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整理稿)第十三章 内能第 1 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
2、些热现象.【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提问:(1)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物质在运动吗?(2) 这与我们前面研究过的汽车等物体的运动相同吗?(3)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进行新课】知识点 1: 物质的构成(阅读 P2)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例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D.分子的直径约为 10-10m答案:C知识点 2 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实验:将红墨水滴入两杯不同温度的清水中,观察水颜色变化的快
3、慢。介绍,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实验演示:阅读教材 P3 演示中的二氧化氮和空气互融的实验。引导思考:为什么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得均匀了?因为分子是运动的,二氧化氮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和上面瓶子中的空气互相接触后彼此进入了对方。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路过炒菜的厨房闻到辣椒味扑鼻而来;切洋葱时辣味难闻2.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那么扩散现象可以在哪些物体间进行呢?请大家结合身边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讨论,并进行实验:(1)在教室喷空气清新剂,很快闻到香味(扩散现象可以在气体与气体间进行) ;(2)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与液体间进行) ;(3)堆放
4、煤的墙角不久变黑了(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进行).总结:由于分子的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1)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彼此间进行.(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例题 2: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答案:无规则运动知识点 3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的引力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3持一定的体积呢?课件 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
5、面加挂上重物的实验.(教材 P4演示 )思考、讨论.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板书:(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阅读 P5 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形象解释:小结归纳:(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多些,对外呈现出斥力.(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些,对外呈现出引力.(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10 倍分子直径) ,那么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作用力(或分子排列方
6、式)发生了变化.例题 4: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P6)引导总结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小结:分子动理论包括 3 个部分:(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后作业P6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4,5教学反思4第 2 节 内能第 1 课时 初步认识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理解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能正确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
7、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学设计【巩固复习】引导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用多媒体播放嫦娥二号奔月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思考与交流.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为祖国成就而自豪.嫦娥二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三次制动,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进行新课】知识点 1 内能的概念1.内能的概念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
8、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5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那么它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知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而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会不会也有势能呢?小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是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先看教材 P8 页的图片 13.2-3,然后分析这两幅图中的铁水和冰块具有能量吗?为什么具有?小结: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例题 1: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B.内能是物体内部一部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C.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9、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答案:D2.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1)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不能混淆.(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并不是所有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如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石头便没有机械能.知识点 2 内能的影响因素内能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例题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C.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D.物体温度
10、越高,内能越大答案:D课后作业6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教学反思:第 2 节 内能第 2 课时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生活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11、3.通过分析、对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比较.教学设计【巩固复习】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实验 1:把一根粗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实验 2:引导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两手互搓实验,发现手互搓后变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进行新课】7知识点 1 热量和热传递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哪些呢?巡视,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并点评
12、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办法:可以用锤子敲打铁丝;用砂纸摩擦铁丝;用开水烫;点燃火柴加热;弯曲铁丝;等等分类归纳,并说出分类依据:外力做功;给它加热.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2.热量的概念再想想,如何能使一杯开水的内能减少呢?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热量来解释开水温度降低过程中内能的变化。总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例题 1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C.物体温
13、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内能增加时,温度一定升高C 选项正确 .知识点 2 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我们感觉手很冷时,为了让手变得温暖,你通常有哪些做法?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在我们用气筒不断给自行车车胎打气的过程中,你能感觉气筒壁的温度有什么变化?观察实验:压缩点火仪筒内空气的温度、内能有无变化?实验说明了什么?提问:(1)研究对象是什么?(2)为什么放入棉花?(1)研究对象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放入棉花的目的是利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说明空气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
14、功,内能有何变化?8实验。 (演示:教材 P9 页 演示中的实验 2.)观察后,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思考、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看法。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阅读教材 P9 页科学世界 “地球的温室效应”短文。并思考“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我们有什么想法?例题 2 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受到热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 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答案:C例题 3如图所示的三幅图,它们共同
15、反映了哪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点)(1) ;(2) .答案:(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内能和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教学反思9生活中的物理:暖气片安装在什么位置好?第 3 节 比热容第 1 课时 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
16、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巩固复习】引导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新课引入】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进行新课】知识点 1 认识比热容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10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引
17、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小结:(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引导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3)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如沙和水) ,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注意使两个装置的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实验装置上图同样适用).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同上)(4)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若是选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如果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