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146229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佛教丧葬礼仪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 ”、 “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 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民间延续着一种令人费解习惯,人死后出葬的时候,在沿途上,边走边洒一些用黄纸剪成形状像古币一样直径在 10 公分左右的“纸钱”,而且,在出殡的车辆所经过的桥头上,还要压上一张黄纸,叫做“买路钱”,据年纪大的人讲是为了打发

2、 “小鬼儿”,让逝去的人在通往黄泉的路上顺顺当当,不再有什么磨难,至于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类似这样的丧葬习俗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为更好地为广大信士服务,特别订定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一、临终关怀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 生死一如“ ,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

3、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一)认识死亡1、死亡的种类人类,乃至一

4、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 。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

5、 ,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就是形容这种变故。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2、死亡的现象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

6、,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3、死亡后的情形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

7、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 。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

8、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4、死往何处去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 ,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

9、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幺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

10、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

11、?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 ,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

12、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二)坦然面对死亡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

13、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 。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

14、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 ,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

15、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 。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

16、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

17、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三)病危须知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

18、移动。 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1、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2、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3、病人病危,可鼓励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4、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5、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6、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

19、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判断是否死亡: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准备后事,如:决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

20、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四)助念须知“临终助念” ,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助念的功用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有的人

21、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注意事项1、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2、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3、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4、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6、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7、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

22、手轻轻帮亡者闭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

23、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二、撰写遗嘱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

24、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遗嘱” ,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一)遗嘱通则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二)遗嘱的种类自书遗嘱: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公证遗嘱:应

25、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密封遗嘱: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代笔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建议提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