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
2、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
3、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育能促进学生
4、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
5、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材料: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
6、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题:(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
7、加以分析。(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解析:(1)张老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首先,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次,张老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
8、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再次,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明白知识原理,体现了谈话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最后,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表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2)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张老师让学生亲
9、自进行实验和用示意图演示实验结果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张老师通过学生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明白了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张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问题既是知识的应用,也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材料: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
10、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问题:(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答案解析:(1)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犹豫
11、不决的状态。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材料中,晓雯既想当班长,又害怕耽误学习;既想参加数学竞赛,又担心完不成班级规划的任务,这体现了对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既想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属于趋避冲突。日常生活中,晓雯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这体现了两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力,都想追求,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属于双趋冲突。(2)针对晓雯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应注重培养晓雯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一,首先帮助学生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自觉性是意志行动的
12、重要特征,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行动目的的基础上。对晓雯的教育,可以从确立远大的目标着手,合理处理好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动机冲突。第二,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都需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付出艰辛和努力,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对于晓雯这样优柔寡断的学生,要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第三,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在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中,离不开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班集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晓雯这样的学生
13、,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兢兢业业、不畏困难的作风,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第四,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要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激励晓雯用格言、座右铭警醒自己,用杰出人物的事迹对照、监督自己的言行;同身边的榜样相比较,找出差距,迎头赶上;每天坚持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发现缺点,及时改正等。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
14、而灭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国家灭亡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灭亡,故题干说法错误。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故题干说法正确。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答案解析:该说法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教
15、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答案解析:(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全面发展就是指学
16、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答案解析: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答案解析:(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答案解析: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17、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答案解析:(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完全同步。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有可能超前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社会生产力、
18、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所以,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案解析:此说法正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谈谈你的感受理解。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即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
19、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启示教育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启示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这启示教育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
20、发展的互补性。表现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启示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谈谈你的感受理解。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即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启示教育
21、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启示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这启示教育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表现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启示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进
22、行教育,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答案解析:此说法错误。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
23、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答案解析:本题说法错误。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答案解析:错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