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主要材料、构件用量计划主要材料选择的依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2)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建筑工程所用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规定。4)所有材料进场时应对品种、规格、外观和尺寸进行验收。材料包装完好,应有产品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及相关性能的检测报告;进口产品应按规定进行商品检验。5)进场后需要进行复验的材
2、料种类及项目应符合本规范的各章的规定。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类型的进场材料应至少抽取一组样品进行复验。6)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在运输、储存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变质和污染环境。7)建筑工程所使用材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火、防腐和防虫处理。8)现场配制的材料如砂浆、胶粘剂等,应按设计要求或产品说明书配制。二、主要机具用量计划机械的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1、我公司在本装饰工程的施工中,配备机械设备时,将遵循以下原则:工程质量的好坏、进度的保证很大程度上与施工机械的先进性有关。对于本工程的施工,我公司将针对实际情况和各工种、工序的需要,合理地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挑选专业水平较高的技
3、术人员,最大限度地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机械设备的适用性,充分满足施工工艺的需要,从而来保证工程质量和装饰效果。1)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机具相结合的方针,重点配备中、小型机械和手持电动机具。2)充分发挥现场所有机械设备的能力,根据具体变化的需求,合理调整装备结构。3)优先配备本工程施工中所必须的、保证质量与进度的、代替劳动强度大的、作业条件差的机械设备。4)按本工程体系、专业施工和工程实物量等多层次结构进行配备,并注意不同的要求,配备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机械设备,以保证质量为原则,努力降低施工成本。2、在配备机械设备时,我公司还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1)机械的技术先进性:机械设备技术性能优越、
4、生产率高。2)机械的使用可靠性: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稳定地保持其应有的技术性能安全可靠的运行。3)机械的便于维修性:机械设备要便于检查、维护和修理。4)机械的运行安全性: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对施工安全的保障性能。5)经济实惠性:机械设备在满足技术要求和生产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最低费用。6)适应性:机械设备能适应不同工作条件,并具有一机多用的性能。三、机械设备计划与管理1、机械设备计划开工前三日内项目测算出本施工项目所需使用的机具、设备的种类、数量计划,由公司工程部统一调备到施工现场。对于在施工中损坏的机具、设备可在报公司工程部同意后在当地采购。对于大型、不易搬动的机具设备可地当地租赁公司租
5、赁使用,以保证工程生产的需要。2、本项目的机械配置本项目所使用的电动工具及设备按 II、III 类工具考虑,现场临时用电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3、机具管理实行施工机具的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防止出现不正常的损坏和遗失。调度好各工序机具的使用,可避免一些工序机具闲置,提高施工机具的使用率,同时还须加强对施工机具的保养,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机具,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故障应及明排除。工程完毕,应安排专人对机具进行清理、保养之后方可收回仓库。4、机械设备投入计划表该工程从进场到工程竣工工期较短,工期覆盖面积大,机具的配备及合理安排至关重要,而工程质量、工期能否保证,很大
6、程度上取决于先进机具的配备,为确保施工质量工程的如期竣工,初步拟定主要机具、设备见:附表一5、工具的保管、发放、维修的保障措施工具设专门工具房保管,用木箱或木架存放各种小型工具和配件,易于清楚发放。对经常性易损配件要有足够存货,易于马上整修。仓库配维修技师 2名和保管 2名。切割机、冲击钻、风钉枪等易损坏工具要备存货 10件以上。对损坏工具自己不能维修的马上送专业店维修。应掌握工具使用动态,不能用的工具马上通知项目部购进。应在开工前 15分钟发放工具,做好记录,下班时收好工具,清点清楚,并作随时保养。四、劳动力安排计划1、根据已确定的组织机构,建立项目施工管理层,并选择高素质的施工作业队伍进行该工程的施工。根据该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确定各施工阶段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工人进场前,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技术、安全教育,教育工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正确思想。遵守有关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法规,遵守地方治安法规。同时,在大批施工人员进场前,必须做好后勤工作的安排,以便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2、本工程所用劳动力,以我公司职工队伍为主,以便掌握各工序施工主动权,从人力组织上保证工期。劳动力不足时,补充长期合作的专业队伍,不用零散劳力。五、施工劳动力计划表(附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