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5).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63940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落花生-(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课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对一堂语文优质课的颠覆后“茶馆式”教学之落花生的教学案例杭州市树人小学

3、俞秀红【案例背景】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引领下学生阅读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设计教学,课堂上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有坡度,比较容易达成目标。但值得推敲的是,教师预设的难点是否就是学生学不懂的?或者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学生是否学得会?看似顺风顺后“茶馆式”教学实践案例水的语文课,是否真的没有问题?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学生学得懂的或部分学得懂的教师不讲,学生的相异构想须充分暴露并解决。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和颠覆。本案例研究中,前后两次教学内容不变(均为落花生第二课时) ,授课学生生源水平基本相当,授课教

4、师不变,教学手段不变(前一次的教学是作为区精品课堂展示,后一次为校教研课) ,仅仅改变教学方式。主要研究以“问题暴露和相异构想的解决”为起点的教学方式,能否改变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水平。【案例描述】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2009 年,我作为市教坛新秀在全区五年级教研活动中示范本课教学。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学生读议充分开展,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但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肤浅,都是照本宣科:花生对大家有好处,而且默默无闻。如此表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究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什么“结”没有打开呢?我一

5、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10 年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同样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生源基本相同) ,执教教师仍旧是我,我决定以后“茶馆式”教学实践该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次是暴露学生自己认为学不会的,一次是暴露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实际没学懂的。结果,课后以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理解的深度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在当时国家动荡危难时,父亲以花生作比喻,希望孩子们能为国家贡献一切而不计个人得失。 ”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花生一样的人注定默默无闻,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以国家责任为重,置个人利益于脑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用花生来教育子女们。 ”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

6、的内涵,深刻领悟了文中“父亲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的良苦用心。为何前后两次教学,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此,很有必要回溯两次教学的主要流程。 (方框内是教学流程变化部分)2009 年区优质课展示时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2理清写作顺序。3边读边感悟课文内涵。(1)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生答: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2 )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

7、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板书:果实理在地里 矮矮地长在地上鲜红嫩绿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上)4课堂练习(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2)请你写一个身边的像“花生”一样的人。2010 年校语文教研活动展示的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1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词语。2理清写作顺序。3学生读课文质疑(第一次暴露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1)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

8、在: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对此,学生的相异构想有十余种:父亲经常要出差去;父亲是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和家里人关系不大好;父亲也许是干革命的地下党,回来怕被抓;父亲是做生意的,应酬多(看来学生的确对这个问题不明白)(2)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突破口:那么多猜想,哪种是正确的?你们需要了解什么?学生提出:希望了解作者许地山的父亲究竟是个什么人?干什么工作?(3)现场通过网络“百度”搜索有关资料。许地山生在台湾,他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颇受百姓的爱戴。许南英还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军饷,坚决抵

9、抗日本人的入侵。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父亲任广东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门大院里。许南英一直在外奔波,难得回家。于是就有了落花生课文里的这么一句话。(学生阅读这些资料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也发现自己刚才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有了基本了解。然后朗读课文,谈感悟。 )4再读课文激疑(第二次暴露学生认为已学懂的,实际没有弄懂的)(1)读了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认为没有问题了)(2)出示课后问题: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请学生来谈谈感悟。学生表述主要意思是:花生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为人类贡献。 (理解肤浅,认识在文本字面意思上徘徊。 )(3)请学生再次结合课文,阅读刚才搜索

10、到的资料,读一读,里面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材料和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4)学生认为作者的父亲许南英就是“花生”一样的人,他在历史上虽没有留下英名,但为国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阅读交流中,学生还理解并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许南英是一位爱国诗人,所作的窥园词充满爱国之心,语言不事藻饰雕琢。他一贯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将来报效祖国。可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南英的为文的“朴素”与为人的“爱国”风格是一致的。以“花生”作喻的家教,正是许南英为人治学的写照。4课堂练习(1)写下你对课文的感悟: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做花生一样的人?(2)请写一个你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

11、案例反思】学生阅读理解程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教学方式由教师讲(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先读,再暴露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展开研读。第二次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一、语文课应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教学设计须循着文章的思路,把教师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讲透读透,然后进行练习。但事实上,教师认为的难点,未必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设计的问题,也未必是学生的问题。 落花生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其实并非学生的疑惑,这从第二次教学中可见一斑。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与教师有颇多差异,当教师无

12、法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时,精心的预设往往变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 。上例中,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这是学生真正困惑所在,因为依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父亲怎么可能不和家人在一起呢?于是,有了十余种相异构想,充分暴露这些相异构想,学生产生了主动阅读的欲望,进而介入相关资料的搜索和阅读,最终了解课文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突破了阅读中的壁障。可见,学生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出发点。二、语文课要暴露学生认为懂了,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将“学生自己认为学不懂的问题”作为语文课的教学起点,毋庸置疑是可行的。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要

13、得到提升,语文课上还必须有一些“脚手架” ,借这些脚手架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 “脚手架”搭在哪里?除了要暴露学生学不懂的问题和相异构想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暴露自认为学懂的,实际没有学懂的问题” 。落花生一课的第二次“暴露”就属于后者学生似乎感觉已经理解了,但理解的深度还有欠缺。对“父亲为什么教育我们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重复上,恰恰是不完全懂的表现。教师搭的一个“脚手架”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的(不同于第一次教学中铺垫的“坡度” ):结合课文和课外资料,找一找,里面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之后,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活动,将课文与课外资源对比阅读,找到相关的信息,

14、并化为自己的感悟,全班学生在谈感悟的同时,生生之间的差异也变成一种互相学习的资源,因此,对课文内涵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三、当语文学习从“被驱动”走向“自我驱动”时,课堂学习效能更高。上例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质是“被驱动” ,即学生是在教师的驱动下被动学习的。第二次教学是通过暴露问题和相异构想后开展主动学习,是一种“自我驱动”型学习,比较之下,采用后者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在本次案例研究中,我们仅以“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为考量的指标,明显看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效能的提高,直接证明了后“茶馆式”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效能的作用。其次,上例第二次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

15、本” 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这也是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对教师而言,有怎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课堂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当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时,课堂就呈现出生成的态势,师生交往真实而有活力,反之,课堂上教师的理性霸权就会表露无遗。当前众多的公开课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点是亟待改进的。崔峦先生曾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发表过重要讲话:“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教师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崔峦先生讲话的精神与后“茶馆式”教学产生了共鸣,这种高屋建瓴的理念,恰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完美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