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44006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名 词 解 释 1、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教学相长:(1)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3、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

2、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4、自然后果法: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 反 对 对 这 一 年 龄 时 期 的 儿 童 进 行 说 理 教

3、育 , 也反 对 他 们 施 以 严 酷 的 纪 律 和 惩 罚 , 主 张 让 儿 童 通 过 体 验 其 过 失 的 不 良 后 果 去 认 识 错 误 , 吸取 教 训 , 学 会 服 从 “自 然 法 则 ”, 自 行 改 正 。 这样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是由其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种教育方法具有反封建专制教育的意义,但易引发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后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 5、 星 期 日 学 校 : 是 英 国 工 业 革 命 时 期 为 贫 民 儿 童 举 办 的 一 种 初 等 教 育 机 构 , 又 称 主 日 学校 , 利 用 星 期 日 为 贫 民 儿 童 传 授

4、 简 单 的 读 写 算 和 宗 教 知 识 , 因 而 得 名 。 6、 要 素 教 育 论 : “要 素 教 育 论 ”是 瑞 士 近 代 教 育 家 裴 斯 泰 洛 齐 寻 求 简 化 教 学 方 法 的 结 果 。在 他 看 来 , 要 素 是 构 成 事 物 最 简 单 的 基 本 单 位 , 要 素 教 育 就 是 依 据 儿 童 先 天 能 力 的 最 初 表现 , 寻 求 教 学 内 容 的 最 简 单 要 素 进 行 教 学 的 方 法 体 系 。 7、 黄 老 之 学 : 依 托 皇 帝 而 本 于 老 子 的 一 种 学 说 , 实 际 上 是 以 道 家 思 想 为 核

5、 心 , 融 合 了 先秦 诸 子 百 家 的 学 派 的 思 想 , 特 别 是 儒 法 两 家 思 想 而 形 成 的 。 其 实 质 是 刑 律 与 道 德 并 用 。 8、 汉 代 “太 学 ”: 汉 代 创 立 的 中 央 官 学 , 公 元 前 124 年 建 立 太 学 , 它 属 于 大 学 性 质 , 主要 传 授 儒 家 六 经 。 它 的 创 立 标 志 着 我 国 官 学 制 度 的 建 立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 124 年)置博士弟子员 50 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

6、学。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毕业后会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9 六 学 二 馆 : 唐 承 隋 制 , 设 立 国 子 监 , 下 设 六 学 , 即 国 子 学 、 太 学 、 四 门 学 、 书 学 、 律学 、 算 学 , 是 唐 代 教 育 制 度 的 基 本 内 容 。 六 学 之 外 , 东 宫 设 立 弘 文 馆 , 门 下 省 设 有 崇 文 馆 ,同 为 中 央 官

7、学 的 性 质 , 通 称 “二 馆 ”。 这 就 是 唐 代 中 央 官 学 的 基 本 制 度 , 即 为 “六 学 二 馆 ”。 10 三 纲 五 常 :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儒 家 学 者 所 主 张 的 道 德 观 念 。 “三 纲 ”指 君 为 臣 纲 、 父 为 子纲 、 夫 为 妻 纲 ; “五 常 ”指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五 种 常 道 。 11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以 骑 士 训 练 和 培 养 为 宗 旨 的 骑 士 教 育 应 运 而 生 ,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

8、、忠君敬主、宠媚贵妇的骑士精神和技能。主要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世的各种礼仪和“骑士七技” 。“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骑士教育有三个阶段。年满 21 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其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宫廷礼节的职业军人。 12、 导 生 制 : 也 称 相 互 教 学 制 。 是 由 英 国 牧 师 贝 尔 和 兰 开 斯 特 创 立 的 , 在 导 生 制 学 校 里 ,大 教 室 中 放 置 一 排 长 桌 , 每 排 约 10 个 学 生 , 由 一 个 年 长 并 学 习 好 的 当 导 生 , 由 导 生 把 从教 师 那 里

9、 学 到 的 教 学 内 容 教 给 其 他 学 生 。 导 生 制 的 出 现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学 生 多 , 教师 少 的 矛 盾 ,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英 国 初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1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的学校。为实现这一思想,他先后到达英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宣传“泛智教育”,对各国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4、八股取士:明代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形式,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

10、,“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格式,并有文字限制。 15、消极教育: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谓“消极教育”就是指儿童发展早期阶段,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其本性健康的成长。 16、六艺:西周教育的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六艺” 之中,又有“ 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 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17、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11、,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18. 七艺: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在学科的发展史上,中世纪的七艺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19、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这是进步主义教

12、育的一个思想核心,也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育不尊重儿童的弊病,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认为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不尊重儿童的错误做法,他则极力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 20、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卢梭针对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强调教育适应的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他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认为,人类的教育来源于

13、三个方面:自然、人和事物,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相互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自由教育、消极教育、活动教育、身心调和发展、行动多于口训等。 21、幼稚园“新大陆”: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在清末产生以后,多分布在大城市,为上层社会服务。陶行知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使幼儿教育为劳动民众服务。他向社会呼吁:女工区域是需要幼稚园的,农村也是需要幼稚园的。本着这种精神,他号召来一个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厂的运动,开垦“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22、三字经:三字经为宋末王应麟撰写。全书共有 356 句,每句三个字,共 1068字。全书五个部分,句句成韵,通俗易懂,读

14、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是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 23、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一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共 20 篇,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训诫子孙。这部书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4、监生历事制:明代国子监生的实习制度。始行于洪武五年(1372 年)。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后分拨至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亦称“拨吏”。历练事务三个月,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国子监读书;奸懒的发充下吏。这是挂职实习的雏形。25、苏格拉底法:

15、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也是他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 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或称“助产术”, 又称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对话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苏格拉底法包括几个步骤: (1)讽刺,即连续的诘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识中的错误; (2)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 (3)归纳下定义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

16、西。使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有其历史局限性,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26、民主主义与教育:此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著,写于 1916 年,系统论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阐述教育与民主社会、(科学实验方法、进化论和工业改造)的关系,强调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等基本观点。该书已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有广泛影响。27、“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洲二地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这种教法改变当时重辞

17、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时务。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28、弟子职: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 2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学宫创立于齐桓公田午当政时,直

18、至秦灭齐而亡,存在 150 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培养了人才,还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融合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的性质:1、它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1、学术自由 2、(稷下学者)待遇

19、优厚。30、文翁兴学:汉武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乃从郡吏中选拔聪慧者 10 余人到长安太学求学。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文翁就在成都立学。招郡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与重用或推荐到朝廷做官。文翁兴学改变了蜀地的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和教育风气,同时,文翁兴学的经验也为朝廷所借鉴,后汉武帝在全国推广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因此发展起来。 31、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 年)设立。因建于洛阳鸿都门而取 名。是 宦 官 为 对 抗 太 学 生 而 另 立 的 一 所 官 学 , 内 容 是 学 习 辞 赋 、 小 说 、 尺 牍 、 绘 画 、 书 法 , 意在 对 抗 太

20、学 的 经 学 。 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由地方长官和朝廷三公举荐,学成之后,任官优厚。但在汉代官学系统中,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32、官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创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致五经师”(后汉书?明帝纪)。四姓指汉皇帝的外戚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为这四姓不是列侯,故称小候。学校直接由朝廷聘名师执教,条件优越,师生

21、待遇优厚。 3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考查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由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定后报司徒,司徒核定后再呈吏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九品中正制创立的目的在于“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但随着中正官逐渐由世族豪门掌握,品评人物就惟重门第。这样,原来德才与家事并重的标准就变为仅以家世门第为惟一标准,遂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为维护世族权利的工具。到隋朝被废除,由科举制取代。 九品中正制:汉代的选士是

22、由郡国察举,即所谓“乡举里选”。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政权须得士族支持。曹丕做了魏国皇帝后,采纳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奏义,实行“九品中正”取士方案:州设大中正,群设小中正,以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或州郡之“贤有识鉴者”做中正官。规定中正官的职责是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按他们的言行予以进退。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送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九品,即上上、上下、上中、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到后来前三品一般限于士族,四品以下从寒门出,下品不能升入上品,所以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说法”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时,曾收到一定效果,根据“

23、唯材是举”的政策,取士“盖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斥退了不少无才之人。但到后来,品级品定及升降全由中正指定,所以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低选士的方法。这种方法到隋唐才被科举所取代。34、千字文:魏晋南北朝时,私人讲学之风十分盛行,私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私学教材也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梁武帝时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千字文全书一千字,以押韵的方式组成连贯通顺的四字句,十分便于儿童朗读背诵。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千字文是一本十分流行且相当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35、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

24、的机构和最高学府。源于近代设立的国子学。南北朝时北齐改称国子寺。隋文帝时国子寺设祭酒作为长官,管理所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成为专门的教育管理行政机构。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承隋制,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等统归国子监直接管辖。宋代以后,国子监有时也行使全国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设学部,国子监撤销。 36、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的产生。于是在 1861 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

25、67 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兼习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校。1901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37、南洋公学:1897 年盛宣怀奏请设立的,因为该学校的经费是由招商局、电报局捐赠,故名南洋公学。学校分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外院相当于附属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堂,上院相当于高等专门学堂,师范院培养教育人才。外院招收 10岁以下聪颖儿童;学制为四年;学堂参照日本草订新式学堂章程,采用分年级按班级授课制;廷聘中西教习,开设中西课程。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指导思想。南

26、洋公学是我国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的雏形;培养近代科技文化人才,促进了学校管理的发展,同时还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38、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各大学组建成的国立大学。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命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武汉吃紧,三校又奉命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39、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学校运动。该运动是在巴西多建立的泛爱学校基础上演变而来。所谓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将卢梭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实践的产物,这种学校反对封建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教

27、学方式上以户外运动和游戏为主。这种学校后来被推广到德国各地,从而形成了泛爱学校运动。40、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行政长官贺拉斯?曼在学习德国教育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上半期所发起的一场国民教育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是强调由各州控制教育权,由各州创办和建立公立学校。其目的在于培养国家公民,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为美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公立学校运动中州、联邦对教育的领导则奠定了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41.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在昆西学校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该方法总的指导原

28、则是: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以此为指导,帕克对课程、教材和教法等进行了改革。他废除背诵,提倡理解;他反对以割裂的课程为中心,而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设置综合课程;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的自我探索和创造精神。 42. 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4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29、,不论贫富、贵贱以及族类,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提出来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4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 15 岁以上的教育;

30、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45、三纲领八条目::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46、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到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

31、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中庸内容包括四条:1、性与教 2、中庸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均有深刻的影响。47、学记: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制度和教学的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32、。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48、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它对汉代的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具体内容是: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9、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元 606 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经

33、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

34、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50、八股文取士: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采用排偶文体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艺即义,指应试的经义,因多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又称四书义或四书文。八股文取士约定型于明代中期,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作文时只用对偶,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35、、束股八部分组成。51、三舍法:是北宋熙宁、元丰兴学时期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即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外舍生成绩优良的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的升入上舍;上舍生学行卓异者由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省试,直接补官。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宋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

36、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明清,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52、书院: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1)宋初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2)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3)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A 学术流派林立:南宋著名的学术流派就有朱熹的闽学、张栻的湖湘学、叶适的永嘉之学、陈亮的永康

37、之学、吕祖谦的婺学、陆九渊的心学等。B 书院制度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的学规,标志着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特点尤为鲜明: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53、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 1306 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54、监生历事制度:明代的官学制度较之前代有所发展且具有特色的是国子监。(清朝沿用)。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确定的考核办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选授官,中、下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