐堂 “桥挂 ”的附近有三株松树,演出的时候变成目标也变成景点,把远近感显示出来。 舞台的周围有着 “白洲”。这个是从以前在野外举行表演时舞台的周围铺着玉石,考虑到借着太阳光的反射来代替照明。现在只是留有这个名字,形式性的铺着。 能舞台没有缎帐,观众围在突出来的舞台的周围,没有使用麦克风等等的音响和舞台装置、照明的变化,真正地使舞台和所见的成为一体的“能的世界” 。观众席 能的观众席分为正面、胁正面、中正面与地里四个区域。正面指的是正对镜板的位置;胁正面指的是桥挂侧边,正对地谣座的位置;中正面指的是正面与胁正面之间,朝向目付柱的位置;地里指的是地谣座背后,与胁正面相对的位置。观众席的四个区域环绕着舞台的三个面。到了昭和时代,能乐堂的地里遭到废止,现在能乐堂的观众席只有正面、胁正面、中正面三区。 里舞台 通常舞台的后面就是休息室。在靠近幕的地方,主角、配角、狂言师和乐师大概都已经决定了。只不过不是个别的休息室,各个演员互相交换意见,使舞台顺利进行的休息室。幕的旁边就有“镜间” ,能开始前对于演出者的精神和服装、面具等做最后的整理。楽师也要对楽器的状况做整理,能剧的型式是从楽师的信号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