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44000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升本教育理论小抄(已排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辨析题:13教育目的只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归宿。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

2、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因此,单纯说“教育目的只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错误的。14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2)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这一定义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内涵:一是目标的对象性是指惟一的学生;二是目标是

3、指最终取得的成果;三是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进一步具体化、趋向作业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简答题:15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有何关系?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也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的欠缺而受到影响。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

4、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社会将会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育内容

5、的发展与更新。新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也都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

6、育。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辨析题1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发展。错误。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表现之一,就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

7、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简答题15.教师的作用是什么?15.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16.教学的地位是什么?1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17.班主任应该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7.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论述题(要点)18.试述启发性的教学原则。18(1)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

8、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一原则主要是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定的。学生获取知识,离不开他们自身的独立思考和领会,只有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用各种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整个体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31.错误。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32

9、.在解决问题的阶段中,一般应先明确问题,再提出问题。32错误。在解决问题的阶段中,一般说先提出问题,再明确问题。七、简答题3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33.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划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提出问题:这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存在。(2)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要找出主要矛盾,需先分析矛盾,即先把整个问题分解为局部,使矛盾充分暴露,再通过比较,抓住关键。(3)提出假设:这个阶段是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不是一下就可确定下来的,因此需先以假设的

10、形式出现,然后经过验证逐步得到完善。(4)检验假设:这个阶段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包括实验)。问题解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目标指向性。解决问题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2)操作系列性。在把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充满了一系列操作。(3)操作认知性。具备了目标指向性和操作系统性同时,还应有操作认知性。34.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34(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

11、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35.有效练习的条件是什么?35.有效练习的条件是:(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把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八、论述题(要点)36.试述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36(1)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如果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并去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于事件的卷入。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家庭、学校和一般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榜

12、样也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我们可以使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实际上也是很好的促进人们助人行为的方法。并且,如果将多种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结合到一起使用,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的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一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

13、儿童的助人行为。3辨析题13.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13.错误。该观点属于教育心理起源说,虽然看到教育中的模仿因素,但却没有看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14.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14.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简答题15.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1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

14、么?16.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17.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17.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论述题(要点)18.试论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8-(1)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2)实践证明,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主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搞好个别教育,

15、将二者结合起来。(3)贯彻此原则要求: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人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1.错误。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32.动机是由人的内部需要产生的。32.错误。动机是由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的诱因相结合而产生的。七、简答题33.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33(1)通过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说来,学习动机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越好;反之,学习动机越低,则其学习效果也会越差。

16、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正相关关系。(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对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通过学习的成功作为强化物,对学习活动进行不断的强化来实现的。(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从事后续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扎实的知识技能是完成任务的基础,是实现目标的前提。34.简要说明“大五”人格理论。34.“大五” 人格理论。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 5 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五个因素就是神经质性,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和

17、尽责性。神经质性纬度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外向性纬度一端是极端外向,一端是极端内向。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在随和性纬度上得分高的人是乐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低分者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尽责性是指人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35.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35.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和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预防与发展并重。八、论述题(要点)36.如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36(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

18、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第二,要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提高复习效率;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要多样化。4辨析题13.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13.错误。教育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涵义,因此是错误的。14.“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14.错

19、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简答题1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有哪些?15(1)培养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6(1)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2)教学上不断更新。(3) 教师的教育机智。1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7(1)激发学习动机(2) 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论述题(要点)18.联系实际,论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18.答案要点:(1)涵义: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

20、服消极因素,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2)依据: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体现。在学生身上,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两种因素不断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积极因素不断增长,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不断进步。(3)贯彻要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4)联系实际论述。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31.错误。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32.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准确性的特征。32.错误

2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七、简答题33.简要说明遗忘的特点与规律。33.遗忘的特点与规律:(1)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抽象的内容要比形象的内容容易遗忘。(3)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 的特点。(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干扰引起遗忘。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同。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内容不容易遗忘,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首尾部分所受的抑制较少,中间部分较多地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至。(

22、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主动的压抑不愉快的事情会影响遗忘。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会影响遗忘。34.简述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34.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是:(1)经验的情绪后果。(2) 需要的满足。(3)知识水平。(4)家庭背景。(5)参照群体。(6)文化因素。3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5(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

23、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八、论述题(要点)3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进行概念掌握?36.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 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3)注意“ 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 正确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运用求同与求异方法形成正确概念体系。5填空题13.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13.错误。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客观性是教育学的特点。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既要体现人的主观愿

24、望,同时又要遵循教育规律。1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14.错误。此说法不全面。“序” 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的逻辑系统;二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简答题15.为什么说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请简要说明其原因。15(1)教学活动永远受社会意识形态决定,受统治阶级政治观、道德观影响。(2)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3)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直接的影响。(4)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中也具有教育因素,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思想行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16.简述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6(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

25、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 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17.教育的社会属性有哪些?17(1)永恒性。(2) 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3)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论述题(要点)18.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请加以分析。18(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不断在德育内容、原则、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补充。(3)就德育

26、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来说,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过程。(4)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停滞不前等,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持续性。(5)由于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这种长期反复存在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上来,这也决定了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反复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6)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一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实施德育,而且,要

27、抓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并反复抓,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地发展。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31.错误。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32.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即人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32.错误。注意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特征。这是一种效率方面的特征。实践和实验表明,人可以“一心二用 ”,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七、简答题33.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性?33.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

28、性。(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 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 思维的创造性。34.简要说明“大五”人格理论。34.“大五” 人格理论。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 5 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五个因素就是神经质性、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和尽责性。(1)神经质性纬度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2)外向性纬度一端是极端外向,一端是极端内向。(3)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4)在随和性纬度上得分高的人是乐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得低分者多报有敌意、为

29、人多疑。(5)尽责性是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3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1)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2)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1)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2)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3)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八、论述题(要点)36.培养学习需要有哪些途径?如何实施?36(1)学习需要的培养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直接发生途

30、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转化途径即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6辨析题1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13.正确。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符合以下基本条件: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遵从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为社会权威机构所认可;拥有专业的自主权。1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14.错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有共同之处,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简答题15.

3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5.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16.美育的意义是什么?16.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有怡情健身的作用。17.德育方法的依据是什么?17.依据德育目标。依据德育内容。依据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论述题(要点)18.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18.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建立优良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加强个别指导,针对学生性格因材施教。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

3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31.错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2.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2.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七、简答题33.简要说明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33(1)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有意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完全取决于刺激对象的影响,而是主要取决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任务、目的。(2)意志力与抗干扰能力。坚强的意志力有利于克服分心,集中注意而排除其他干扰。(3)社会需要与间接兴趣。无意注意是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有意注意是以间接兴趣为条件的。活动本身虽乏味不吸引人,但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为了完成活动

33、任务,活动本身便成为有意注意的对象。(4)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操作和思维活动积极化,可以防止单调活动引起的疲劳和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4.简述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34(1)经验的情绪后果。(2) 需要的满足。(3)知识水平。(4)家庭背景。(5)参照群体。(6)文化因素。3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5(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

34、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八、论述题(要点)36.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36(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 嵌入 ”整个文化形态里。(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

35、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儿童早期经验。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5)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的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7辨析题1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3.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

36、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14.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14.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简答题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5(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6(1)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

37、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规律。17(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逐步提高的过程。18.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而传授知识则无关紧要。18(1)该观点是错误的。(2) 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3)该规律认为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

38、重要条件。心理学部分辨析题3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31.正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是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32.能力、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32.正确。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与属性、联系与关系的抽象概括与体系化;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七、简答题33.简述技能的特点。33.技能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9、区别于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34.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34.情绪与认知的联系:(1)认知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有了对事物各种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2)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情绪与认知的区别:(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35.简要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

40、35(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所谓算法式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启发式。(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手段一目的分析就是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算子(算子亦称操作者,指在思维中用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搜索。爬山法是指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3)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利用现在的算子,沿着某条通路通过一个一个节点,逐级向目标递进。这就是目标递进策略。目标递归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

41、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八、论述题(要点)36.试述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36(1)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如果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并去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于事件的卷入。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家庭、学校和一般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榜样也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我们可以使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实际上也是很好的促进人们助人行为的方法。并且,如果将多种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结合到一起使用,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的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二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