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
2、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3、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
4、写作背景 2本文写于公元 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 土地平旷(kung) 刘子骥 ( j ) 诣太守(y ) 间隔(ji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
5、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6、;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n)然) 有
7、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o)) 32、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8、。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9、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舍弃 “便舍船 ”房舍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不久 “
10、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标记 “寻向所志” 向:以前 “寻向所志”对着 “眈眈相向” 为:wi 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wi 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又 “复前行”再 “不复出焉”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4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
11、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
12、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
13、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5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
14、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
15、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
16、样 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6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
17、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
18、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
19、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
20、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7七、作业:1.基训满井游记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21、 一、引人课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 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 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
22、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
23、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8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 (出示幻灯软件) 。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
24、阅读提示:“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山水太阳 春 水 春草 春 山 春花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春凤 春 苗 春雨 游人、鱼鸟 迎春 未始 无春 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 分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
25、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9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爱莲说教学目标:
26、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27、)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
28、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
29、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10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
30、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
31、,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 年4 月 20 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七、 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小石潭记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