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原因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1)核心: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 克己复礼 贵贱有序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2)注重政治
2、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战国)(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 (核心)学说。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伦理观:性本善(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易混易错“仁”与“仁政”(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即“仁者,爱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
3、“不忍之心” ,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1)君舟民水(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3)人性恶-礼法并用三、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春秋、老聃)(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2、庄子(战国)(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人与天不相胜(敬畏自然,崇尚自然)(2)
4、逍遥(心态)(3)齐物(大与小、生与死相齐,P6)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 ,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四、法家(当时最受重用)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1)思想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2)代表人物: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3)韩非子思想:(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战国)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今胜于古2法家思想的影响(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
5、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五、墨家-墨子(墨翟、战国)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爱人如己2、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3、尚贤:选(选举)贤任能4、节俭:节葬节用5、认识论方面,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 “故”等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演变:汉代以后,墨家学派失传。深层点拨 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和平和渴望参与国家管理、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愿望与要求。
6、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1.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神学化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2、过程(1)董仲舒的主张:(吸收了儒、法、道、阴阳等家的思想)“春秋大一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迎合汉武帝加强专制与统一的需要。)(2)汉武帝全面肯定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
7、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3、结果: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3、宋明理学-标志着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1、兴起背景:(1)魏晋至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2)三教并行局面(佛教 儒学 道教)(3)北宋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李翱)为宋明理学产生(4)吸收儒、法、道三家思想的产物2、理学概念: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理”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如:三纲五常3、理学发展阶段(1)奠定基础:北宋儒学复
8、兴运动(2)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3)成熟:南宋朱熹(4)进一步发展: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4、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天理的核心是“仁” ,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孔孟,思想: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气不可分离,理先于气而存在;修养论强调循序渐进,强调仁,强调无私无畏、社会责任心等;社会政治理论认为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儒家干政的关键是“正君心” ;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9、通过探究获得真理)成就: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名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建立了系统的心理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 。1.4 明清之际的儒学-对儒学批判继承 儒学获得新发展1、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缓慢发展。 (根本原因)(2)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衰落。(3)思想:西学东渐2、代表人物及主张:(1)李贽(明末)-反正统的先驱者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 (认为理在
10、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破除对孔子的迷信;提出“童心说”以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提倡“真心”的文风主张男女平等,强调个性发展(2)黄宗羲(明末清初)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反对重家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他的思想主张,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3)顾炎武(明末清初)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提倡“经世致用” ,最注重实学,关注国
11、计民生。(4)王夫之(清初)-唯物思想家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猛烈抨击“孤秦” 、 “陋宋” ;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 “土地之化日新” ,主张“趋时更新”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5)唐甄-提倡开明君主制3、影响(1)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没落和君主专制强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2)敢于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造纸术:发明: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早期。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
12、侯纸” 。外传:8 世纪传入阿拉伯,12 世纪(宋代)时传入欧洲2、指南针:发明:大约出现在战国。外传: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应用: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3、火药:发明: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准备了条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外传:8 至 9 世纪传入阿拉伯,13 世纪传入欧洲。使用:唐末宋初战争中已经使用火药箭。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都是世界最先
13、进的。4、印刷术:历程: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外传:14 世纪前后传入西方5.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推动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造纸术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
14、、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为欧洲社会变革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欧洲的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时代的。发展:甲骨文(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殷商) 、金文(殷商)-小篆(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有图案美)-隶书(秦、字型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汉初,简便、潦草)楷书(也称真书
15、、正书,汉末字型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晋,介于楷草之间,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2、书法艺术含义: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线条的艺术)汉字演变:由繁到简;由自发到自觉(魏晋以前注重实用,魏晋后追求审美)秦:李斯:小篆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 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元朝:赵孟甫(赵体) ;明清:文征明、董其昌3、绘画(1)阶段特征新石器时代:源头,
16、质朴、浪漫汉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内容充满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体现了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风格魏晋:凸显个性(西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朝:雍容华贵(顾恺之步辇图)宋元:山水花鸟(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家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明清:怪僻清新(2)分类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表现技法: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文人画(地位: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
17、化素养。 注重诗意。 )山水画(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技法上: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4、音乐(1)发展先秦时期: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秦汉; 设立乐府机构,有“相和歌” 、 “清商三调” 。南北朝、隋唐: 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明、清:戏曲音乐繁荣;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2)器乐艺术发达,形成了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 ( 3)产生出一大批名曲,诸如
18、 琵琶曲十面埋伏等。5、舞蹈三、文学成就1、 诗经:(1)体裁: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的诗歌。(2)内容:风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雅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与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功德的歌颂。 (3)特点及地位: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2、楚辞:概况:楚辞是公元前 4 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句子参差不齐,句式灵活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3、汉赋西汉: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19、 、枚乘、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扬雄等赋家的作品;特色:气势恢弘、辞藻华美,讲究排比,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恢弘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以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宫廷舞蹈 民间舞蹈内容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形式华丽工整结构严谨瑰丽多彩 其它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多彩。东汉:班固、张衡;东汉后期,短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4、唐诗原因:国家统一、国力鼎盛;开明的政治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科举制(以诗取士)的推动;民族之间和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代表: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李白(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
20、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中唐: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民诗)晚唐:杜牧、李商隐5、宋词原因:城市手工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的兴起;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者情感。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铃 (北宋) ;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苏轼(北宋) 、辛弃疾(南宋)6、元曲:(1)含义及影响: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开始走向成熟(2)成就:关汉卿窦娥冤7、明清小说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代表明朝:三国演义(罗贯中,历史演义); 水浒传(施耐庵,英雄传奇)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历史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神魔小说)
21、;“三言” “二拍”P43清朝:儒林外史 (吴敬梓,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长篇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四、京剧(国粹)1、形成:无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清前期,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乾隆为庆祝 80 大寿,调四大徽班进京,受到欢迎。道光时湖北汉剧加入徽班演出,在徽汉两剧种交融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其它剧种的长处,形成京剧。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出现程长庚等“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3、发展:清朝时,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欢。专题三
22、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1、 学技术(地主阶级被动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洋务派)2、 学制度(资产阶级主动接受) 维新派:君主立宪(戊戌变法)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3、 学思想文化:1915 年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4、 找到自救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器物”1、 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19 世纪 40 年代)编成海国图志 ,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海国图志系统地
23、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 ,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火器、战舰、练兵养兵之法) ;所谓“制夷” ,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但仍未完全放弃天朝上国的认识。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19 世纪 60 年代)中体:坚持中国的体制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代表: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 70 年代)代表:王韬 郑观应主张:君主立宪(无完整理论、无实践)2、维新思想逐步成熟(19 世纪 90 年代)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设议
24、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他还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1898 年,翻译天演论出版。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他坚信,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
25、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3、影响:戊戌维新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维新变法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制度 P51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四、新文化运
26、动:资产阶级激进派1、概况 开始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运动中心:北大(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2、主要内容: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鲁迅狂人日记 ) ,反对旧文学(文言文)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 进步性: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五四运动的
27、发生。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1918 年 7 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11 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 年 5 月,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由资产阶级
28、思想解放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1919 年,问题与主义之争,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回击胡适,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掀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专题四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发展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1、提出:1905 年 8 月,在同盟会成立中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1 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为三
29、民主义。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2、基本内容:(前提)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满清贵族、实质是反封建) ,恢复中华”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夺取政权(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也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进行政治革命、建立政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实质是反君主专制,但其民权范围小且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补充和发展)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巩固
30、政权。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实质是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但不彻底) (二)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 )1、提出:1924 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决定国共合作 定成立黄埔军校2、与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民族平等(
31、这是新最突出的表现)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民族主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 】(三)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1、三民主义的作用:积极性:它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
32、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局限性:由于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所以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新三民主义的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二、毛泽东思想(一)形成过程1、萌芽:中共成立大革命时期(1921-1927)著作: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突出强调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2、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实践: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土地