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1557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第十六批援刚医疗队 张瑞琴2014年8月25日,主要内容,基本概况病原体特点及其抵抗力流行病学防控策略,基本概况,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发生时间、地点:于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金)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基本概况,1976年8月22日扎伊尔北部Yambuku教会学校的一位44岁男性讲师,因吃了烤熟的猴肉,于8月26日发热,医院以疟疾进行治疗无效。9月5日出现胃肠道出血,8日死亡。随后该医院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陆

2、续发病,该院17名医务人员,13人发病,(11人死亡,仅有一名男士和3名助产士幸免于难)。10月3日医院关门。该病以该镇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到120Km的范围,受累55个村。埃博拉是Yambuku北部的一条小河,以此命名。,基本概况,历史资料: 从1976年-2012年共发生24次埃博拉病毒疫情,多发生在中非的刚果、苏丹、乌干达、加蓬等国家。只有1994年和1996年在西非的科特迪瓦和南非爆发过一场。,基本概况,历史资料: 历史上发生过5次大流行,1976年苏丹发病284人,死亡率53%;刚果318人,死亡率88%;1979年和1995年这2个国家再次发生流行,病死率为67%和77%。2000年

3、乌干达暴发,发病405人,死亡160例。,刚果(金)历史资料,1976年刚果发病318人,死亡率88%; 1995年1月刚果(金)暴发,4月在基奎特市及周围,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2002年12月-2003年4月,发病143例,死亡128例,死亡率89%;2007年4月-9月西开塞省发生不明原因死亡400例,死亡170例,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7例,死亡6例。2008年死亡9人;2012年8月东方省发生10多例,9例死亡。,基本概况,2014年暴发:目前主要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2014年8月24日刚果(金)报告发生2例埃博拉病例。本次暴发主要是

4、通过人间传播扩散造成。截止8月20日报告病例2600多例,死亡1427例。,病原特点及其抵抗力,病原特点: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有脂质包膜。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病原特点及其抵抗力,对消毒因子的抵抗力: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 。

5、,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与排泄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及其污染物(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感染。,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 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 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

6、致感染。 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在埃博拉死者葬礼时,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医务人员在救治埃博拉病人时如果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会接触到这一病毒。 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会具有传染性。 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2.注射传播:使用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输液器、采血针等引

7、起传播。3.空气传播: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4.性传播:男性在康复后7周其精液中仍存在病毒,可传给性伴。,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 (四)发病季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最高?,有疫情区(医院、诊所、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

8、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病后12天内死亡。,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实验室检查,临床检验结果: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血清学检测: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病原学检查:患者一周内血清分离到埃博拉病毒,病后2周内

9、血清检测到病毒核酸。,治疗原则,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衰和出血、DIC等并发症。1.隔离患者,卧床休息,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2.补液:平衡盐、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3.保肝抗炎治疗:甘草酸制剂。4.控制感染:5.肾衰治疗:6.抗病毒治疗。,防控策略,防控策略,没有药物和食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感染。 目前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正在研制中。 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防控策略-1,减少与高风险感染

10、动物的接触(果蝠、猴子或猿等)。 疑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 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防控措施-2,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防控策略-3,畅通信息联络,及时监测、收集该病发病信息,加强与使领馆、医疗队联系。当人们曾经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出血热的地区,或者与已知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的病人接触过,就应进行隔离。,防控策略-4,当开始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及时就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医疗机构寻求医学治疗。,防控策略-5,管理接触者:

11、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防控策略-6,隔离病人: 发现可疑病例,马上就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置单间、负压病房,物品专用。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不要接触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防控策略-7,妥善处理尸体: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处理埃博拉死亡病例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 。,防控策略-8,空气消毒: 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1.进行湿式清洁,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为20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防控策略9,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体魄对防控疾病致关重要。勤洗手:接触病人及物品前后立即洗手。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洗手方法,湿手取液揉搓及其方法:冲洗干燥护肤,谢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