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中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现象令教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厌学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导致学生形成诸如退缩、自卑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厌学状况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一、厌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厌学也可以定义为: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
2、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一般来说有厌学症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1. 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认为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社会流传的一种偏见在学校中的反映。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这种“读书无用论 ”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 对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学生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
3、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时常伴随着不愉快,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和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缺乏或者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 对学习活动存在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他们好像感到只有远离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记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或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持抵触态度。 二、厌学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
4、卫生协会 2000 年 8 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 20%。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不仅如此厌学还会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严重的厌学行为则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大面积厌学现象,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陷入一种伤病学习状态 学生上学本应搞好学习,以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要,可是,由于出现学习与需要间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不想学而又不得不学的矛
5、盾心理,所以,陷入被迫学习的伤病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严重地影响与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导致学生的弃学、流失,从而危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学生的大面积厌学,造成了许多潜在人才的无端浪费 一些学生天赋好、个性强,但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无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及时引导,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常常产生抱怨情绪,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一些学生感到升学无望时,便悲观、失望,不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放弃成才的追求。 3.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会成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最终影响
6、社会治安 厌学情绪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发生变异,行动上出现反常,道德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模糊,常常感情用事,放任纵欲,做出违法的事情,直接扰乱了社会治安。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很严重,他们不想上课,常常逃学、旷课,养成了恶劣的行为习惯。 4. 大部分学生厌学状况,显示出当前中学教育存在某种危机 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学习价值观、职业选择观也都在变,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学生产生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能积极有效地去引导,让每个
7、学生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武装、充实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对社会有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5. 学生的严重厌学状况,也显示出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乃至整个素质的下降趋向 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茫然,不能形成合乎情理的学习动机,造成学习的兴趣偏向,甚至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逐渐衰退,大大地降低了学习质量。所以,不论从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动力、情绪、兴趣,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代,他们要在这个时期打下科学文化基础和初步形成世界观及人生观,如果因厌学而荒废学业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势必要影响这一代人以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进而危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三、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8、1.社会因素 首先,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与社会分配机制不合理密切相关。目前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分配倒挂现象,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加上“一切向钱看”这一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诱导,形成了新的“ 读书无用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态。其次,社会文化新思潮的影响,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人情疏远,相互不信任,使学生在艰苦奋斗与阿谀逢迎的矛盾之间彷徨难定,滋生享乐念头,丧失了奋斗精神。再次,社会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看重学习分数而忽视能力水平,致使大部分能力强而一时成绩略差的学生得不到公正评价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 (1)课程繁、难、深,教学方式枯燥呆板,扼杀了
9、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理科教科书内容深而窄,课程的难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加之有的教师处理教材呆板,单靠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下去适得其反,学生听课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从而滋长了厌学情绪。 (2)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诱发了教师偏爱尖子生的现象,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我国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指导思想的中学教育,除了一门门课程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 ,有增无减,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紧张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其次,由于升学指标的压力,部
10、分教师放弃多数学生,只偏爱那些有希望的尖子生,把主要精力用于给尖子生开“小灶” 。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学校的感情,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无任何乐趣可言。 (3)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教师缺乏和学生情感的沟通。 日常学习的高压力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焦虑,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和障碍。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至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咨询。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情感的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喜欢这个教师并愿意上这位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
11、道”。然而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们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施教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智力目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需要的满足,从而销蚀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甚至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教师的教学引不起学生情绪的波澜,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激不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动力的缺失,出现厌学、紧张、恐慌等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有效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其实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我们一直擅长的法宝是无休止的考试,考试的用意纯粹在于选拔,只讲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过程性进步和发展,甚至用几
12、次考试的成绩对一个学生进行绝对的判断,这种过分的评价机制势必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天性,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乐趣的体验。 3.家庭因素 “过度期待 ”与“偏重智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父母 “望子成龙”的愿望在中国历来都很强烈。家中只有一棵独苗的特殊状态强化了父母“望子成龙” 的愿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得第一。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让孩子去外面玩,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求学的乐趣。有的孩子因为经受不了来自家庭的高压力而出走或做出其他过激行为。 4.学生主观因素
13、 从心理方面来分析,中学生厌学除了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有关外, “病灶”集中于心理的倾向性(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方面) ,主要表现如下: (1)动机不明确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 、 “读书无利”而厌烦学习,这除了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 ”的遗训,因此,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图个人有“出路” 和“出息”。据实而论,极大部分学生意念中的“出路 ”是指谋到一份工作, “出息”是求有名声多利禄,但是他们又感到谋到职业
14、和名声利禄并非易事,需要自己不懈拼搏加上幸运的机遇,还要有一定的背景靠山。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变得空虚缥缈了,这怎么能变为动力激发出炽热的学习热情来呢? (2)兴趣缺失 兴趣是行动的起点。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无异于一种苦役,使人思之心烦,学而生厌。 (3)注意减退 不少学生听课心不在焉,看书走神分心,作业马虎了事,就是心理上的注意力涣散的表现。学生学习时注意分散,心不专一,一心二用,造成了“无知” 、 “不精”或“ 疑惑”。这样,又会使他们对学习对象的注意更难指向与集中, 、于是更
15、加无知、不精、疑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 (4)情感淡薄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感。我们现行的中学教学弊端甚多,最突出的弊病是专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不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对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来说,他们想学到想掌握的知识、本领,教师不给或不能满足,他们不愿听或许没有用的知识,教师反而拼命灌输。我们不少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把本应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得枯燥无味。这样,他们当然不会热爱学习, “学而不厌” 也就难以做到了。 (5)意志薄弱 不少学生
16、学习不刻苦、读书无劲头,这是心理上的意志问题。所谓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三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9 。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往往在这三点上出毛病。他们或者没有真正明确的学习目的,或者畏惧内部困难(自身的思想干扰)和外部困难(外在条件的障碍) ,或者缺乏熟练的随意动作,使意志行动无法实现,因而在学习的困难和问题面前产生儒弱、胆怯、畏惧等心理。 四、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策略 中学生厌学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学生群体所必须关注的具体问题,它已泛化为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而且亟待解决的社
17、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去解决中学生的这个人生发展课题。 1社会方面 现如今,社会大环境出现了种种消极腐败现象,并逐渐漫进了学校,污染着教育教学环境,例如经商热、出国热、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知识贬值、黄色文化、迷信活动等等,对学生的头脑和心理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许多学生学习上动机狭隘、精神不振、心烦意懒、兴趣索然与这股冲击波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全社会要进一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要多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有益的文艺作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保证教育投入,加大宣传力度,要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清理网吧、电子游戏
18、室、录像厅等文化场所。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净化社会,还学生一个充满阳光的生活空间。 2学校方面 (1)改革教学方法,这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标,着眼予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切忌满堂灌和填鸭式,多样灵活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厌学情绪的产生,要使学生觉得“有趣” ,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役,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又要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不易和科研的艰辛,
19、训练他们在学习上能刻苦发愤,吃苦耐劳,坚持“苦字” 与“乐字”的辨证统一。同时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就会使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弱化考试分数,增强能力关注,鼓励全面发展;教师切不可依据测试成绩去排座位、分等级;对学习暂时困难生要多加鼓励,使他们也有机会尝试成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 (2)普及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这一武器来预防和诊治厌学心理 教师的工作绝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结构、
20、意志结构、情感结构和三者综合在一起的实践能力。因此,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结构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应履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义务,并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去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广大教师应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让心理学理论从书本中走出来,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它为钥匙,开启学生“厌学” 之锁。另外,教师只有懂得心理学知识,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表率,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对子女不过分溺爱或过
21、分严厉,应因势利导,要他们从小自强自立,知难而进,对自己要有信心。还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对于厌学的学生,家长与教师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4学生主观方面 作为学生本人,应该锻炼和完善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用理性思维来对待学习;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增强自身的人生责
22、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1)强化自我上进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学会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树立乐学的信心,从而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前面已谈过,中学生厌学的心理“病灶” 之一是意志衰弱,所以培养学生具备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意志品质是医治厌学心理所不可或缺的。意
23、志品质的培养要以提高认识,发展情感为前提。这里说的认识是指正确的信念和理想,有了它,才会百折不挠、奋斗到底;这里说的情感,是指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有了它,才能使意志活动具有强大的动力。意志是体现在行动中的,是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出来的。因此,学生应主动参与一些有适当困难的工作或作业或一些需要吃苦耐劳的活动(如体力运运,体育锻炼等) ,让自己付出意志的努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自我良好的意志,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例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坚持独立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坚持公益劳动或做好事,坚持各体育锻炼尤其是冬、夏锻炼等等。 (3)勇于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斗争 前面在讨论有
24、厌学现象的学生的表现特征时提到他们对学习活动存在偏差,远离学习活动,好像感到只有远离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其实这就是自己的一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 11种不合理信念,其中一条就是“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 艾里斯认为,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刚开始或许是因为功课难、或许因为老师不够重视自己,因此便产生了逃避、退缩的心理,长此以往,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他们享受到了避开困难的快乐,但却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变得不学无术,最终荒废学业。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理性的人,理智的思考问题,善于克服困难,不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犹豫和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