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备课本)吴劲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08 年 7 月2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概论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类机器和机具的总成。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的唯一标准) 。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分狭义和广义农业机械化两种。狭义农业机械化: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代替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广义农业机械化
2、: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4、农业现代化:3表述 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表述 2: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
3、代化。具有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关系:1.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及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特点4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
4、道路的选择上大致可分为 3 类: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以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3.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如法国、德国等,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二、
5、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回顾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行政推动阶段、机制转换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 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5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
6、化事业的发展。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 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市场导向阶段(1995 年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优惠政策全部取消,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相应法规和政策措施的保护和引导下,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进程加速,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加快。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成就: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工业体系;健全了农
7、机化机构,培训了农机化人才;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3.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密集程度;(2)工业发展水平;6(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农机品种、质量、农机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人口过多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机械化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2)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及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
8、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适应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应注意的问题1.农业机械化项目的选择要因地制宜;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与生物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密切配合;3.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4.做好劳动力的转移与再就业;5.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6.农机化的管理要科学化、法制化。7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目的与任务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属专业课,在已学课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如何管好用好农业机械装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培养
9、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机械化生产工艺设计及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动态,具备农机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技能,为成为合格的农业工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三、课程学习方法农业机械化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以机组、机群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最优为出发点,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为宗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自学和实验课。考核方法:考试成绩占 70%,实习报告及作业占 20%,考勤及效果占 1
10、0%。8第二章 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有效利用组织系统内所有人员、资金、物料、机器、信息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管理:就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和总结其自身的规律,为“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运用农业机械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过程。管理的内涵: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4.管理是一种创新行为。二、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核心是决策和用人,主要包括 5 个方面:1.计划决策职能;2.组织
11、功能;3.控制功能;94.激励职能;5.领导职能。三、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 8 个方面:1.系统原理:构成特定功能的系统,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应树立如下观念:(1)目的性观念,系统是一个有目的性的有机整体。管理是围绕目的而展开的。(2)整体性观念,系统是由许多单元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体。每个单元或子系统都追求自身的最佳效益,就不一定能保证复合体的整体效益。(3)层次观念,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体,系统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层次的是否分明、职责是否分清。子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12、。子系统。 。 。 。 。 。 。 。 。 。 。 。 。高层系统下达指令、监督、协调执行指令、反馈执行结果同一层子系统之间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由上一级子系统协调102.整分合原理:即分工协作(如乐队) ,在整体上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3.能级原理:每一个单元根据本身能量的大小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有效。在设计管理能级时应注意:(1)稳定的管理能级应是金字塔形,一般分为 4 个能级或称 4个层次。即:决策层:确定整个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管理方法、手段、技术进行管理;执行层:执行管理命令;操作层:完成具体的任务。(2)对于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3)各能级必须进行动态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干部要能上能下。4.反馈原理:就是以反馈信息调控系统运转,已达到系统预期目的实现。应用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1) 反馈系统灵敏度要高;(2) 应高度重视调控效果。5.封闭原理: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行为,发挥管理的效能,这就是封闭原理。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1)管理系统要相对封闭,即系统应包括决策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