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子发芽实验(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首先是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一)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学生已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对于植物生长的所需要的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
2、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对“种子发芽实验”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实验”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
3、,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
4、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让学生运2用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
5、论、交流,获取和整理信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探究材料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先发给学生一包绿豆的种子。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包有趣的东西,赶快打开来看看吧。学生打开纸包后,发现居然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绿豆种子,内心必然充满了疑惑。我又将提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先发芽,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最后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这样创设问题情
6、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活动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种子萌发这节课,让学生思考当时是怎么样让种子发芽的?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可能会提出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我将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质疑,了解学生的初始
7、想法,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活动二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如果我们要研究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我们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以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而我也将重点指导学生“哪些条件要改变” “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如何使这些条件改变或保持不变” ,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设计出两组数量一样绿豆种子,一组干燥,一组加入适量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的研究计划。我也将用课件再次出示刚刚制定的研究计划
8、,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后面独立设计研究计划作铺垫。对比实验法是小学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科学探究,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所以第一次实验的设计以为的“扶”为主,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即控制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在学生思考设计中,形成控制一个变量的概念,为以后的独立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接着,我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组内讨论来制定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研究计划。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模仿刚才的研究计划再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不
9、成问题。我也将指导对个别实验条件的处理,比3如改变温度可以一个放在冰箱一个放在室内,同时要考虑到冰箱内没有光照,所以室内的那组绿豆种子也不能有光照等。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将在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设计小组总结、代表汇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这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计划单。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 , “动”有所“获” 。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明确实验的操作,我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上
10、的举例,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 2-3 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在学生设计好实验后,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中的注意点,这部分的学习,虽然没有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但对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十分有帮助,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后,组织学生对两组绿豆种子进行处理,而我将通过课件出示记录表,并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去观察绿豆种子的变化,同时我也会强调坚持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使科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去,体现科学学习的开放性。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
11、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再次提醒学生坚持观察实验,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板种子发芽实验(一) 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照的强弱有关系、空气总体来说,本节课我本着从教学目标出发,力克重、难点,将概念教学的
12、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内。同时又不失去科学课本身的科学味,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设想不全面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42、种子发芽实验(二)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首先是教学内容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一、二两课,它们与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有机体,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
13、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因此三篇课文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有内在先后逻辑顺序的整体。其中种子发芽实验(一) 核心内容为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要领及其注意事项。而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二恰恰是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这两课中间的衔接就是学生课下或回家的自我分组实验。没有学生的课下或回家的自我实验及对实验现象观察,那么第二课显然是上不了或者是上不好的。对此我们在上种子发芽实验(一) 时必须关照好课下或回家实验时的具体任务。事无巨细,只有对学生交代清楚,任务落实,学生才会践行。才能上好这一节课,同时这一节课也为下一节课学习观察绿
14、豆芽的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依据上节课所分的“水组” 、 “空气组” 、 “阳光组” “温度组”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已经迫不及待的上这一课来汇报实验结果。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科学实验中有对比试验,知道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要求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据,整理,分析,得出实验
15、结论,所以我将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实验,有一定的探究的能力,但对数据整理,分析的兴趣不是很强烈,所以我将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确定为教学难点。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5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
16、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让学生运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讨论、交流,获取和整
17、理种子发芽的信息。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一) 夸赞导入学生在课后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很多同学急着向老师汇报他们自己实验的结果。老师趁机表扬那些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接着回忆上节课有关绿豆发芽的实验,从而引出课题。(我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巧妙地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话题,使学生的学习直接指向将要学习的内容,激起学生好奇心。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
18、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二) 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先交流实验中的发现,然后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整理自己的数据。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将组织探究相同因素的同学进行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得出小组的结论,在小组汇报时,设计小组总结、代表汇报、帮助学生得出实验的结论。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能力、
19、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等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展现和锻炼。但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对于实验活动最为注重,而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却常常关注度不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这个环节在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进行整理时,我也做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更多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由于每个学生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其他组的实验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得出自己小组结论的同时,我又让学生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共同思考,了解其他组在实验中的发现。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
20、必要手段,在小6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培养倾听的习惯,训练倾听的能力。让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实验中有所收获。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将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学生的亮点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发挥老师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
21、实际教学中也会发生点意外。有的学生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教师先记录该学生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再追踪调查,而不是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和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重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找找是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根据以前生活的经验,学生会种提出绿豆芽。这是老师要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并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这个环
22、节,让学生把科学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板书。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7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科版
23、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三课,它们与前两课种子发芽实验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有机体,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因此三篇课文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有内在先后逻辑顺序的整体。本节课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上一节课的最后,已经布置学生把发芽的绿豆芽种在了花盆里,并让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本课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绿豆生长需要阳光吗?学生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
24、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第二部分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第三部分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明白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提出所学习的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试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并能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在前两
25、节课中,学生已经探究了影响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经历了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对比实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巩固,而这节课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这节课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
26、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8本节课要求设计实验探究阳光与水对绿豆生长的影响,所以我将设计对比实验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实验,有一定的探究的能力,但对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将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确定为教学难点。以上就是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预设。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达到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
27、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我在教法上采用“探究研讨”法教给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学生的学法也十分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研讨法来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绿豆与绿豆苗,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我事先同时种的两盆绿豆苗。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盆绿豆苗,并让学生比较哪一盆长得好,引导学生从长得高矮,茎的粗细,叶的颜色方面进行比较。之后提出疑问:这是老师同时种植的两盆绿豆苗,为什么它们
28、现在的生长状况不一样呢?绿豆苗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绿豆苗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已经对植物的生长有所解了,在四年级也学过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所以学生在讨论可能会得出绿豆苗生长与水分、光照、养料等有关,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我将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质疑,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从而
29、更好地展开教学。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如果我们要研究阳光对绿豆苗生长的影响,我们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以阳光对绿豆苗生长的影响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而我也将重点指导学生“哪些条件要改变” “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如何使这些条件改变或保持不变” ,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设计出种有相同数量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每次浇的水要一样多的研究计划。我也将用课件再次出示刚刚制定的
30、研究计划,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后面独立设计研究计划作铺垫。接着,我将让学生自己填写完整的实验计划表,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这个实验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出阳光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坚持观察记录很重要,特别是要把实验前绿豆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能帮助我们进行比较。9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 , “动”有所“获” 。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接着,参考上一个实验的计
31、划,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来制定探究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研究计划。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模仿刚才的研究计划再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不成问题。我也将重点指导对个水量控制的处理,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将在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设计小组总结、代表汇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这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出示实验步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而我将通过课件出示记录表,并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去观察出现的变化,同时我也会强调坚持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使科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
32、到课外去,体现科学学习的开放性。之后出示我三天前做的同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盘子里绿豆芽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绿豆芽的生长离不开水,绿豆芽的根总是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活动三、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欣赏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图片,并比较它们的不同,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得出香蕉的叶宽大、松树的叶像针、而仙人掌的叶成了刺。然后继续讨论
33、:香蕉、松树、仙人掌它们的原产地。思考: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的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知道香蕉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那里降水量丰富,所以叶子比较宽大,松树生活在水量适中的地方,所以叶子细长呈针状,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叶子变成了针刺。引导学生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拓展:环境改变了,植物也发生着变化。你能说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植物适应环境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缺少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的观察经验。实际教学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说出一二,因此教师的举例说明非常重要。 比如拿我们校园里熟悉的樟树来说吧,我们常见的樟树,在冬天虽也落叶,但
34、多数叶片只会改变颜色,有青绿变暗红;而这个季节,北方樟树落尽了树叶,一片也不剩。为什么?(因为北方冬季干旱,樟树要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 )再比如河道里的水葫芦比水田里的水葫芦要大的多。为什么?(因为它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再次提醒学10生坚持观察实验本节课的两个实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
35、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板书。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4蚯蚓的选择 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蚯蚓的选择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的内容,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
36、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这节课,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将经历两个对比试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会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
37、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