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43462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阴阳三?名词解释1、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三宝: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称之为人身三宝4、阴阳学说: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界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5、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6、阴阳互藏:只相互对立的阴阳双

2、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7、阴阳消长:是阴阳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8、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9、阴阳转化:是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了一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条件是“极”和“重”10、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11、五行:是指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3、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14、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

3、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5、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16、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 ,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平衡。17、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又称“倍克”18、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 ,又称“倍克”19、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20、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及母脏。21、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22、益火补土:即温肾健脾法,指用

4、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23、金水相生: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24、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乘脾证。25、泻南补北: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26、培土制水: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指可从外部查知的现象。所谓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联系、以及与外环境

5、相互关系的理论3、肺朝百脉:朝即聚会,朝向;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与肺,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肺助心行血的基础。4、肺为水之上源:肺居上焦,为最高, 肺气的肃降作用不断地将上焦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故有之说5、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传输至全身的功能。6、脾主升清:清,只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疏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7、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宣泄

6、、畅达。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8、肝体阴用阳:阴体主要是指肝贮藏阴血之本体, 用阳主要指肝的气机主升主动之功能及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9、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非完成呼吸的功能。10、泌别清浊:泌有过滤之意, 别即分别。小肠具有将胃下降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分化为水谷景物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的功能11、大肠主津:指大肠具有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分水的功能,从而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有关12、水火既济:也叫心肾相交 。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心火下暖于肾,可是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可是心阳不亢;同时,心阴还可资助肾阴,肾阳还可温煦心阳

7、。这种心肾阴阳互济互补,维持心肾两脏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被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13、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言肾精的充盛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又赖神精的化生,精血可以相互滋生转化。又称为肝肾同源 , 乙葵同源14、天葵: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人体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15、五神藏:即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精气血?名解1.先天之精:禀授父母的生殖之精,他与生俱来,在出生之前已经形成2.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十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3.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

8、之精结合而成,聚于胸中之气4.气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5.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汽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6.血虚 血液虚损不足,营养功能减退,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7.离精止血 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脉外,又称为出血。8.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个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9.血为气之母:是指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理由是:a 血能生气;b 血能载气。10.经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盈,亦有赖于血液的

9、滋养,精血可互生互化;血 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11.血汗同源:血液和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又是汗液的化生之源,由于血液和汗液均与津液有关,故曰“血汗同源” 。12.气随精脱:津液十气的载体之一,当大吐 大泻 大汗等津液大量流失时,气易随之外脱,即称为气随津脱。经络?名词解释1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2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发挥着统帅、联络、调节等作用。但在功能、循行上不同于十二正经,是督、任、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八脉的总称。3 阳脉之海

10、:指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调节全身阳经气血,故名4 阴脉之海:指任脉。能总司阴脉之间的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名5 筋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6: 别络:从经脉分出的最大支脉。别络有十五条7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如对“得气”和“行气”的经络现象的概括。8 六合:即经别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的六对组合。9 一源三歧:冲、任、督脉皆起于胞中,故为“一源” ;下出会阴后,分为三条路线分别循行,故为“三歧” 。10 络属:络,即十二经脉与互为表里经的脏腑的联系为络。属,即十二经络与本经脏腑直接联系为属11 归经:指药物对某经某

11、脏的选择性作用。体质?名词解释8 体质: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有遗传性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9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10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11 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12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13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郁、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病因?名词解释11 病因学说:是研究病因性质、致病特点与治病规律的学说12 病因:指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13 辨证求因:又叫“审证求因” ,系根据疾病所反映的临床表现,通

12、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14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15 疫疠: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16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合称痰饮17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触之有形的痰核18 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19 淤血:凡是离经的血积存在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都是淤血病机?名词解释1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2 实;邪气盛,是以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3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对疾病内

13、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4 阴盛格阳;阴气偏盛至极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装态5 阳盛格阴;阳气偏盛至极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装态6 气滞血瘀;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 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7 内生五邪;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 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所至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称内生五邪8 寒从中生;机体阳气虚衰推动气化功能减退 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又称内寒9 风气内动;疾病发展过程中,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 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10 阴虚至实;病症本来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 转变为邪气亢盛较突出的主要过程防

14、治原则?名词解释1 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治法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侯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原则2 正治;采用与疾病的证侯性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3 寒者热之;寒性病症出现寒象 用温热方药来治疗4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来治疗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性病证,用于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5 寒因寒用;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性病症 用于正气虚衰而出现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6 祛邪;却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用于各种实证7 阳病治阴;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滋阴以抑阳,既王冰所云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8 阳中求阴;根据阴阳互跟互用而设的一种治法 再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 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用于阴偏衰的虚热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