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直面孩子逆反,融洽亲子关系授课人:石明生教学重点:怎样面对逆反的孩子教学难点:面对逆反情绪孩子的正确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观摩、互动授课对象:八年级家长一、导课大家的孩子上八年级了,这个年级阶段的很多母亲和父亲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成了死对头,你说往东他就偏偏向西,说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总是和家长对着干,拿孩子真的没有办法。还有一些青少年控诉自己的父母霸道,不顾父母的感情和家庭的责任,离家出走、急了就用自杀的举动要挟家长的事情越来越多 潜伏、暗哨、偷窥、反偷窥不是新上演的谍战大剧,而是一场真实发生在家庭里的“地下斗争” ,主角是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由于现在的孩子早熟,加上家长的溺爱,变得很
2、任性和自私,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他们总嫌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越来越苛刻,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自己非常反感,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那么,逆反心理是不是一种可怕的事情呢?我们应该如何智慧的面对?请大家静下心来慢慢听讲吧。二、授课(一)什么是逆反心理?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
3、。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二)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1、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对立情绪。2、家庭成员对孩子过于严厉有的家长(祖父辈)信奉“不打不成材” ,时不时挖苦、讽刺甚至打孩子,以此来刺激他们的成长,结果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后果。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是在瞎胡闹,这样易引发孩子不满情绪。4、反复唠叨喋喋不休家长唯恐孩子不听话,会反反复复说教,孩子长期处于“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自然会产生
4、厌烦心理。(三)讲讲逆反的故事,大家对照一下和自己或孩子的举动有类似的吗?例一:程先生的儿子在读初二,自从上初中后,父子之间就很少说话。住宿在学校的小程,每周回家后的动作是固定的:走进自己的房间“啪”地把门关上,除了一日三餐,基本上“与世隔绝” 。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程先生,对互联网非常了解。慢慢地,他发现孩子把电脑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或是打游戏,或是上网聊天,反正一切秘密都藏在自己心里和网络世界中。 “孩子在学校是没有电脑的。有时候我会趁他上学后,破解他家里的电脑密码,看他和什么人在聊天。结果发现,孩子每次都会在聊完天后把记录删得干干净净,而且面对我的时候非常自然。 ”例二:吴女士是一家移动营业
5、厅的常客,连服务员小姐都熟悉她的面孔。每次来,她既不缴话费、办套餐,也不买手机,就是要打印一个手机号码的通话详单。原来,机主是吴女士的女儿小娟,目前在一所高中读书。 “主要是怕她和坏人打交道,我经常看她和什么号码联系,然后旁敲侧击知道那个号码对应的人是谁。 ”几次观察和侧面了解之后,吴女士发现了小娟的秘密:她和同班一个男同学交往密切,经常相约双休日外出,还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为借口。吴女士当面戳穿小娟后,小娟的回答振振有词:“妈妈,你不应该窥探我的隐私,这是我的自由。只要没有违法违纪,你无权干涉。 ”一气之下,小娟把手机交了出来,但从此后回家就变成了“哑巴”二、分组讨论1、讲讲你家孩子的逆反
6、故事2、小组讨论针对孩子的逆反行为,你们的解决办法3、小组派代表发言4、授课老师总结家长的经验 三、教给大家几个面对逆反孩子的小方法第一,开放自我,坦率接纳。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从妈妈的角度来讲,坦率地接纳是第一步。孩子从母体中分离开来,直至自己慢慢独立长大,完全是一个分离过程,可不少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其实,逆反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生的心理状况,并非个例。很多例子表明,没有叛逆的孩子没有成长,也不可能超越父母的成绩,想要鼓励孩子有发展,还应
7、尊重他们形成的主见,并辅以自己的生活积累作参考。比如有的孩子平日只喝碳酸饮料、从不喝水,妈妈的指导应该是“饮料可以喝,不过依妈妈的经验,这并不利于你的成长” ,而不是单纯地责备、说教。说到父亲,应尽量减少干预孩子逆反的次数。如果孩子逆反并无道德观念上的“出格” ,父亲应表示认同,并鼓励培养他或她为人的责任意识。再如,很多男孩觉得妈妈啰嗦,认为不用妈妈多说事情也会做好。这时,父亲不应劝孩子听妈妈的话,而要表示认同,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 ”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第二,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
8、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第三,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第四,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多交流,还要经常跟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情绪、生活、学习表现,必要的时候同老师一起商量帮助孩子的办法。第五,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到了小学八年级,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
9、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第六,将心比心。孩子处于青少年心理逆反期,不少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与妈妈的“矛盾”一触即发,与爸爸关系则相对缓和。其实,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也该发挥不同作用。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第七,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俩散步,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 ”父亲一想,对独生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 ”独生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
10、,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八,分析说明。父母要仔细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充分的说明,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总之,为了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要做好沟通,其一,父母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其二,父母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其三,父母不要作无谓批语和推测;其四,用提醒的语气讲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其六,父母要威严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四、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 (一)孩子“不听话” ,未必是坏事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这样的现
11、象时常看到:孩子成长出现心理问题,一家三口全部到场。有的是父母有问必答,孩子一声不吭;有的是父母与孩子没说两句,就会争个面红耳赤。其实,所谓青少年逆反心理,不过是站在家长角度看孩子成长的一种说法。从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泰然面对、正确处之,这段特殊的成长时期完全可以顺利度过。两代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可能意味着孩子敢于寻求独立。青少年的反抗和叛逆可能带来破坏,但也给成人社会带来反思和变革的契机。叛逆的青少年喜欢对现有体制和文化进行质疑,他们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大胆创造,也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而那些不敢寻求独立,逆来顺受、或者学会了口是心非的、所谓的“好孩子
12、” “乖孩子”走上社会后,要么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敢承担人生的责任;要么是人格分裂,内心冲突,活不出自己。(二)人一生中的两次典型逆反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 岁至 5 岁称为“第一逆反期” ;10 岁至 20 岁称为“第二逆反期” 。在第一逆反期里,孩子才刚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则是第二逆反期,逆反心理也最重。此时,孩子的生理发育已逐渐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在心理上则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
13、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成年人将他们视作大人看待,理解并尊重他们。如果这种理解与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明白了孩子逆反是一种必须经历的情绪调整过程,也是证明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更是培养孩子独立、果敢、坚韧、责任能力的关键时期道理之后,相信大家的内心会比以往平静了许多。可是,我们回到家中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情绪?能不能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尊重?能不能在出现逆反问题的时候冷静对待和及时咨询?就要看谁的定力强了!五、结束语各位家长朋友:子需要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家长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由于他们心理上没有达到成人的标准,在面对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内心依然希望得到师长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所以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尝试着跟孩子交朋友,多听孩子的想法,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平稳的渡过青春期,尽享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作业: 1、家长对孩子的窥视和猜测行为正确吗?你自己准备怎样面对逆反的孩子?2、孩子“不听话” ,未必是坏事。这个观点你同意吗?3、这节课给你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